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垂虹桥上旧事多

垂虹桥上旧事多

2024/11/30 3:25:37    作者:  俞前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3099

  林外醉题垂虹词

  南宋绍兴年间,有人在垂虹桥桥洞穹顶上发现了一首词: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人们从桥底下过的时候,发现了这首没有署名的词作,笔走龙蛇中竟没半丝烟火气,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么高的地方怎么会有题词,这又是怎么写上去的?于是,有人说是仙人吕洞宾所书。一时,仙人吕洞宾现身垂虹桥的消息传遍了苏州城里城外,并成为人们连日来茶余饭后的谈资。

  苏杭两地相隔并不远,这件蹊跷的事也传进了临安城内的南宋皇宫内府。当时的皇帝是宋高宗赵构。有人将“吕仙遗墨垂虹桥”一事禀上,并递上了他从民间抄录到的这首《洞仙歌》。

  赵构谙熟诗词格律、音韵,读罢就说,这哪是什么神仙,分明是福建人所写的,原因是带有闽南乡韵。末字“晓”是ao韵,接下来韵脚还有如“草”、“老”、“帽”,但“锁”要用闽南话来读方能押韵,可见是位福建人所写的词。后来,赵构派人寻访,果然证实是晋江人林外所写。

  林外(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他富有才华但科场之路很曲折,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他年轻时曾游学苏州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浪形骸,到处题诗作词,以宣泄胸中郁积。

  那天林外喝醉了酒,诗兴大发。雇舟途经苏州城内的垂虹桥,林外见长桥气势雄伟,长虹卧波,一时兴起,就令船家将舟停稳,自己站到船舱顶,仰面朝天,把词题写在飞梁之上。写毕船去,水天无痕,也难怪《洞仙歌》会被世人惊为神仙所书了。

  明代巡按应天府监察御史林一柱曾赞林外:“刘饮李咏,惟公两称。风流活泼,骀荡妙令。垂虹一词,千古莫竞。诗中之豪,酒中之圣。黄甲播芳,列宿是应。”

  蒋鹿潭自尽垂虹畔

  清代词人蒋鹿潭自尽在垂虹桥畔,留下了一曲哀歌。

  蒋鹿潭(18181868年)名春霖,鹿潭是他的字。他是清代咸同年间人,籍贯江苏江阴,一生落拓不得志,虽有才学,但只做过几年盐场的小官。丢掉官职后,靠着盐商和友人的接济,住在泰州溱潼镇的水云楼中读书、写作。中年过后不再写诗,专事填词,存世的106首词刊刻为《水云楼词》。

  蒋鹿潭罢官,避地到了东台安丰镇,这里古称东淘,是苏北平原上一个千年古镇。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也成为晚清著名词家的杜小舫。杜小舫名杜文澜,字小舫,浙江今嘉兴人。官为两淮盐运使。著有《词律校勘记》、《古谣谚》等。杜小舫爱蒋鹿潭的才干,时常给他周济。杜小舫经常向他讨教诗词,不少诗都由他改定。蒋鹿潭素来不善治理生活,出入歌楼酒馆,将银两随手散尽。五十岁多时,一生漂泊伶仃凄苦的蒋鹿潭遇到了歌女黄婉君,黄婉君是南京人,因战乱从南京城逃出的时候,与家人失散成为一个歌妓。蒋鹿潭对她一见倾心。杜小舫尽朋友之谊,将黄婉君赎出,转赠于蒋鹿潭。

  蒋鹿潭将黄婉君带回了泰州家中。回泰州那日,经过黄桥的时候,两人泛舟水上,蒋鹿潭写词,便令婉君歌唱,两人十分情投意合。后来因为家中贫困,黄婉君不安于室。蒋鹿潭十分气愤,就到苏州去拜访杜小舫,想找杜小舫接济点银两。杜小舫异地为官,刚当上代理署按察使,公务繁忙,未能顾及到他。他心中心很是不悦。第二天,大雪纷纷扬扬,船缓缓离开了苏州城,到了松陵垂虹桥,停泊下来。雪还在下,蒋鹿潭默默地立在船头,良久。然后,钻进船舱,从包袱里摸出纸墨,迅速写下了一首冤词,两行老泪缓缓滴落。他吹灭蜡烛,重新钻出船舱,望着漫天飞雪,从怀里掏出昨天在苏州买的油纸包,轻轻打开,将药末倒进嘴里,魂归西天。后来是船家找到了杜小舫,杜小舫将蒋鹿潭的灵柩送归泰州,黄婉君闻知了蒋鹿潭的死讯,后来用一根白绫将自己悬在了他的灵柩旁。

