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19 3:38:36
作者:
云巛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8643
上世纪80年代的吴江县松陵实验小学(雷尊殿原址)
位于永康桥堍的吴江实验小学(前身为一小)
位于履泰桥堍的松陵小学(前身为二小)
位于油车路的北门小学(前身为三小)
老吴江人都知道,松陵城区里有三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堂:一小、二小、三小。
一小(实验小学)
一小,我们上学时叫中心小学,就是现在的实验小学。它是我的母校,是吴江地区历史底蕴最浓厚的小学堂。轻拂层层积尘,一小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清光绪三十年(1904),松陵人士王菼(又名王振之)变卖家产,与好友费揽澄、高继臣等在松陵下塘街三多桥畔的积谷仓内创建“私立爱德女子两等小学堂”,始设初小,继办高小,民国5年(1916)附设幼稚班。到民国12年(1923)更名为城西小学,民国26年(1937)改为三多桥小学。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沈叔明(又名沈天民)与费揽澄携手,在松陵镇雷尊殿(北塘街仓桥东面)成立“吴江县立第一初等小学堂”,俗称雷尊殿小学。清宣统三年(1911),沈叔明校长带头拆除了雷尊殿的部分废弃庙宇,新造两层楼房,增设了高小部。民国建立后,吴江全县设置为18个市、乡(吴江市、同里市、黎里市、盛泽市、震泽市、严墓市、周庄乡、芦墟乡等),所有学堂改称学校,民国2年(1913)雷尊殿小学更名为“吴江市立第一初高等小学”。民国16年(1927)改为城中小学。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吴江,松陵沦陷,城区内的学校被迫停课。次年,因校舍被毁,城中小学并入三多桥小学,易名为“吴江县立模范学校”。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城西小学。次年,改为松陵镇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当年9月学校重命名为“城厢区首席中心小学”。1951年,改为松陵镇三多桥中心小学。1954年,更名为下塘街小学。1964年秋,学校由下塘街迁到雷尊殿原址,易名为松陵镇中心小学。1969年,校内进驻了工宣队和贫宣队,一度成为松陵镇工农五七学校。1972年,改为松陵镇第一小学、松陵镇中心小学。1979年,荣列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遂更名为吴江县松陵镇实验小学。1984年,改成吴江县实验小学。1992年撤县建市,改成吴江市实验小学。1993年8月,吴江师范附小(于1989年新办)并入,实验小学本部迁入永康路84号,雷尊殿原址作为分部(现在的幼儿园)。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并入苏州,学校再次面临更名,目前为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小学。
二小(师范附小)
二小叫师范附小,简称附小,始名盛厍小学,现在叫松陵小学。
清宣统三年(1911),有识之士费揽澄(字安定,号伯埙),利用三元宫的原有材料在盛家厍新桥西北堍的空地上建立盛厍初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春,正式招生入学,是年秋,改名为吴江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民国4年8月至民国5年7月,校名改为吴江第二国民学校(为区立公办)。民国15年(1926)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农村分校,议设附属小学,由地方人士协商,学校收归省办。民国16年(1927)秋,省校改组,该小学改名为苏州中学乡村师范科附属(实验)小学。民国17年(1928)春,在西门外吴模村设立分校(该分校于2004年8月并入松陵镇中心小学本部)。民国21年(1932)秋,乡师独立,学校改为省立吴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入侵,乡师一度停办,附小复名为盛厍小学。民国30年(1941),校名为江苏省教育学院吴江乡村师范科附属小学。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2月又恢复为省立吴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1950年改名为苏南吴江乡村师范附属小学,当年6月25日,学校成立了吴江县第一个少年儿童队组织。1952年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拨款建造平房5间,东至大同米行、南至新桥河、西至义兴蚕种场、北至城墙根。1954年,校名改为江苏省吴江师范附属小学。“文革”期间,1967年至1968年,学校改名为松陵镇东方红五七小学。1972年改名为松陵镇第二小学。1983年11月,改为吴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1985年10月定名为松陵镇中心小学。1996年10月29日吴江市教育局行文同意恢复为吴江市教师进修校附属小学,实行一所小学两块牌子。数十年间,附近乡村的部分小学陆续合并进松陵镇中心小学。
三小(北门小学)
三小就是北门小学,在老中山街的北端,北城门外。它的全称是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三小的前身是私立亮叔初等学堂,是吴江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一所小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先儒黄亮叔先生捐田300亩及松陵镇北塘街(即中山街)住宅一幢,创办亮叔学塾,专供清寒子弟求学。民国元年(1912年)春,校名设为私立亮叔初等小学校,是年秋,改名为吴江私立第一初等小学校。民国4年8月至民国5年7月,校名改为私立亮叔国民学校。民国22年(1933),由吴江教育局收归管理,改名为亮叔初等小学校。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也难逃毁屋停课之噩运。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先后改名为松陵镇第七保国民学校、松陵镇中山路国民学校。1955年,学校改名为吴江县中山街初级小学。1964年暑期,中山街小学迁至中山街北端的北门蚕种场旧址,改校名为吴江县松陵镇北门街小学。1967年学校改名为松陵镇韶山五七小学,1969年又改为松陵镇向阳街小学。1972年更名为松陵镇第三小学。1977年,吴江县文教局批复同意松陵镇第三小学改为松陵镇七年制学校(小学5年,初中2年)。1979年,七年制学校分为松陵镇第二中学和松陵镇第三小学。1984年,该小学改名为松陵镇北门街小学。
1949年成立的吴江县庞山湖农场职工子弟学校,于1958年更名为湖滨公社中心小学。它下辖湖滨公社50余所小学,当时为全县农村重点小学。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7年开始复课。1968年全县各公社中心小学改制为“教革组”,担负全公社学校管理,湖滨公社成立“文教组”。1978年,全县恢复中心小学建制,湖滨公社中心小学迁址于创新大队(现吴模村)。1980年,湖滨公社中心小学迁址于江新大队(现江新村)。1985年9月,学校更名为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
1990年8月,松陵镇第二中心小学搬迁至松陵镇北门街小学,两校合并。现在位于油车路136号(北门蚕种场旧址)的校名是“苏州市吴江区北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