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琳琅说丝绸 盛泽最锦绣

琳琅说丝绸 盛泽最锦绣

2022/10/11 3:39:05    作者:  杨华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47273

  民国时期的庄面 

  缫丝 

  济东会馆 

  手工练染 

  力织 

  小满戏 

  先蚕祠 

  东方市场福建路 

丝绸五彩飘逸,象征着高贵、绮丽、美好,可谓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说,其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认可、赞扬。

谈起丝绸,盛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盛泽有着悠久的丝绸生产历史和丝绸文化底蕴,因丝绸而闻名天下——盛泽的历史,就是一部丝绸发展史。

无地不桑 无家不蚕

这里是丝绸的一大起源地

盛泽位于吴江南端,河湖港汊,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宜于蚕桑的自然生长。自古以来,盛泽的居民就有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传统,夫织妻络,父业子承,无地不桑,无家不蚕。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发扬光大,铸成了“中国绸都”的金字招牌。

“关于丝绸,好多地方也许有历史,但是没有今天;有些地方有今天,但不一定有历史。但对于盛泽而言,从古代的丝绸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天的丝绸纺织行业,我们这条线始终没有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吴江区印染协会秘书长沈莹宝说,盛泽丝绸业源远流长,可究竟始于何时目前难以考证。但是,在离盛泽咫尺之遥的吴江梅堰龙南文化遗址和浙江湖州(旧称吴兴)钱山漾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曾出土了多件新石器时代的刻有丝绫纹和蚕形图案的黑陶罐,以及4700多年前的丝带、丝线和丝绸残片,这已足以证明盛泽所在的太湖流域是我国丝绸生产的起源地之一。“可以肯定,当1700多年前司马盛斌率领他的士兵在青草滩上建围、屯田,并且在此繁衍子孙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了栽桑、育蚕、缫丝、织绸。”

时代不断发展,盛泽的丝绸生产也跟着继续大步向前迈进,至唐朝时已渐成规模,颇具盛名,奉为贡品。在明代正德《姑苏志》上,有记载如下:“绫,诸县皆有之,而吴江为盛,唐时充贡,谓之吴绫。”而吴江境内,自然又以盛泽为首。元代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历到此,目睹了这里生产的生丝和绸缎,见到了许多商人和手工艺工人,称赞这里生产的绸缎质量最好,并记述了将绸缎运至省中出卖的情况。

明代,我国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已高度成熟,丝绸产品已较为完备、种类齐全。随着东南沿海的开发,盛泽的手工丝绸业也迅速兴起和发展,并且出现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生产关系的变化。“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正如《吴江县志》所记载的那样,在这段发展过程中,少数人逐渐积累起较多的财富而成为了作坊主(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部分人则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这个时候的盛泽丝织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或‘充贡’,而是形成了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商品化生产,丝绸作为一种商品,通过贸易进入了市场。专业生产丝绸的作坊和‘雇人织挽’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盛泽此时的丝织业已经具有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沈莹宝笑着澄清,这不是他妄下断论,而是《中国古代史纲》中的记录。该书明确地把明代中叶盛泽的丝织业作为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例证。

这种先进的生产关系首先在盛泽地区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丝织生产的发展,并加快了经济的繁荣和乡镇的崛起。盛泽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了“邑中诸镇之第一”的江南经济重镇。

日出万绸 衣被天下

这里头顶“绸都”的光环

绸市,是集中买卖丝绸的场所。早在500年前,盛泽就有了绸市,在方圆不足十里的弹丸之地上,竟然几乎同时形成了新杭、黄溪、盛泽三个绸市。这在当时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令人刮目相看。

“绸市的出现,证明了两点:一是盛泽丝绸的产量确实巨大,二是质量品质好,已经开始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了。”沈莹宝介绍,那时的盛泽,绸行鳞次栉比,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如一都会。入清后,传统丝绸业的发展更是日趋繁盛,市面兴旺,会馆林立。

会馆相当于现在的商会,是行业人员集聚、协调、联络的议事之地。一般情况下,会馆只在大城市出现,大多数的县城都不会有。然而,在盛泽,不仅出现了会馆,而且数量众多——各地商人为了便于采购盛绸,保护同乡商人的利益,或借盛泽繁荣市面立业谋生,纷纷在盛泽买地产建会馆作为固定的永久性贸易机构。清代顺治至嘉庆200年间,盛泽集中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八所会馆,堪与苏、杭大商埠相媲美,一时叹为奇观。

