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陈去病名号考释

陈去病名号考释

2020/8/14 0:35:06    作者:  李展 查文雍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9045

陈去病先生一生使用过的姓名、表字和别号共有20多个。这些名号,有的是母亲所取,如“庆林”“佩忍”;有的是朋友所赠,如“法忍”;更多的则是他自己所取。最近发现,陈去病的南社入社书的姓名一栏是这样填写的:“陈去病字病倩号佩忍别号巢南”,不过这不是陈自己的笔迹,而是柳亚子帮助填写的,“病倩”为字,“佩忍”为号,似乎有误,应当是“佩忍”为字,“病倩”为号,有待进一步查考。几乎所有的名字与别号都用来发表过文稿,象“去病”“巢南”就发表过很多文章写作了大量的诗词和信件。有的笔名偶然一见,象“柏儒”;有的笔名使用时间很长,象“去病”“巢南”,分别从1903年与1907年起用直到去世。“南史氏”“有妫血胤”,专门发表有关南明史实与揭露满清蛮夷的文章;“镜中观弈客”“东阳令史子孙”分别为小说《莽男儿》和《张苍水二百二十六年周忌祭发文》而设。综观这众多的名号,特别是用作笔名的,都有深意,值得玩味,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气质,更隐现着去病先生的思想与向往。下面,本文对陈去病先生取名因由、寓意等方面略作考证并说明。

庆林

庆林是陈去病的初名。同治甲戌年农历二月初三(公元1874321),陈去病尚在母亲腹中,父亲陈允升不幸病逝。母亲悲痛过度而成疾,于六月底赴苏州就医,七月初一(公历812)陈去病出生于苏州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旅馆,因此取名庆林。光绪廿三年(1897),以陈庆林署名在《实学报》上刊载《兴西学必先正名说》。

佩忍    

佩忍是陈母所取。母亲倪太夫人是倪瓒后裔,略通文墨与书画,儿子5岁时,亲自督教,8岁时又选用《史记》《汉书》所载忠孝节义明体达用及经世文篇,且教且诵。倪太夫人看到儿子“性情躁急,负气慷慨,便取大苏氏能忍之说,使之佩服,遂字‘佩忍’。后遇旧病复发,即警之曰说:‘汝又忘佩忍乎?’”(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之《陈去病年谱》第6) 。倪太夫人告诉儿子,苏东坡为人坦白直爽,不过性格往往流于急躁火爆,苏夫人观察后出言警告,东坡接受了夫人的忠告,深知忍耐二字的重要。此后,陈去病深深铭记“佩忍”二字。1903年后,撰写《淀湖小志序》《淀湖小志凡例》《淀湖小志·忠义表》等文稿,都以吴江陈庆林佩忍署名。

汲楼  

光绪廿四( 1898)年,陈去病用陈庆林汲楼署名在《农兴报》发表了《江震物产表》并叙例。汲楼,也作“伋瘘”,与此相关的笔名还有“拜汲”。陈去病自小熟悉汉代人物,武将崇敬霍去病,文臣敬仰汲黯。汲黯汉武帝即位时为谒者,此后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刚正不阿,多次当汉武帝面直谏,时人称之为“汲直”。陈去病深为折服,不仅取汲楼为笔名,还将“汲楼”和“拜汲楼”,取为周庄镇老宅的斋名,一则出以敬慕,二则用以警策自身。1901年陈去病将自己28岁前所作之诗辑为《拜汲楼诗稿》,此稿后来散佚殆尽,1922年,搜罗遗稿仅得十多首,以《东江集》编入《浩歌堂诗钞》。

去病  

去病是陈佩忍为自己所取之名,并凭此名世。早在光绪九年(1883)10岁的陈庆林在母亲的指导下读《霍去病传》,渐生“策马中原,上嵩山、登泰岱,观日出入,浮于黄河,探源积石之志,或更逾塞出庐龙,度大漠,寻匈奴龙庭,蹑屩狼居胥山,骧首以问北溟而后快”((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之《陈去病年谱》第8)之愿。31岁那年,陈庆林留学日本,1903420日,陈去病修书一封《给同里教育会友人信》信中写道:“霍去病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夫霍氏当汉隆盛之朝,御塞外飘忽之寇,与今时局,难易判然,而尚发此慷慨义愤壮烈激切之言,此其气象何等雄迈?其公德何等恢廓?况生当叔季,时值沦胥,强俄瞰北,英啖于西,法日图南,德据东海,匪我族类,实逼处此,瓜分之惨,行将实验,使霍去病遭此,不知其当若为何痛心?拼与一决。”((1903430日刊于《苏报》,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之《陈去病年谱》第35)于是毅然宣布,改名“去病”,从此以后,誓将以霍去病为榜样,担负起华夏兴亡的重任。