  垂虹别意图

  明正德三年(1509年)中秋之夜,吴门沈石田、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为好友戴照送行。在垂虹桥畔,由祝枝山引首:“垂虹别意”,唐伯虎作画,大家作诗。共得诗三十六首。画卷用作画、题诗、题字的特殊方式忠实地记录了三十六位姑苏才子在吴江垂虹桥畔送别安徽青年戴昭。那一场送别,演绎了五百前的一段文化盛会。

  戴昭年富质美,他的父亲戴思端与戴冠有同谱之好,情意甚笃。戴冠,字章甫,自号濯缨,苏州人。很有学问,通经史外,像诸子百家、山经地志、阴阳历律与稗官小说,都很熟悉。但是八次应举不中。到了弘治四年(1491),四十九岁的他,经人向礼部推荐,担任了浙江绍兴府儒学训导,后来去职归苏州。因戴思端长期经商在外,不能在家顾及戴昭,所以将儿子带出来游学,到了苏州。戴昭留在了苏州,开始跟着唐伯虎学诗,后来向薛世奇学治《易经》,薛世奇离苏去当官后,戴昭又转而拜雷云东为师。由于戴昭的为人“言动谦密,亲贤好士”,深为苏州的文人欣赏,因而,沈石田(周)、杨君谦(循吉)、祝希哲(枝山)等吴中名士都和他成为忘年之交。戴昭完成学业后,因离开家乡的时间久了,思家心切,就告别诸师友启程返回安徽故里。当时从苏州去休宁主要交通为水路,故必经吴江松陵。为了使送别者能够在傍晚时来得及回到苏州,必须在垂虹桥畔作别。他们以他们的特殊方式———作画、题诗、题字来将他们之间的情感活动记录下来。 

  戴冠在《诸名贤垂虹别意诗序》中写道:

  丈夫立身,莫先于学,不学,则纵富且贵,不过血肉之躯耳。富则败礼乱俗,贵则败政厉下,富贵将安用哉?死则人皆唾詈不已,其所过之地,如孤鸿雪泥,指爪易灭,人亦不齿也。惟人幼而能进于学,以明其理,以修其身,故能入孝出弟,行谨言信。穷则善家厚俗,出则忠君泽民,生则人化之,死则人思之。所历之地人皆称述而歌咏之,非私也,人心之公道也,古今之直道也。昭生来游吴中,而以明经讲学为务。吴之士夫,亦乐与游,及其去而送之诗,即昭他日所历,而使人思慕之权舆也。不然,则赠昭之言,岂徒然邪?昭归予言念诸暨父兄宗族,当必以予言为然。昭字明甫,同余出唐道国忠公冑之後,蓋徽之双溪世家云。正德戊辰中秋吉旦(150899),浙江紹兴府儒学训导,长洲戴冠书。

  在序言上有三个印章,一是序首有“灌賏子”白文长橢圆印。其他有“橡庵”白文方印和“戴冠章甫圖書”朱文方印。 

  当时送戴昭到垂虹桥的都是吴中名人。题诗作者依次为:沈周、谢表、祝允明、吴龙、文壁(徵明)、陈键、唐寅、杨循吉、顾福、仇復、练同德、陈仪、朱侗、陆稷、徐子立、黄纹、浦石肃、俞符、练全壁、鲁参、祝续(祝允明之子)、俞金、吴释德璇、邢参、戴冠、陈仪、周同人、朱存理、俞金、应祥、陆南、朱存理、顾桐、钦遵、王俸。其中应祥、俞金和朱存理各题二首。

  吴中唐伯虎以画、祝枝山以字、徐祯卿以诗备受赞誉,这一长卷几经辗转,现由美国收藏家约翰.M.克劳斯特珍藏。序、跋及诗收录在汪坷玉的《珊瑚网》中。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