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3:42:35
作者:
陈福民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46798
周坊元位于震泽镇藕河街西端,那是一片石库门古建筑群,原住户大都姓周。震泽街道中称坊者甚多,如仁安坊、麟角坊等,但把坊字置于中间的惟有周坊元。为什么?今春,有缘恭读震泽《周氏宗谱》,才得以解开此谜,原来周坊元是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 周钧(字鸿陶,号悠亭)及其儿子周向潮(字沛先,号鹭汀)、周踊潜(字遂飞,号春波)创办的芳元丝经庄旧址,周坊元应是周芳元的误读。
《周氏宗谱》初稿已于清初遗失,今传世之《宗谱》系清康熙至民国年间数百年中续修而成,“谱我周氏迁青镇一派”,凡六卷,极富文史价值,其中《序》、《迁居震川记》及人物传、实录等篇目,对周钧一家在艰难困苦中崛起,由桐乡至震泽创办丝经庄的事迹,记载甚详,展现了乾隆年间风生水起、活跃兴盛的震泽丝经市场以及社会经济变革中清代文人去士从商的心路历程,弥补了志书的缺失。
弃文从商走上齐家路
周氏世籍苏州,旧居鹦哥巷濂溪坊。明中叶,周元吉移居浙江桐乡皂林镇。七世祖周孟侯因避倭寇扰乱,迁于青镇,其后人又迁至乌镇。到周钧父子迁震泽经商,前后共历五代。乾隆初,住在桐乡乌镇西栅九曲弄旧宅的周钧一家,因兵连祸结,家道衰落。乾隆十九年(1754),周钧受聘至震泽私塾,给宛平沈景章之孙授课。沈之邻居丝商凌方南是周钧亲戚,两家互相往来,关系甚好。凌方南劝说周钧,让大儿子向潮学做生意,以度时艰。周钧本想通过科举,让儿子走上仕途,但想到自己一生困于童试,未能出山,家计窘迫,砚田难守。他心动了,岁暮归家对儿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向潮自幼颖悟,12岁通五经,14岁能作八股文,乡里视为神童。但丝经买卖毕竟是周家未做之业,前程难卜。于是,周钧让儿子去关圣祠卜签。向潮所求二签,名利均吉,且利签上有“万人头上逞英雄”之句。当下周钧决定让儿子随凌方南学丝业。这年,向潮15岁。岁月流逝,向潮成了丝市名声日盛的新秀,凌方南倚之若左右手。始欲招向潮为婿,向潮不允;又想认他为子,亦被拒之。此时向潮之弟踊潜已在桐乡学丝经生意,且年少精进,前景看好。向潮不是有意负凌方南照顾之恩,而是不愿常寄人篱下,想日后携踊潜同在震泽鬻丝挣钱。向潮坦诚地对凌氏作了解释,并劝凌氏趁精力健旺,纳妾生子,以继承家业,自己愿意继续效力十年。在向潮再三劝说下,凌氏又娶了一房,先得一女,后又得一男,男长至4岁,凌方南去世,还留下个遗腹子。凌方南临终时将4岁的儿子托付给了向潮。从此,向潮把家事委托给兄弟踊潜,自己在凌家尽心尽力。至凌氏长子16岁,向潮为之娶妻、报捐太学,并出示账簿,银钱、田产,笔笔交代清楚。向潮先在凌家16年,凌家家资仅积至千两银子,田三十亩。凌方南去世后十年,有田二百亩,银六千两,增加五六倍。当向潮离开凌家时已是43岁,如日中天的芳元丝经庄早已企盼着他的归来。
丝市成事一抒四方志
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踊潜在向潮学生意四年以后,也在老家桐乡随徐姓丝商学丝业。日子一久,踊潜觉得此店基础薄弱,难于施展,加之徐氏为人表里不一,不宜在此久留。此时向潮来信,约他来震泽议事。兄弟俩见面后,联床夜话。踊潜遂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离开徐氏来震泽经商,时踊潜22岁,在徐家整整干了6个寒暑。向潮、踊潜兄弟俩未学商时,家无宿粮。向潮在凌家,五六年不言报酬,后来虽有酬金,亦甚薄。踊潜在徐家学丝业一二年即代为鬻贩,虽有回报,亦仅薄利。兄弟俩挣的钱不够一家之用。自踊潜居震泽独贩后,获利是原来酬金的三倍。兄弟俩极力支撑,一意节俭,稍有钱即往家寄,从此家中炊烟常起。
乾隆三十二年(1767),向潮成婚后,兄弟俩在震泽花山之西租下一处房产,迎父母家人至震,开始艰难的创业。53岁的周钧亦于草堂开办私塾课徒,小儿周以清,也常诵读其间。一时,读书声、经车声交响,呈现了一派蒸蒸日上的新兴气象。踊潜以见闻不广,家业未宏,与同事吴文俊,约为川楚之游。乾隆三十四年(1769),踊潜辞别父母,渡彭蠡,泛九江,登黄鹤楼,过鹦鹉渚,西访白帝城。未几返楚,遇盗于汉川,以计脱险。因母亲思儿催归,次年五月踊潜返家。一年漫游,不但做成了几笔交易,赚了一把,最大的收获是山川形势拓展了他的襟怀,“细业不足我才,于是有四方志”,在他胸中已勾勒了一幅周家丝经业发展的蓝图。
