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钱江故事 >> 景点集萃 >> 宁波 >> 江北区 >> 冯孟颛祖居

冯孟颛祖居

2023/1/23 3:04:4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3800


一、人物介绍

冯孟颛(18861962),名贞群,号伏跗居士,浙东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先后担任宁波市第一、二届人代会特邀代表、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原籍慈溪,后随祖父冯溪桥迁居宁波城内。先生自幼好学,潜心于学,青年时承祖先余荫,经营钱业,后继其父“求恒斋”遗书二千余册,专心研读,深感藏书之不足,乃“屏嗜欲,节衣食,搜访坟典”,时逢乱世,“世视故书雅记以为无用之际”,先生精心搜集明清以来宁波的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毂堂、陈氏文则楼等等诸家私人藏书楼辗转流散之籍,罗列于伏跗室中,手披目览,见脱误虫伤,即亲为补治,历三十余年所蓄之书殆逾十二万卷,碑刻五百余通,藏书尤多善本,其中较珍贵的刻本有《名人碑传琬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和《乐府诗集》、明刻本《刘随州诗集》等,还有全祖望眉批的《鲒崎亭集》、姚梅伯的《姚复庄诗文稿》抄本,史东的《李长吉诗论》稿本等等多种名人手稿。

冯先生思想进步,早年参加同盟会,毕生热心于乡邦文献的抢救,1933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时,主持募捐经费,抢修天一阁,移原府学内“尊经阁”于天一阁后院,组建“明州碑林”。抗战时移天一阁藏书于内地,宁波沦陷后,在故居内挖防空洞与藏书共存亡。1962年,先生辞世前立遗言“庋藏十万卷,化私复为公”,将伏跗室藏书及房产捐献给国家。现故居经全面维修,辟“冯孟颛先生纪念室”对外开放。


二、建筑介绍

冯孟颛故居位于宁波古城的西北角侧,海曙区孝闻街91号。故居前临孝闻街,北界永寿街,该地原东、西、北河道纵横,现虽不见水面,但仍保留着一片明清时期的官宅民居,高墙深巷,系宁波城区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故居坐西朝东,东隔孝闻街有“万氏别第”,系明都督万邦孚后人的居宅;北隔永寿街由东至西有明府第、林宅、元戎第等等官第。故居原系清晚期一县官的住宅,由前后两幢三合院组成的传统木结构建筑,著名的画家、篆刻家赵叔儒曾居此宅。后冯家购得宅第的前幢三合院作为居家,冯孟颛先生又将正屋楼上辟为藏书楼,厢房内设书房,颜曰“伏跗室”,为族叔冯君木先生所命名。“伏跗”之名源于《文选》中王延寿的《鲁灵先殿赋》“狡兔跗于柎侧”,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20052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伏跗室由大门、正屋及南北厢房、偏屋等组成。因地形关系,南北两屋角不在一条直线上,南侧角往西缩。四周有青砖斗墙护围,大门朝东,设在中轴线上,为牌楼式,上为泥鳅脊,中有素面字牌,上下出有条砖线脚,两旁有垂花柱,略有砖雕等装饰,双扇木门,较为朴实。进门为一小空间,正对着为二门,南侧设有门房,通过二门才进入宅院内,这种格局在宁波其他民居中并不多见。正屋为五间两弄楼房,小青瓦重檐硬山式,有前廊,楼上为藏书之处。现楼下明次间辟为陈列室。明间檐下悬“冯孟颛先生纪念室”匾,廊柱挂白底黑字楹联,上联“有满屋藏书古为今用”,下联“是当代宿学人以文传”,系沙孟海先生手笔。明间檐柱悬板对,上联“集乡邦遗著充栋汗马真事业”,下联“承庠序余风传知解惑古先生”,落款“后学郑玉浦撰书”。明间按宁波传统的客堂形式布置,中间挂冯孟颛先生像,左右对联“邺架十万卷搜罗备古今,学海千仞深坐拥胜百城”,系余湘先生文,沈元魁先生书。堂内置搁几大座等。南北次间陈列冯氏生平介绍及藏书等。南北厢房与正屋相连,北厢房为面宽三间的楼房,楼下北边为书房,南厢房为两开间,其中西间为阅览室。中间天井青石板铺地,与众不同之处,在天井的北侧、北厢房的书房前,芭蕉丛中,桔树之下有一水泥砖结构的防空洞,此洞系抗日战争期间,冯孟颛抱与藏书共存亡的决心,不避居他乡,为防日寇空袭,特在自己住宅的天井里挖了一个防空洞,也有“伏跗”之意。正屋和北厢房的北侧有一通道和一排杂屋,正屋的后面有小天井和廊屋,并有高大的风火墙与后幢建筑分隔。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