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难忘“水乡一枝梅”——追忆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梅凤

难忘“水乡一枝梅”

追忆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梅凤

2023/11/8 3:20:36    作者:  刘强民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4165

 

姚梅凤在指导青年演员。  

 

 姚梅凤在辅导三代“樊梨花”。  

 

 姚梅凤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赴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时受到文化部领导周巍峙的接见。  

  刚刚走出江南的梅雨时节,就从南京传来一条令人感伤的消息:原吴江县锡剧团团长,被誉为“水乡一枝梅”的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梅凤老师于2013749时许与世长辞,终年93周岁。

  伤感之余,缘于对姚老师的敬重,缘于她的艺术造诣和独树一帜的办团兴团功绩,缘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老一辈吴江人对她的熟悉和喜爱,不禁提起笔写下这些文字,表达对她的追思和纪念。

  从“大锣调”到“大陆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进人

  姚梅凤,1921年出生于常州,15岁拜锡剧艺人姚家兰为师,随师边学艺边演戏。1937年前后,在苏州阊门外的“小荒场”演出时,常抽空到就近的场子看杭州武林班的演出,对他们的“大锣调”很感兴趣,学学哼哼,感到味道很好,便不由自主地引进到她的锡剧演唱中。尤其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巧妙地运用慢大陆板、快大陆板、清板等手段演唱的“大陆连环板”,形成了锡剧姚梅凤派大陆调。在其主演的锡剧《刘胡兰》、《金红梅》、《走上新路》、《大年夜》中,都有创新的唱段。尤其在《三请樊梨花》剧中72个“为你冤家薛丁山”用大陆连环板为主调,在第一届江苏省戏曲观摩会上得到好评,有文章说是“在锡剧剧目中恐怕是第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折子戏《三请樊梨花·初请》脍炙人口,唱腔被收入《中国音乐集成》,姚梅凤派大陆调被吴江区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锡剧剧种的音乐宝库增添了财富,大陆调逐渐流行于锡剧界,江苏省锡剧团在《双推磨》、《红楼梦》、《海岛女民兵》等剧中成功运用,大陆调成为继簧调之后的锡剧第二主调,姚梅凤是有功之臣。

  从联谊锡剧团到吴江锡剧团

  创造吴江戏曲的黄金时代

  解放前夕,姚梅凤与王呆初等组建“联谊锡剧团”,经常在苏州阊门外又破又小的“小荒场”演出。1950年改名为“苏州市友好联谊锡剧团”,姚任团长。在参加苏南锡剧大集训时,领导吴石坚特别介绍了参加大集训的20个剧团中这个最小最穷的剧团,说:“能不能互相支援一下,帮衬帮衬?”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不少剧团拿出自己的行头,拿出演员来帮衬姚梅凤剧团,令姚梅凤感激涕零。结业后,姚梅凤剧团带着19个兄弟剧团的情义,来到吴江,于195210月改名为“吴江县锡剧团”。从城市到乡镇,姚梅凤把兄弟剧团给予的无私关怀化成了巨大力量。她全身心投入到锡剧事业中,带领着吴江县锡剧团坚持了整整30多年。

  在吴江锡剧团,姚梅凤组织编导创作演出了大量现代戏。如《双季花开》、《试金石》、《大年夜》等,还根据锡剧团自身素材,创作了《艺园花开》。她自己主演了《金红梅》、《走上新路》、《刘胡兰》、《杨立贝》、《大年夜》等。对于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她也大力扶持,如《孟丽君》、《小刀会》和骆黎明创作的《魏征拜相》等。特别是她的成名作、代表作《三请樊梨花》,她扮演的樊梨花文武兼备、武戏文唱、表情真挚、唱腔自成一格,她把这一角色先后传授给鲍毅、朱琦、高玉英、柳影、凌云等五代樊梨花。她引进、培养了王小坤、周晓明、杨惠兴、陈月良、盛连荣、陈志耿、陶国宏等生角,朱琦、高玉英、陈菊媛、姚玉珍、柳影、黄凤珍、宋夏兰、凌云、赵玉华等旦角,黄国杰、王敬柏等作曲,许龙生、周晓明、金永华导演等,吴江锡剧团的《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小刀会》久演不衰,影响到千家万户。

  我曾多次听到好多领导、剧团同志、观众们说,没有姚梅凤就没有吴江锡剧团。可以说,姚梅凤和吴江锡剧团创造了吴江戏曲艺术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震泽丝厂童工到“全国红旗”

