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蚕丝,震泽的精神符号——震泽蚕丝业历史渊源与发展

蚕丝,震泽的精神符号

震泽蚕丝业历史渊源与发展

2020/12/11 0:16:03    作者: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3216


柳亚子先生有诗曰: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太湖主要在苏州,古名叫震泽。凡是到过震泽的人,都知道这里独得太湖之福祉与灵气,凝结了厚重久远的人文历史,这其中少不了蚕丝文化这一页华丽篇章。

震泽地处太湖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植桑养蚕,是太湖南岸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明清以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辑里湖丝的问世,震泽以蚕丝为依托,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著名的生丝集散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的震泽,更是成了蚕丝覆盖的七彩古镇。

起步与发展

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

1958年,在江浙两省交界处的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蚕丝、丝带、丝线、绢片等实物,经考古鉴定距今约有4700年历史,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吴江与吴兴相距不远,同处太湖沿岸,从出土文物来看,说明了太湖流域早在商周以前就有养蚕制丝。

春秋时代,吴国古都在苏州,吴江属吴国,蚕丝生产比较发达,统治者历来都重视发展蚕桑。据《吴越春秋》、《史记》记载,吴国与楚国在周敬王元年(即吴王僚八年,楚平王十年,公元前519)发生了“争桑之战”。

初唐,政治稳定,军事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丝绸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源源输往国外,促使丝绸手工业迅速发展。晚唐诗人陆龟蒙曾寓居在震泽一带,其诗作中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桑箔”及“尽趁晴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掉缫车”之句,足见当时震泽地区之养蚕缫丝业已经相当普遍。

明代,明太祖奠基之初,即下令天下:“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吴江境内在洪武二年(1369)有桑180000多株,至宣德七年(1432)增至470000多株,63年间增长了2.65倍。社会经济繁荣的“洪宣盛世”,也正是吴江蚕桑丝绸业勃兴时期。

乾隆《震泽县志》卷首《八景》中的“慈云塔影”配诗曰:“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荻塘西去路,蚕事胜耕田”,反映当时震泽地区农家经营中蚕桑压倒稻作,蚕丝之丰歉成为有税无税的决定因素,蚕桑成为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震泽县志》载:“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丝织业的兴起,刺激了缫丝业的发展,栽种桑地倍增。蚕丝产量猛增,缫丝、织绸业渐趋专业化。自明以来,农村已从自缫自用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出售商品为目的的商品性生产,震泽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江南名镇。

繁荣与兴盛

生丝出口曾占全国1/15

明代,辑里丝异军突起,成为湖丝中的新秀。赵鼎元在《辑里湖丝调查记》中载:“辑里乃太湖滨之一小村落,曰辑里湾,位于江浙两省之边境,介于南浔(浙江)震泽(江苏)二大镇之间。地虽偏僻,农民则习于养蚕,加于湖水清澄,蚕儿既以湖桑之肥润,得天独厚,又有澄莹纯洁之湖水,供其精制,故色泽极佳,夙为外人所称许,销畅遍于欧美。”

日本人称辑里丝为座缫生丝,认为生产最旺盛、最优质的丝为江浙两省,主要为南浔、震泽一带区域的辑里丝。

辑里丝分南庄丝及北庄丝两种,南庄丝质量较次,北庄丝洁白而略带竹青,历来被视为上品。汪日桢在《湖蚕述》中说:“旧以辑里丝为最佳,今则处处皆佳,而北乡为上”。北乡即现震泽、七都、庙港一带。

