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7 0:20:05
作者:
陈良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6383
▲柳亚子
▲柳无垢
▲蔡 寅
▲蒯斯曛
黎里,曾经走出许许多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其中就有四位民国时期的大秘书。
任职时间最短的大总统秘书——柳亚子
柳亚子是位诗人,也是位革命家。早在1906年,柳亚子先后成为同盟会和光复会的会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双料革命党”。也是在那一年,20岁的柳亚子在高天梅的引荐下,于上海吴淞口的邮船上,第一次见到了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南社成员吕志伊、景耀月、马君武等人入阁当了几个部的次长。雷铁厓则推荐柳亚子到临时大总统府做孙中山的秘书。当时政府框架刚刚搭建,一切都是草创,柳亚子拿着一张盖有红印的白布,就算走马上任了,主要负责骈体文公文。但是,仅仅过了三天,柳亚子就告辞走人,回上海去了。
名门才女,宋庆龄秘书——柳无垢
1938年,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成立的“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该同盟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宣传抗战真实情况,并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支援抗战。许多物资是通过宋庆龄的精心安排,运往抗日根据地的。
宋庆龄当时的工作很忙,而繁重的文字工作也让秘书廖梦醒一人难以应付。为此,在征得宋庆龄同意后,廖梦醒便向远在上海的好友柳无垢发出邀请,请她来香港一起担任宋庆龄的秘书。
柳无垢(1914—1963)是柳亚子的次女。著名诗人苏曼殊在上海时与柳亚子一家居住在一起,无垢的哥哥柳无忌也随父在上海,无忌小时生得清秀,苏曼殊误认为无忌是个女孩子,经常错叫无忌为无垢,后来柳亚子就以无垢作为小女的名字了。
“九·一八事变”后,无垢积极宣传抗日,还参加了上海中学生赴南京请愿的活动。1935年3月11日,她被北平国民党逮捕,经营救释放后返回上海。
无垢曾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系,后又去美国求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无垢从美国学成回国,在上海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工作,任研究员。这次她应廖梦醒之邀,以抗战大局为重,把幼子交给母亲照管,辞去有着优厚待遇的工作,毅然孤身一人乘船前往香港,与廖梦醒共同担任宋庆龄的文字秘书。
无垢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爱泼斯坦曾在他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一书中这样记载柳无垢:“无垢个子小、身体弱,但她的精神是坚强的,思想是清晰敏锐的。”
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后,无垢转往大后方,但与宋庆龄还一直保持联系。1949年1月,她曾为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充当信使;上海解放后,柳无垢与宋庆龄的联系更为密切。1949年“七一”前夕,宋庆龄将自己撰写的自由体英文诗《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交她译成中文,并由邓颖超在“七一”晚会上代为朗诵。1949年9月,她还陪同宋庆龄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1949年11月,柳无垢因身体原因与工作需要调到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秘书长。1954年,她还参加了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翻译工作。
南社巨擘 孙父秘书——蔡寅
黎里的第二位孙中山秘书就是柳亚子的姑父蔡寅,1874年5月出生于黎里镇蔡家。
蔡寅才华出众,柳亚子主南社文坛时,将其推为巨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蔡寅与金松岑等在上海参加中国教育会,章太炎、邹容与之交好。“苏报案”案发后,避祸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政法,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结识孙中山、黄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蔡寅痛革命之失败,伤国事之不振,曾一度致力于法律工作。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府时,蔡寅出任浙江高等法院温州分院院长。晚年醉心浙南山水风光。后病逝于上海。
粟裕将军的神秘秘书——翻译家蒯斯曛
粟裕,人称“常胜将军”。粟裕将军早期的秘书就是黎里人蒯斯曛。