既信又明坐大芳元庄
踊潜游楚归家时已29岁。他与家人商议后,决定明年做两件大事:一与张氏完婚,二是创办丝经庄。乾隆三十七年(1772),踊潜与张氏完婚,并正式挂牌创办芳元丝经行。《周氏宗谱》初搞遗失后,后人在续修时,远族繁支追溯至苏州周元吉之上,则茫然无考。故此后续撰的《周氏宗谱·序》称:“芳枝蕃布,皆系出元公。”此即周氏丝经庄冠名“芳元”的出处。
震泽位于蚕区中心,跨公式塘河两岸,交通便利。明成化(1465~1487)年间,震泽丝市已形成。震泽地区是县内丝经的主要产地,专销于本县、苏州、南京一带,用于织缎。芳元丝经庄交易并加工丝经,生意十分红火。“如鱼纵壑,鸿毛遇风,所谓时来运来,一路长驱,无不如志,四十余年,从无蹭蹬,而又敦睦,子侄贤,成震一巨家。”(《周氏家谱·春波公传》)芳元丝经庄在当时是一家信誉卓著极有影响的商号。熟谙父辈创业艰辛的周楚在评析踊潜获得成功的原因时指出:“公之所以成业者,一曰信,二曰明,既经然诺,汤火不避,与乡人交易,必察其孝友勤俭,然后收之,不然则拒。”(《周氏家谱·春波公传》)。乾隆四十七年(1782),向潮离开凌家,归芳元庄与踊潜各司一职,向潮主苏庄,踊潜主京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周家在震泽藕河畔买宅,葺旧添新,营造一年,五进大宅竣工。新居墙门、大厅、大楼与周家乌镇九曲弄旧宅相似。周氏七世祖孟候曾梦见古砚生花,故将九曲弄大宅题名为“砚华堂”。新宅竣工后,周钧言:周家自孟候公至今,已历百余年,但读书之多,学问之渊深,却无继承者。故新室仍命名为砚华堂,其余轩、斋、楼,悉依旧名,以让后人永记不忘。丝经庄随之迁往新宅。后数十年中,周家建筑三次东扩,先后在砚华堂东建造了郁云草堂、鹤书堂及东廛(此屋系踊潜、以清在其父兄去世后为母亲所建的颐养之处,特别宽敞,由孙、曾孙辈轮流值宿)。
咸丰二年(1852),芳元庄分东西二庄经营,仍与金陵缎庄交易。次年,太平军攻陷金陵,此后芳元庄因市场丧失而倒闭。芳元丝经庄从正式挂牌起,历清四朝、周氏四代,共81年。
人非物似留誉蚕丝乡
我以月余时间,择要阅读、摘录了《周氏宗谱》,犹如登堂入室,穿厅上楼,将周氏豪宅参观了一遍。芳元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家200多年前的震泽巨贾自有别于寻常商家的多种特色。
周家自明代中叶始,世代有文人,但皆抑郁不得志,故以诗书发迹,始终是周家的一个情结。《周氏宗谱》中有这么一句训言;“士为四民(士、农、工、贾)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非为富贵也。所以人自爱其身,唯有读书;爱其子弟,唯有教之读书。”读书亦是周氏修身养性提升人格的途径,是第一大事。芳元丝经庄以商养文,以文育人,从商、读书代有分工。初迁震泽时,生活稍有宽舒,以清12岁,周钧督其读书之意更坚,常叮咛道:“两兄在前,衣食饱暖,宜早日发愤自雄。”其时周钧50余岁,犹应童试。此后周钧、向潮、踊潜父子先后按例报捐为监生。10年后,以清科试,以高名“入泮”(中秀才入学为生员)。
乾隆六十年(1795)向潮去世后,踊潜对以清说:“事心专而精,钱谷之事我主之,读书之事弟主之。”于是建学舍,请名师,培训子侄和乡邻。暇时,周氏兄弟子侄好吟诵,读书成风。周氏读书而有成就者,不乏其人。粗粗统计,《震泽镇志续稿》之《科举》、《贡生》、《例任》、《封赠》、《文苑》诸卷中,桐乡藉周氏(芳元丝经庄亲族及后裔)共26人,人数最多。周向潮、周踊潜、周以清兄弟三人,同列《封赠》卷。
踊潜曾对子侄说:“为人无他术,存心善,为业勤,如是而已。”芳元庄创立规条:倡节用,恶奢侈,尚俭约。财俭于己,而宽于人。凡婚丧喜庆,亲戚往来,皆从简要,而于修路、建桥、开河、赈饥等公益之事从不吝啬,皆以实心实力行之。亲族邻里困难者,无不周恤。
芳元庄中周氏家属,加上佣婢共有一百五六十人,长期过着一种合灶同居、各勤自职的大家庭生活。向潮临终遗言:“以和忍保聚为最。”故终踊潜、以清去世,三十年不议分。直至以清去世多年后,各房方独自生活。
芳元庄周氏各房,外墙开门,各自出入,墙内各房相通,融融一家。
据《周氏宗谱》记载,芳元庄数幢坐北朝南的石库门,是由西至东,陆续建造而成的。而今,周氏门墙各启,外别内通的建筑特色,连同芳元丝经庄,早已不复存在。但芳元庄旧址,三条长弄分割的石库门建筑群,印证了《宗谱》所述。
经历了二百多年风雨的芳元丝经庄建筑群得以保留至今,这是蚕丝文化之幸。作为中国蚕丝之乡的震泽,也当给它订上一块文保单位的牌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