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苏州丝绸谋变“新丝路”

苏州丝绸谋变“新丝路”

2022/9/26 3:44:05    作者: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5206

丝织龙袍 

苏州丝绸博物馆 

丝织工具 

苏州织造署旧址 

黄金时代 以文化的名义保存巅峰记忆

苏州养蚕丝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

太湖流域的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家蚕丝带、绢片等,经鉴定距今4700多年,这是世界上已知的发现的最早丝织品实物,显然能证明,至少在4000多年前,苏州的先辈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丝织技术。

苏州人以文化的名义保存着关于养蚕丝织业的记忆。比如地名,吴国时期的“织里”,是吴王宫廷织造锦绸的场所;再比如路名,如“锦帆路”或者“巾子巷”。

历史上的“苏州织造”一度声名显赫。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制造标志物。在宋代这个苏州织造的鼎盛时期,自然非宋锦莫属。当然,宋代的缂丝和绫罗锦琦等也精美绝伦。宋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隋唐的织锦,发源于苏州,称为苏州宋锦。

苏州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三大名锦。明清以后织出的宋锦,就被称为“仿古宋锦”或“宋式锦”了,统称“宋锦”。

宋高宗或许也是看中了宋锦的高贵典雅。为了满足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的需要,他大力推广宋锦,专门在苏州设立了造作局。不仅如此,苏州愈发精美的民间织造,最终吸引了数个朝代的统治者,不单要求进贡纳丝,继而在苏州办起“央企”,专为皇室生产、独为皇室制造。这些轻柔、曼妙的“尤物”,甚至吸引了异国外族,他们为此着迷,为此癫狂。今天我们所热议的“一带一路”,就留下了苏州丝绸当年南下西征的足印。

在此期间,朝代更迭,产业难免受到破坏。元代统治初期,苏州丝织业即是如此,大批有技艺的手工匠役,被集中到官营作坊内作无偿劳动,能工巧匠呼曰“巧儿”,被当作奴隶买卖。明代时,苏州丝织业规模超越前朝,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丝织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苏州府吴江县新兴了盛泽、震泽等大市镇。到明末,盛泽已经发展成为丝织手工业大市镇,拥有人口五万,在苏州有盛泽绸庄所设的庄船专用船埠码头。

到清代后期,纱缎业营业鼎盛。徐炽卿《苏州纱缎业沧桑回忆录》称:“光绪二十年(1894)城乡木机总数达一万五千台,赖以生活者达十余万人。”清代丝织业中资本主义因素较明代有显著增长。织工待雇的劳动力市场,仍和明代一样,但聚会处所增加。

清代苏州丝织产品,除宋锦、缂丝、龙袍等类外,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陀罗经被、百子被面等。工艺技术水平高,畅销国内外,外销约占60%,销往朝鲜、安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清光绪年间,苏州丝织业的资产,仅次于银钱业。丝织业的繁荣、发达,也为苏州刺绣、戏衣、服装、制扇以至国画装裱等行业,提供了原料。盛泽、震泽等地,均发展大小丝织业。

确实,苏州丝绸包含了织、缂、绣、印、染等所有技艺,或者,还可以按照五大工艺织、绣、印、绘、缝来理解。“绘”即创意,“缝”是服装。这些技艺能延续至今,不得不让人惊叹,苏州丝绸是一个传奇。

曾经迷茫 昔日“摇钱树”迎来转型阵痛期

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里,有它最朴素的身影;海上丝绸之路中,它是来自东方最美丽昂贵的商品;名著古籍的记载里,它是显赫贵族专享的奢侈之物;手工业勃发之际,它是江南户户织机杼的主角;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它是扛起外汇储备的中流砥柱……

苏州丝绸曾经创造出的辉煌,已经无需赘述。

然而,随着产业体制从国有向民营、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苏州丝绸业先后经历了十多年的转型阵痛期,曾一度陷入了迷茫困境之中。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财税、金融、外贸、投资、社保等多项体制改革推行。1994年,是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和开展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的起始之年,也是苏州国有丝绸业负担加重、步入困境的一年。

伴随苏州丝绸产业转型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国有丝绸加工业的弊端慢慢暴露出来,人员多、效率低下、效益差……生产经营的严重下滑,导致了全行业的举步维艰。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转型期的苏州丝绸业:国有丝绸业这棵昔日的“摇钱树”,开始成为“苦菜花”。

在困境中,苏州丝绸被迫迈开拓展市场的步伐,除了个别工厂的困境稍有缓解外,在总体上,仍然无法抑制住整个行业快速下滑的颓势。

究其原因,传统产业模式滞后是关键。从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苏州每年都有若干家企业被列入国家非试点城市企业破产工作计划,特困企业,特别是丝绸、纺织、轻工等行业中的一批大中型特困企业的平稳退出获得了政策的扶持。期间,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丝绸业结构调整、实施政策性破产的项目,涉及工厂11家,其中丝织厂6家。

老丝绸人回忆,苏州丝绸经历痛苦的产业转型,将生产诸如缫丝等“二产”的工厂,通过关、停、并、转进行企业改制,大部分企业是“国退民进”,尽管保存了完整产业链,但是规模较之前已经小了很多。