蒯斯曛,出生于黎里镇八大姓之一的蒯家,小时候在黎里的县立第四高等小学读书,与柳亚子之子柳无忌等被人合称“四高五虎”,同班的还有后来成为国际大法官的倪征公式。后来蒯斯曛就读上海复旦大学,民国15年写就短篇小说集《悼亡集》。民国21年,参加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编纂,编有《上海公共租界史稿》。后在上海泰东书局编辑《白露》文艺杂志。1938年参加《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编辑进步刊物《译文丛刊》。1942年,在苏中抗日根据地任《滨海报》、《苏中报》编辑。1944年后,历任华中军区司令部秘书、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又应陈毅之邀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外文学校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后相继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出版局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关于蒯斯曛在新四军和华野的革命经历,有关文件中找不到详细记载。只在一些回忆录和粟裕将军的传记中,才零星找到一些碎文片语。
在鞠开(粟裕后来的秘书)的书中提到,他从机要处调到粟裕身边工作时,蒯斯曛已是粟裕的秘书主任,不但配有战马,还配有专门的通信员。这在战争时期,级别很高。苏中战役中粟裕将军大获全胜,蒯斯曛难掩激动之情,写出了《粟裕将军》一文,在1946年11月13的人民日报第2版专栏刊出,文中首次提出了“常胜将军”这个称号,从此,粟裕便成了“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蒯老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在陈成岭(《粟裕评传》的作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苏中战役结朿后,根据毛主席指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毛主席执意让粟裕当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再三辞让,毛泽东就生气了,说:“你不识抬举!”粟裕再三向毛泽东解释,毛泽东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让陈毅当了司令员。
蒯斯曛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很有些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
他当晚听粟裕谈到辞让司令,还惹得主席不高兴时,跟粟裕说:“首长,你这样做不好,将来可能有点麻烦。”
蒯斯曛是秘书,也是个作家。这些麻烦尽管十年后才到来,但许多知情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之准。
而1944年蒯斯曛为什么会到华中军区当秘书,我们从一篇纪念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曾任《苏中画报》副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副社长的木刻版画家杨涵在《回忆苏中报》中写了《怀念蒯斯曛同志》一文。文章回忆道:1942年,蒯斯曛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曾任《滨海报》、《苏中报》编辑,1944年8月下旬,一架美国飞机失事在盐城地区,当地居民救了五位飞行员。三师部队护送他们去军部,路过一师苏中地区时,苏中部队筹备接待,因缺翻译人员,粟裕师长知道蒯斯曛精通英文,立即调他到苏中军区司令部任秘书。蒯斯曛到苏中军区司令部工作后,连任苏浙军区司令部、华中军区司令部、华东军区司令部及三野司令部秘书和秘书主任之职,一直跟随粟裕将军,时间达六年之久,后因患肺结核才不得不离开粟裕将军,去华东疗养院疗养了三年。
“老蒯朴素,低调,做事认真,而且说话不多,感情不易外露,名誉地位毫不计较,谦逊谨慎,与世无争”。这是杨老在书中给蒯斯曛的评价,而蒯老的低调、慎言也与他的先祖有关。蒯老的曾祖蒯贺荪为官兢兢业业,一度担任林则徐幕僚,历任直隶州知州,河南布政使,浙江按察使,后因杨葛案牵连,不得善终。蒯氏后裔觉得宦海险恶,就教育后代要独善自身,做事做人谨言慎行。蒯斯曛也正是遵从祖训,养成了处事沉稳的性格,后来其在担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期间,恰逢上海作协的整风运动,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却能在一年多的整风运动中迎“风”不动,这和蒯老的审时度势,十分谨慎不无关系。
蒯老对粟裕将军的热爱和至真的感情,从来没有对人亲口说过,也没有见诸于有关的回忆文章,但是蒯老对将军的深爱却延续到了后辈。著名文史学家、粟裕研究专家张雄文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出版后,蒯老的女婿苗广华一口气买了几十本,除了自己珍藏,还分赠给新四军的后代。他在写给张雄文的信中这样说:“看了您写的关于粟司令的书,我几次要流下泪来。我的岳父从1944年起一直是粟司令的秘书兼三野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在粟司令身边度过了他人生中那段最辉煌的岁月。他年长粟司令一岁,但粟司令是他一生中最崇敬的人,粟司令的高尚人格和军事天才,使他终生怀念在粟司令身边的日子。他1951年患肺结核才离开首长去疗养,其后几十年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粟司令每次来上海或是他去北京,总要见面,直到粟司令1984年逝世,其后楚青还来过信,直至我岳父1987年去世,楚青专门送来花圈。我代表我岳父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我自己感谢您,更要代表我岳父深深感谢您,他虽然不在了,但他如果知道人们能通过您的书了解真实的粟司令,他一定会无比高兴。”言简情深,从中不难看出蒯老内心深处对粟裕将军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