“在一个镇上建立这样多的商业会馆,在我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些外地人办的会馆,一方面拓宽了盛绸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外地移民来盛泽发展商品销售和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沈莹宝说,这些建筑华丽、规模宏大的众多会馆,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盛泽丝绸市场的繁荣和在国内的巨大影响,这是盛泽丝绸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

到清朝后期,盛绸的织造水平已相当高超,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以织绸为主要生计的农户已遍及盛泽四乡。1880年,英国人罗契受海关派遣到江南一带对丝绸生产进行了为期37天的调查,其资料证明,盛泽地区丝织机总数约为8000台,丝织品生产比较稳定,估计每日生产约为3000匹,全年产量为90万匹,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有记录的丝绸品种有罗通纱、金银罗、纺绸、素绸、花绢、丝巾等56项,产品不但销向国内,而且外贸出口已占很大比重。

与此同时,其他相关材料也印证,清代正是盛泽丝绸业的腾飞之时,各地商贾来盛泽采购丝绸,绸市蔚为壮观,有了“日中为市,舟楫塞港”的繁华,盛泽成为东南沿海丝绸集散中心和商业重镇。至清朝后期,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被迫实行门户开放,盛泽外贸出口量扩大,进一步刺激了盛泽丝绸的发展,使其提高了在海内外的声誉。

就这样,盛泽以一个镇的实力,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也成为众人提及盛泽丝绸业盛况时经常引用的赞语。

古影响今 今延续古

这里建有“中国第一布市”

丝绸贸易在盛泽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辉煌的一页,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一度沉寂,昔日的“庄面”也因丧失了专业市场的功能而解体。

近代以来,盛泽丝绸生产经历了几个阶段,并逐渐走向复兴:由于日寇入侵及战争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低谷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恢复和发展,1965年形成四大丝织厂格局,名噪一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大发展时期,1987年广义丝绸产量超过1亿米,1998年超过2亿米;1998年之后产量猛增,现在丝绸纺织品产量达到60亿米左右。与此同时,“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纺织名镇”、“华夏第一镇”等荣誉也纷纷名冠盛泽。

由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东方丝绸市场便应运而生。东方丝绸市场于1986年10月建成,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市场加生产,是盛泽丝绸业的一大特点。大市场和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加速了盛泽地区丝绸纺织产业的发展,作用非常明显,是其它地方少有的,绝不能小看。”沈莹宝告诉记者,盛泽丝绸纺织的产业链是最完整的,已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还有最大的市场,即东方丝绸市场。

市场与产业是互相促进的,这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建设和兴起;另一方面,市场的繁荣带动了产业的兴旺,并培育了纺织业的优秀人才。这些可以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大的辐射效应,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吴江纺织业达到了高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方丝绸市场不断地发育、壮大,发展成为集专业性、综合性、技术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丝绸贸易中心。目前,市场区域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余家丝绸商行云集场内,经营10多个大类、数千个品种的纺织品,被授予“国家级面料出口基地”,在全国纺织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独树一帜,号称“中国第一布市”。

丝绸行业由始至终都是盛泽经济的支柱产业,源远流长的丝绸发展史,为盛泽积淀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打上了深深的丝绸文化印记。众多与丝绸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民间风俗,绵延着绸都悠远的文脉。

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周德华老人,一辈子从事盛泽丝绸文化研究,被盛泽镇居民亲切地称为“活着的博物馆”。他介绍,在公元1840年,也就是100多年前的道光二十年,蚕民和丝商们饮水思源,共同出资修建了先蚕祠,里边供奉着蚕神嫘祖。传说小满是蚕神的生日,由当时的丝业公所出资聘请名戏班演戏,以酬谢嫘祖恩泽。这时节,正是新丝行将上市,丝行转旺在即,蚕农和丝商们借此相聚在这里热闹一番,预祝丰收。

1999年盛泽镇镇政府筹资528万元对先蚕祠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利用丝业公所的房厅建成了展示吴江丝绸文化的丝绸陈列馆。2000年5月,先蚕祠重新敲起了绝响半个多世纪的小满锣鼓。2013年,先蚕祠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盛泽镇居民们接受丝绸文化教育与熏陶的重要场所,它从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除了先蚕祠外,“丝绸之路”必经的桥梁白龙桥、晚明时的绸市“庄面”以及以丝绸工艺、纺织器材命名的运经弄、染坊弄、梭子弄等街巷,都让人们依稀可以触摸盛泽丝绸历史文化的血脉,无声无息传递着盛泽人的“仁爱、智慧、精致、柔韧”的丝绸品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