  情系吴江的“水乡文艺轻骑兵”

  姚梅凤从幼年起就与吴江结下不解之缘。因家境贫困,她曾在12岁时随母亲在震泽一家缫丝厂做童工。创建吴江锡剧团后,朴实的吴江人民常称之为姚梅凤剧团。剧团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团、送戏下乡、演现代戏。正如原苏州市文化局局长钱璎所说:“半个世纪以来,姚梅凤领导的吴江锡剧团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送戏下乡,坚持演好戏,演群众喜爱的戏,他们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将群众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农村交通不方便,他们就乘船;船到不了的地方,他们背着行李、服装步行到演出点。没有剧场,他们临时搭建舞台,寒冬腊月,他们将台口朝北,不让群众面对寒冷的西北风……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心里只有群众,想的是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原苏州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王途光曾说:“吴江无山可上但有乡可下,送戏下乡便是雪中送炭。农民们赞誉吴江锡剧团是水乡文艺轻骑兵。”姚梅凤被评为全国和省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她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多次受到当时文化部领导周巍峙的接见。《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新华日报》、《剧影月报》连续发表几十篇文章对剧团进行了报道,吴江县锡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红旗剧团,成为了全国文艺团体八面红旗之一,曾为毛主席拍摄“毛泽东打乒乓”、“畅游长江”的新华社记者、著名摄影师吕厚民曾专程跟踪剧团拍摄了一组组珍贵的照片。这些功绩凝聚了姚梅凤老师的多少心血和汗水。

  从“小荒场”到“回娘家”

  笔者记忆中的姚梅凤

  思绪万千,感慨不已。要说对姚梅凤老师的了解,可以讲我是从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的。我是从苏州插队到吴江的知青,苏州老家在离石路“小荒场”很近的阊门,因为近,自然有一批常去石路光华、新光和“小荒场”等大小剧场的戏迷,我的母亲就是一位老戏迷,我幼年时,她便抱着我去看过姚梅凤的戏。左邻右舍知道我要去吴江插队,叮嘱我到了吴江要多看看吴江锡剧团的戏,看看姚梅凤的戏。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到吴江后我仅看过吴江县锡剧团演出的《革命历史歌舞专场》和锡剧《沙家浜》,但从没有见到过姚梅凤在舞台上的形象,直至插队三年后,我被借调到吴江锡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才见到了“靠边”的姚梅凤,她的工作便是管服装。我没听到她讲过话,发过笑声,只是默默地、认真地为演员抢场换服装、折披风、递靴子、挂衣服……直到她重返舞台,那已是几年后的事情。我还记得在苏州人民剧场演出《珍珠塔》时,我母亲特地去找姚梅凤,自我介绍,买到30张戏票分送给亲友邻居。从1984年起,我从学校调到文联,后调文教局、文化局、文联,工作了20多年,与姚梅凤老师的接触自然多了。我忘不了文联成立的联欢会上,她同王小坤演出拿手好戏《三请樊梨花·初请》;忘不了吴江首届艺术节上,退休的她从南京赶来,与严仁荣合演《大年夜》;忘不了我和周永泉代表文教局落实政策到南京补发她因“文革”扣去的工资时她的感激之情;更忘不了“吴江籍戏剧名家回娘家”座谈会上,她滔滔不绝的发言……表达的都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对新生活的热爱,对锡剧事业的关心。

  如今,姚梅凤老师走了。所幸大型画册《鲈乡锡韵》已经出版,《吴江文学艺术人才库·戏剧卷》姚梅凤专集已告成,她的代表作《三请樊梨花·初请》和锡剧小戏《大年夜》已由她的学生和中青年演员们排演并录制成《鲈乡梨苑·戏曲篇》得以保存。还有钱璎局长写的《水乡一枝梅》,徐文初老师写的《姚梅凤艺术生涯》,姚梅凤的儿子张志强(江苏省锡剧团导演)、媳妇徐洪芳(电影《双珠凤》霍定金的扮演者)继续在为锡剧的传承作出努力……我想这是对姚老师最大的慰藉了。

  姚梅凤老师,吴江人不会忘记您,锡剧界的同行也不会忘记您。“水乡一枝梅”,永远盛开在锡剧艺术的美丽画卷中。

  (本文图片由刘强民提供)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