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清明习俗

清明习俗

2024/5/4 3:37:35    作者:  沈莹宝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801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家家祭祖、扫墓,间或游春踏青,故而又叫扫墓节、踏青节。

  最初,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之后15日,此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同时,清明时节也是准备养蚕的时候,东汉时的《四民月令》有“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的记载。

  清明成为祭祖扫墓、游春踏青的节日,与古老的寒食节、上巳节有关。

  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没有食物充饥,随臣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作了国君,准备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却隐居到绵山之中,不愿受封。晋文公重耳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仍然不肯出山,被烧死在山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此日定为寒食节,禁火、冷食,祭奠介子推。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上巳节还是古代帝王招魂祭奠的日子。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时间相近,因此在节令习俗延绵和演变的过程中,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内容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与上巳节反而被忽略了。大概从唐宋时期起,清明节已经成为人们祭祖扫墓、游春踏青的重要节日。到了民国时期,植树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清明时节,异乡游子纷纷回归祭扫祖坟,成为华夏子孙道德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扫墓时间一般在清明前10日到后10日之间,按江南习俗,新坟必须在清明前祭扫,旧坟可以在清明后祭扫,但不能过立夏。扫墓时,先要清除坟上及周围的杂草,再给坟头添上新土,叫“圆坟”;然后供上荤素菜肴及酒饭等祭品,举行祭祀仪式。参加祭祀的每个人都要亲手给祖先烧纸钱,行礼拜祭。

  按旧俗,新媳妇必须在清明时与夫君一起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

  除了上坟扫墓,还要在家中“过节”祭祀先人,祭祀时还有烧纸、化锭等活动。

  清明时节正是桃红柳绿之时,人们在扫墓后顺便游春踏青、荡秋千、插柳,享受大好春光。

  由于清明节必须“禁火寒食”,不能用火,只能吃冷食,因此在吴江地区流行清明节吃青团子和焐熟藕。

  青团子是用麦苗叶取汁,以石灰点化澄清后调米粉做成的团子,一般以豆沙作馅心。青团子色泽青绿,口味清香,是吴江人清明时节必备的食品。民间有句俗语:“祖宗亡人要吃青团子”,指的就是祭祖必用此物。

  焐熟藕风味独特,也是吴江人清明时节的节令食品。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的老藕,去节去梢,两头切下薄片,在藕孔内灌入糯米,再用竹签将两头的薄片钉牢,将藕放入锅内,加入食碱,盖上锅盖用大火烧煮,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冷却后的焐熟藕酥中带糯,蘸上赤砂糖浆食用口味尤佳。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