钱天达在《中国蚕丝问题》一书中,赞誉辑里丝“颜色纯白,光泽艳丽,质地坚韧,弹性丰富,均非世界各类生丝所可比拟”。辑里丝蜚声海内外,成为湖丝之别称。

清康熙年间,广州口岸重新开放,辑里丝经由广州出口。

道光二十二年,上海开埠后即成为中国的生丝市场,所有各国采办之华丝,几全由该埠供给。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间,经由上海出口的辑里丝(主要为震泽南浔两地)为6433包,至咸丰六年(1856)升至92160包。辑里丝之兴盛期大约在鸦片战争后到光绪初年,而以光绪六年(1880)前后最盛,此年震泽一地出口5400余担,占当年全国生丝出口总量82201担的十五分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盛极一时的辑里丝,终因制法守旧,手工缫制,工具落后,条份不匀,丝质过硬而走向衰落,当时国外机械缫丝日趋成熟,与成厂丝比较,相形见绌,难以在竞争中取胜。于是,辑里丝经承辑里丝衰退之势而崛起,震泽一带丝业人士竞相经营丝经出口,丝经业异军突起,成为震泽的主导行业。

但震泽丝经从本质上说是小生产方式、分散式生产,难以采用机器改进技术,丝经虽然在色泽和强力上优于厂丝,然而在质量上难以比较,辑里丝经虽然短时期顽强地抵抗机制丝的竞争,但随着丝织工艺要求的日渐提高,终因其固有弱点而败北。

复兴与振兴

蚕丝产业集群渐成特色

民国15年(1926)春,震泽丝业界前辈施省之等牵头,在丝业公会募集股金,于东栅张家湾桥处购田十余亩进行填土平整,并自上海聘请工程师进行设计,拟名震纶丝厂。民国17年,筹建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最后与上海丰泰丝厂厂主孙荣昌等合资兴办,定名震丰缫丝厂,股份制,总投资8万银元。

民国18年,震丰缫丝厂正式开工,拥有意大利坐式缫丝机208台、千叶式煮茧机1台、带川式水汀烘茧机2台,另外还配有发电设备。震丰缫丝厂开业以后恰逢丝市不景气,加以茧源不济,开工不足。

民国24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接手震丰缫丝厂,更名为震泽制丝所,由学校推广部主任费达生出任经理。当时,由于茧价低落,卖茧不如缫土丝,茧源稀少。鉴于当时蚕业合作的蓬勃发展,震泽制丝所乃改变自营的经营方针,转向以广大蚕业合作社为对象的代烘代缫务业,经营颇有起色。

民国26年,淞沪抗战以后,局势日渐紧张。10月,震泽制丝所被迫停工,遣散工人。

解放后,在政府扶助下,蚕桑业逐步恢复。1958年11月,地方国营震泽缫丝厂筹建,1959年元旦试车成功,2月正式投产。1962年,吴江全县蚕茧产量剧降,震泽缫丝厂停产。

1970年10月,国营吴江缫丝厂筹建,择厂址于震泽镇东栅原震丰缫丝厂废墟,1971年9月正式投产,当年产白厂丝6.08 吨。1980年6月6日,改名为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1983年,震丰缫丝厂开发新型丝织原料,自制设备研究成功真丝合纤包芯丝。1994年,吴江震丰缫丝厂扩建为吴江震丰集团公司。

震丰缫丝厂自1970年计划经济时代再次开办以来,一度有过较大的发展和辉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长期亏损,资不抵债”,2002年6月依法实行破产处理。饱受历史风雨沧桑的震丰缫丝厂如一艘老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悄然沉没。

1982年7月,勤幸村创办了震泽乡首家勤幸丝绵厂,但以手工作业为主。至上世纪90年代末,震泽当地兴办了几家丝绵厂,用机器取代手工剥茧拉丝,蚕丝被逐步步入产业化生产轨道。蚕丝被制作工艺也逐步得到改良,从选茧、煮茧到拉丝都采用了新技术,使蚕丝被生产走出家庭、家坊式制作模式,步入正规的产业化生产时代。

随后,震泽先后涌现出了慈云蚕丝、太湖雪丝绸、山水丝绸、辑里蚕丝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较为集群,产业较为集聚”的产业板块。目前,震泽已经不仅仅出产蚕丝被,而且成为一个拥有数百种丝绸及衍生产品的“新丝府”。

(李伟整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