日期:
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大渠荡芦墟中学分校忆旧

大渠荡芦墟中学分校忆旧

2025/1/26 3:02:38    作者:  庾学康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694

  1975年,教育系统掀起了“学朝农”(指学习辽宁省朝阳农学院的“走出去、请进来、办农场、办工厂”的办学经验)高潮。芦墟中学也不例外,当年5月,在由农民围垦起来的大渠荡里办起了分校,作为全校师生“学朝农”的基地。

  大渠荡原来是芦墟境内的一个中型湖泊,有很多河道与外界连通,是一个活水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向湖荡要粮”的号召下,当时的公社组织力量将四周河道拦坝堵塞。抽干湖水后,东西向筑起一条长堤,把大渠荡分成南北两半,北半部仍旧积水,成为一个与外界不通的“死水湖”,而在南半部则加以平整,筑上田埂,挖沟聚水,在东南角上造了个排渠灌站,成为“荡田”。

  由于荡底土质中的盐碱含量太高,种下去的秧苗不发芽,甚至枯萎死掉。农民种一年亏一年,干脆放弃,任其“抛荒”。只有边缘约30米开阔斜坡上的旱地,可以种些豆类作物。中间上百亩水田,简直是寸草不生。所以,这块荡田的所有者———红胜大队,大大方方地送给了芦墟中学用来办分校。

  我与沈昌华老师带了十来名学生,作为开路先锋来到分校。当天就搭起了油毛毡棚,吃住都在里面,主要任务是搭草棚,运砖头、石灰、木材等建筑材料。经过约两个星期的努力,搭好了一个大草棚和两间瓦房,每间瓦房只有十多个平方,可以挨着放置4张双层木板床,睡上8个人,草棚里置了一座老虎灶,用来烧菜做饭。还搭了两间简易棚,用来养猪养羊。

  我是常驻分校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分批轮流来劳动,任务是垦地种庄稼或搬运建房材料。当年我们就种上了水稻、席草、茨菰、芋艿等作物,搞得很像样。当时,全县能拥有这么多土地的分校,大概独此一家。县教育局也很重视,曾组织召开现场会,邀请周边地区的局领导和校领导前来参观,当时的苏州地区教育局局长张曾明也到过分校。县教育局送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一条五吨的水泥船,当然,建校舍的资金也是县教育局拨的。

  第二年,我们在地势较高的西滩坡地上造了五间朝东、两间朝南的比较像样的平房。朝南的两间作宿舍用,朝东的五间靠最南的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中间三间用人字梁掮空,作教室用。造这些房子的所有材料,只能用船运到离分校一里开外的一条河浜里,再由师生靠肩挑手捧运到分校,简直像一窝蚂蚁在搬运食物。

  在建房的同时,砍掉了校本部的白杨树,做了十多套特别长的课桌,每套可坐4人。把这些课桌往教室里一放,就真的像芦墟中学的分部了。1977年上半年,高中各年级一个班一个班轮流到分校上课,逢到有劳动任务就停课,有关任课老师也跟班下来。我们请了一名炊事员和一名老农作指导。

  1977年暑期高中多招了一个班,选定农村同学较多的高一(3)班常驻分校。教师也固定了,连我在内一共3人,顾永翔老师教数理化,戴起勋老师负责语文、历史、地理课,我上政治、农基课。开设的学科与本部的高一两个班完全一样,因为我们三位是“英盲”,所以,英语是由高铁侠老师来上的,每周两个半天。

  我除了上课,还要指挥本部下来的“劳动大军”,分配他们劳动任务,还要到附近几个生产队与队长、社员“联络感情”。这样,分校碰到什么困难时,可以向他们求救。

  周一到周六的白天,师生们上课的上课,劳动的劳动,午饭后和晚饭后,还能听到悠扬的笛声、琴声。可一到周六下午,同学们和顾、戴两位老师都回家了,炊事员和老农本来就不住在分校的,整个分校只有我一个人看守,还得喂猪喂羊。幸亏村上的几个小伙子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在的时候,他们就来听我讲“山海经”,或打百分、争上游。谁输了,就得被刮鼻子。

  长堤的西端有一个漏水洞,刚建分校时就发现的。北半个荡里的水昼夜不停地通过它流入南半个,但量很少,不足为奇,可后来却越漏越大。到1977年夏天,在离它10米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了。漏水洞竟然成了个别学生玩耍的“景点”。我却担心有可能造成决堤,于是,曾多次下水寻找漏水洞的进水口,找到了,好把它堵死。可找来找去找不到,因为在漏水洞的出水口堵是堵不住的。于是就发动学生往进水口所在的地方倒泥。倒了很多泥还是没用,只能任其自流。谁知1977年初冬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还没起床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急忙穿好衣服出门一看,部分水田已被淹。到漏水的地方一看,发现离岸5米左右的水面上有一个晃动的漩涡,这是漏水洞的进水口。我想如果任其自流,后果不堪设想,可只有我一个人,分校又没装电话,真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

  我急中生智,想到昨天傍晚有个生产队买了好几箩筐石灰,还没有化掉,在仓库里放着。于是我踩着草地上的浓霜奔跑到队长家,边敲门边喊:“老孙,不好了,分校的漏水洞变得很大了,我想向你们借点石灰去堵住它!行吗?”“肯定行的”。

  我们用柴包装了百来斤石灰,袋口用绳子扎牢,飞也似的抬到了漏水洞附近。如果把石灰一块一块扔到漩涡处,那是没用的。必须一整袋一起塞到进水口才有效。我和老孙两个人都没有把握能把这袋石灰准确地投进“进水口”,于是我脱下棉衣棉裤,只穿了一身棉毛衫裤,拖着那袋石灰下水,在水中慢慢地用脚把那袋石灰推进进水口。水已经齐我的肩胛了,感觉到进水口的吸力已经很大了,一下子就把那袋石灰吸进了它的喇叭口,我想再把它移动一下,但却动不了它。只听到孙队长在喊:“已经堵住了,不漏了……”我爬上岸,浑身发抖,看着出水口淌出来的一条细细的石灰水带,心里踏实了,估计等这袋石灰全部化开后,一定能把漏水洞堵实了。我谢过队长后,捡起棉衣棉裤,奔到宿舍,脱掉湿衣服,发现全身皮肤青一块、紫一块,用干毛巾擦去身上的水渍,钻进了被窝,只觉得上下牙齿在“打架”,身体在发抖,似乎心也在发抖。村上的几个小伙子后来来看我,说我“真胆大”。

  第二天,师生们返校了,发现那漏水洞不存在了,感到奇怪。我把昨天一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大家,他们都说:“好险啊!”这“好险”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堵不住,分校没了。另一种是人冻坏了或被吸进了进水口怎么办?

  1978年春季开学后,我们不再在分校上课了,也不再到分校劳动了,只留下那个老农看守。后来能搬的都搬回本部了,再后来那些老房子成了村办厂的厂房。再后来,这里造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整个大渠荡也变成了生态公园。

  2007715日,芦墟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当年长驻分校的高一(3)班在嘉年华大酒店相聚,我们三位老师当然也被邀请。在宴席上,欢笑声、碰杯声、祝贺声此起彼伏,其乐融融。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