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30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2025/7/13 3:23:06    作者:  孙悦良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4091

  2002年春,天刚转暖,垂柳才吐青,镇上就接到了费老要来的消息。对庙港来说,费老的到来是件平常的事。费老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每年都要到庙港1~2次,除了“反右”和“文革”这样的年代除外,像走亲戚一样,开弦弓村更不把他当作外人,更像是邻家的大爷一样。

  我刚当上庙港的书记,了解费老的学问和名头,肃然起敬,“如临大敌”。通知村里做好准备迎候,打听市里对费老来家乡有何安排。这是费老第二十四次来江村,市里老领导于老说,这回就搬个椅子面朝太湖,遥望半小时,就不去村上了。我纳闷:春寒料峭的,杨柳风拂面,我们都会感冒,更何况年逾九旬的老人,我坚决不同意!回话说是费老的主意,只能答应。

  费老人胖,只能搬来了两把藤椅,端放在防洪大堤上,椅上还放了两靠垫。附近的村民看了奇怪,镇上对着太湖搞啥仪式?纷纷围拢过来看热闹。不出十点,费老如约而至,果真不到镇上村里,直奔太湖大堤,端坐在藤椅上,两手扶着椅靠,若有所思,一言不发,凝视着茫茫太湖。我似有所悟:费老学识渊博,一生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根却始终离不开太湖。费老年轻时得“赫胥黎奖”的研究生论文《江村调查》,其研究对象就是来源于太湖湖畔的一个叫开弦弓的村子。如今开弦弓村成为研究江南农村社会学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后,费老又提出“无工不富”的理论,发轫于江南水乡,随后振臂一呼“小城镇大问题”,首先响应的也是太湖流域的小城镇,即便已是垂垂老矣,还不忘呼吁“保护太湖”,自誉为“万顷一沙鸥”!可以说,费老的学术生涯与太湖是无法隔绝的,今天费老这是在祭奠太湖!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后来我从有关资料上得知,费老是为了纪念已逝的陪伴他一生的妻子孟吟,据说孟吟的骨灰洒在了太湖。费老的感情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他第一任妻子是燕京大学的同学王同惠,随他一起去广西大瑶山做社会调查而误入虎穴,悲恸欲绝的费老数年后经人介绍,娶了孟吟,生下女儿取名费宗惠。如今面朝太湖,纪念孟吟,也在情理之中。

  我当时年少无知,一心想着庙港的工作,打断了他的思绪:“费老,你看看,我们庙港目前的局境,如何发展?”费老凝视着浩淼的太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庙港靠太湖,就吃太湖,你什么时候把太湖吃好了,你庙港就无忧了!”费老真是老糊涂了,这句话妇孺皆知,如此浅显的道理,竟出自这么一个大社会学家之口,我也就不以为意,不再追问下去了。

  时隔半年,我们庙港的国家级工程——东茭嘴疏浚工程,即将完工。负责此工程的太湖流域管理局的陈云波先生是我们的同龄人,两年工作上密切配合,早已引为知己。临别时,我同他聊了与费老的同一话题,他也指着太湖说:“你们就作太湖文章!这里有一级空气二类水、一代大儒南怀瑾,不一定都要挤到工业这条道路上,发展三产服务业,先把环境做好。”云波兄又指出:太湖岸边最好的地块不属于庙港,那块地的产出却是最低的。国家更注重蓄洪、泄洪、灌溉等实用价值,苦于地方不支持,皆是徒劳。实际上,大量的好地块由渔民占有。庙港有发展的迫切需求,追求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是庙港的追求,两者相合,岂不共赢?

  云波兄的一席话,似乎是为费老那句不经意的谚语作了阐释。是啊!我上任的两年里,镇上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来自于太湖。譬如说冲泥,一举而三得,一是占了过去挖废的堆场,会给赔偿款;二是土地复垦,省里验收后又会补贴钱;三是冲泥是个宝,两年后泥干后正好为230省道填方之用,省了买方钱,真是变废为宝了。“太湖的文章还可以继续做下去”,云波指点道:“你们紧挨着太湖,看中它的美观效应,却因5060年代的围湖造田,现在实际在围湖养鱼。实际上利用价值是很低的。一批又一批开发商看中的太阳岛,实际归属权属于太湖,你们不可侵犯。国与国边疆纷争都可以坐下来谈,水利部与地方怎么不可以呢?庙港可以作个试点!”云波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分管水利的市长,以及水利局局长跟太湖管理局一接洽,太湖管理局就来勘测了,不多久马上就作出了太湖岸线的调整——东茭嘴试点方案。方案一确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间谚语被吴江、苏州广泛应用。靠太湖岸线一而再,再而三地大调整,苏州制订了东太湖整治工程的整体方案,吴江太湖岸线也有了打造“东太湖百里风光带”的目标。

  从已竣工的东太湖地标性工程——苏州湾工程来看:四纵三横的干线公路中心地带,太湖在这里轻巧地拐了一个弯,留下一片波光潋滟,整个地带展现出了人文与自然相互融合,生态与休闲和谐发展的美景,这里早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热点,今后还将吸引来太湖观光的全国各地的游客,吴江真正实现了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

  今天回首费老说过的话,做过的文章,百感交集。费老一生对民族文化的定位,对地方发展的定位,早已成为传奇,如今又转化为一笔财富。斯人已去,费老一生的足迹和成就,离不开太湖的滋养,离不开“穷经皓首,志在富民”这八个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七都和吴江未来的发展,也永远绕不开悠悠太湖水啊!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