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文起朝霞随波去 八角风飏无遗声——盛泽八角亭的历史记忆

文起朝霞随波去 八角风飏无遗声

盛泽八角亭的历史记忆

2024/2/4 3:24:35    作者:  萧海铭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759

  高阁巍然镇小洲,凌空宛似摘星楼。

  日移檐影随波去,风飏铃声带水流。

  这是明末张氏迁盛泽始祖张世芳(16081670年)的一首《登文起阁》诗。

  记得儿时去黎里外婆家度寒假,因到鹤脚扇舅公家,路经八角亭,见巍峨高阁建于水中,有曲桥相通,非常稀罕,回到盛泽后就与母亲说起,母亲告诉我,那叫“中立阁”,高有三层,因为底层是八只角,所以大家都叫它“八角亭”。她说:“这地方风景好,是黎川八景之一,叫‘中立晚眺’,我们盛泽过去也有个‘八角亭’,可惜早已消失了,只是听你的漆匠爷爷说起过。”漆匠爷爷是我母亲的伯父,叫方老虎,应是我的外伯祖。由于我父亲六岁亡父、十三岁丧母,我们从小就不知祖父母,所以外祖父母就是亲祖父母了。

  我的外祖父弟兄二人的先祖本系安徽迁盛后裔,他们早已是地道的盛泽人,只是外祖父成年后离开盛泽到了平望、黎里、青浦,又在黎里成家。但外伯祖一直没离开过盛泽,更兼粗通文墨和有一手漆工的好手艺,常年为各寺院祠庵的菩萨装修金身,肚子里满是历史掌故和奇闻逸事。自1940年我的父母来到盛泽开了爿小百货店后,他曾一度住在我们家。因此这天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向他提起此事。

  他说:“盛泽的八角亭我也是听老辈人说的,叫文昌宫,供奉的是奎星踢斗文曲星君。过去的读书人都要去拜一拜,如果被文曲星君手中的笔点在额上,就会考中状元”。他还说:“这个八角亭乃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造的。”那时刘伯温奉朱元璋之命,踏勘天下风水,有一天来到盛泽,发现东白漾乃“五龙聚水”格局,风水太好,将来要出真龙天子,为防患于未然,遂在龙首的位置上建塔,镇住龙脉。他说:“这塔有三层,每层都是八只角,所以就叫八角亭。”这种出自老辈人口中,掺真带假的口耳传闻,虽然有时感到荒诞不经,但是,过去这里确实有过一座巍峨建筑———文起阁,俗称“八角亭”,却是不争的事实。盛泽八角亭的规制和定位都与清乾隆时始建的黎里“八角亭”(中立阁)相当,为三层重檐楼阁,位置在今昇明桥东首稍偏北的水中央。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在当时盛泽中学的沿河围墙外扳罾捕鱼,那地方有一大片浅水瓦砾滩,枯水时会露出水面,估计就是这文昌阁的基址。只是她的年龄要比黎里的中立阁要大上一百岁。

  《盛湖志》中“筑墩建阁于中流,足资潴蓄”和清康熙时“秀水朱彝尊来游盛泽,以旧时八景与当境不合,更定为十景”,其第十景名“文起朝霞”即指此也。朱彝尊是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在北京皇帝身边待了12年,到康熙三十一年(169163岁辞官返里,其时他早已功成名就,俨然学界权威,而盛泽三家村又是朱彝尊的先祖故里,所以他到盛泽来,融访亲和游览于一体,并为盛湖景观重新定名,自也为当时里中士绅所钦服耳。

  据《盛湖志补·祠庙》中记载:“八角亭即文起阁,祀文昌,道光中毁,同治初改建平屋,光绪中又圮。科举既废,民俗忽视文昌,遂颓毁”。实际是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毁于火”(《盛湖志》),因为在道光十五年(1832)前,还有张世芳的七世孙张衔为移原是遯园的一块松花石到文昌宫的诗咏《移遯园松花石置文昌宫歌和杨荻庵羲作》一首,“纷然拜石石点头,移尔常受奎光照”。道光朝共计30年,云“道光中”表述不清,易被误解。

  至此,盛泽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和结果都查明了,但它究竟在何时、何人所建,即它的缘起还要说一说,这是因为《盛湖志》中云:“明崇祯十二年(1639)筑墩,国朝康熙三十年建”,却有点乱弹琴。

  近撰盛泽张氏家族文史,由《张氏遗稿录存四种》之张季淳名下词条发现,张世芳(16081670年),字文初、号季淳。这座文起阁正是张季淳举家迁盛后做的第一桩义举,他“以盛湖水势下流,散而不聚,因度地於昇明桥外捐资筑基建楼阁三层,颜曰‘文起’,斯土赖以镇奠焉”,由张季淳《登文起阁》诗中称“高阁巍然”,并以“摘星楼”作比,尤其是一层八角,二、三层四角,三层飞檐共悬16只铜铃,不仅气势雄伟,而且“风飏铃声带水流”,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更兼南岸史家浜史氏宗祠华屋、牌楼高耸,背靠昇明桥,最先迎来一轮旭日。若登文昌阁,远近一览尽收眼底。难怪大文士朱彝尊要将这一带定为盛湖十景之一了。

  根据昇明桥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由“里人仲时锳、归彦先、汤三骋、史勤、王士龙建”,而1645年清兵到盛泽烧杀淫掠,张季淳因14岁小儿子拼死保护而侥幸逃生的情况看,这文起阁的建造也必在昇明桥建成后即动工,甚至是同时先后建造的。再由前述张季淳的生卒时间推算,若他在1630年(虚龄23岁)以后迁居盛川,到1641年建成昇明桥,张氏还是一户新盛川人,他要对盛川地方作出一点他的贡献,以融入社会,为地方士族所接受。为此,他“奖励后进、振拔孤寒,援饥溺、助丧葬,利人之事更仆难终”,迁入盛泽后一直在做善事,“不肯以劳苦自诿”,因此,独立捐资建文昌阁也就可以理解了。入清后,顺治四年(1647)盛泽建镇制,约在康熙初期(1660年前后),张季淳成为盛泽镇乡饮介宾,有头有脸的地方士绅。康熙九年(1670)张季淳去世,享年63岁,“著有《萼辉堂集》”,这是盛泽张氏的第一部诗集,而一位在康熙九年已去世的人,怎么可能为“康熙三十年建”的文起阁题诗呢?有意思的是,这首诗也被仲廷机同时采入自己的词条下。所以,古人治史也颇多失误,从而给后人解读带来不少困惑,当然,这已是题外话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