其次,种桑养蚕的减少和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丝绸产业发展的又一“杀手”。丝绸的原材料是蚕茧丝,曾经,江南桑田成片,家家养蚕。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茧丝绸工农协调管理失控,产业开始出现震荡。如今在苏州几乎难见规模性桑蚕养殖。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可用于养蚕的用地也在逐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蚕桑种植面积的减少。此外,蚕茧丝的市场存在着太多的风险。由于蚕茧收购价格一直上不去,这让很多养蚕的农民开始一点一点地把桑树砍掉。

再者,外资企业的不断入驻,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变得广泛,加之外企收入和生产环境优于丝绸行业,这对丝绸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无疑又是一大重创。

另外,丝绸行业不仅需要具有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还需要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缺乏配套的专业性人才培养,随着时代发展,丝绸行业的困境也不可避免。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动荡,丝绸市场的形势也变得复杂起来,市场需求不稳,尤其是苏州丝绸赖以生存的外贸出口更甚。市场需求的压缩,成为客观的外在原因。而自究不足,缺少响当当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则是苏州丝绸行业自身短板。

人才匮乏,缺乏专业市场,商业形态散乱,丝绸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无论何种缘由,产业转型期的苏州丝绸曾一度陷入迷茫,丝绸人在混沌中经历着鲜为人知的坚守和努力。


蚕丝涅槃 “不落的太阳”越过山丘再出发

上世纪90年代之后,苏州丝绸业陆续在“退二进三”的浪潮中完成了痛苦的转型。2002年,国家提出要把文化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在苏州,刺绣、缂丝与宋锦是重中之重。随后,从贸易量上来看,苏州丝绸开始有了回暖的迹象。

2012年,苏州市政府出台《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要从生产企业、丝绸品牌、商贸平台、科研平台、技术质量标准、宣传展示载体途径入手,大力发展丝绸产业。有了政策的支持,苏州丝绸的回暖趋势更为明显。2014年,宋锦在APEC上的惊艳亮相,为目前大家对苏州丝绸的集中关注开了一个好头。

如果说,2012年是苏州丝绸回暖的分水岭,那在越过山丘之前,苏州丝绸人从未放缓过攀登的脚步。他们背后,不仅是政策,更有技术、意识、市场与人才的综合体现。

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苏州丝绸带来了更多的延展空间。2014年,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与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苏州市中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丝绸样本档案纳米技术保护研究及应用》项目,项目使珍贵的8万余件丝绸样本保存得更全面、更长久。

碰撞是相互的,苏州丝绸也为新技术带来启发。这几年来,宋锦、缂丝、漳锻、绞罗与纳米技术、时装设计互相碰撞,迸发出愈加耀眼的火光。

作为长年奋斗在丝绸贸易一线的“老丝绸人”——苏州丝绸协会副会长刘立人认为,苏州丝绸就像法国香水、瑞士手表那样,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是不会落下的太阳。

苏州丝绸的回暖有着丰厚的优势。

“首先,苏州丝绸人的意识并不落后,在技术和市场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第二,苏州丝绸的新产品开发力度很大,在苏州创博会上,就推出了将近30种创新产品。第三,技艺精湛,苏州丝绸作为苏作的一部分,其工艺之精细,世界闻名。第四,苏州拥有的丝绸文化底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存与丝绸相关的建筑、碑文、档案、产品,都是世界一流的。”刘立人如是说。

最近,米兰世博会还选中了“艺唐丝绸”,使其成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的丝绸特许供应商。丝巾上的昆曲、莲藕、刺绣都独具苏州特色。

据悉,2015年年底,借由苏州丝绸博物馆翻新工程结束,重新开馆的机遇,苏州丝绸协会将组织本市丝绸企业,举办“一厂一品”的华山论剑。此外,还将在网络平台、配套平台、行业论坛、互动展示方面寻求共同发展。

国家茧丝办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苏州要明晰“都市丝绸”的定位。这两年,苏州丝绸人的经营意识逐渐转变到“大丝绸”的层面上。

要提升,首先从产品创新的层面开始,同时,以文化底蕴来提升产品内涵,例如,将丝绸产品升级为收藏品,从市场与文化层面上来看都具有积极意义。

吴江丝绸展示馆浓缩了吴江千余年的丝绸发展史,是继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之后,第三个展示我国丝绸史的专门场馆;华佳丝博园偏重蚕桑文化的展示,可以看到从蚕到丝的整个过程;中国宋锦文化园,以宋锦为主体,展示了整个丝绸的发展史。在丝绸文化的推广中,苏州从本市做起。

同时,丝绸文化的推广与旅游产业也进行了结合,例如一丝厂、新丝绸之路等旅游点。在对苏州丝绸文化的具体推广过程中,许多丝绸人都强调,寻找合适的展示手法非常重要,体验、互动式的展示方式很受欢迎,像木织机,应该能让市民游客亲自上去坐一坐,拉一拉,感受古代机器的精巧。

(黄明娟整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