醒狮

记得法国拿破仑对英国赴华使节阿美士德说过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头睡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将为之震动。”1903520日,陈去病以醒狮为笔名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警醒歌》:“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巨狮勿高枕。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音节短促,铿锵有力,振聋而发聩,唤醒中国这头睡狮,的确是当务之急。陈去病以醒狮为笔名,在《新民丛报》上还刊登过《题<黑奴吁天录>后》和《读史三首》等诗歌。

                                                                         

季子

季子是陈去病参加同盟会前使用的笔名。季子,春秋时代吴国风云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少子,又称公孙丸与季子。此人深黯政治、外交和礼乐,高风亮节,历史上将他与孔子并列,称为“南季北孔”。 早在少年时期,陈去病就深为季札的诚信、礼让与睿智所折服。1897年他《江行杂诗》有句云:“鱼龙呼啸水奔撞,百万蛟鼋怒未降。独有东吴陈季子,烈风雷雨过长江。”(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第一册第10页《江行杂诗》其二)刚刚20出头的陈去病称自己为陈季子,可以想见他对自己的期待。

1903625,在《江苏》第四期署名季子发表著名文章《革命其可免乎?》,文章开头就是:“有父妫氏憮然慨息,情焉累欷,以敬谂于我同胞四万万黄帝之胤曰:呜呼!革命其可免乎?”当时,陈去病认定革命潮流势不可挡,他准备跻身其间,事实是他终成辛亥革命的弄潮儿。

垂虹亭长 

垂虹桥是吴江松陵最为著名的长桥,始建于宋,最长时有72孔,留下了诸多历史名人的众多歌咏与文章。1904821日、24日、26日的《警钟日报》 ,陈去病发表《论戏剧之有益》,后又刊于《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期杂志,署名都是“垂虹亭长”。1909年秋,自作小传,名《垂虹亭长传》,从此以垂虹亭长自号。曾请人镌刻过多方“垂虹亭长”印。

大哀     

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陈去病着手乡邦文集的搜集纂辑,精考细订,包括残碑断碣中有关的文化史料都尽量搜罗。其间,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的一曲《大哀赋》深深扣动了他的心弦。当年,夏完淳就义时年仅17岁,陈去病此年也正好17岁。于是他就有意以“大哀”为笔名,撰写文稿。现在能够见到使用此名发表的文章,最早在1906年的《复报》《民报》和《民权素》上。陈去病身处清代末世,一次次反清起义一次次的失败,与夏完淳所处时代在形式上相当类似。陈去病的“大哀”,决不是为一己之哀,一家之哀,大哀者,哀国家社会之哀。

东阳令史子孙

陈去病以东阳令史子孙为号,撰写过一篇《张苍水二百二十六年周忌祭发文》,这里牵涉到两位姓张的抗清英雄。

一位是张苍水,名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重要抗清将领及诗人,南明时任兵部尚书,兵败被俘,断然拒绝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写下了许多传诵后世的诗篇。赴杭州弼教坊刑场时,他面无惧色,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拒绝跪地受戮,最后坐而受刃。张苍水的诗文大多在战斗生涯里写成,其诗质朴悲壮,充溢忧国忧民的情思,陈去病深为折服。19061024日,陈在浙江新安江上为这位抗清英雄作226年周年忌辰纪念,所作祭文以“东阳令史子孙”署名,正式发表于1906年《复报》第九期。

另一位就是东阳令史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浙江东阳人,因称张东阳,明朝末年先后任江南十府巡抚、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张国维誓师抗清,宁死不降,从容赴死。后人在苏州虎丘山建造了张国维祠作为纪念,苏州习惯称之为“张东阳祠”。陈去病十分敬仰张东阳,因以“东阳令史子孙”为号。190746日,陈去病与高天梅、朱少屏、刘三、沈砺5人,自沪赴苏州游览,专门拜谒张东阳祠,种下了南社于此成立的因子。19091113日,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人组织的南社,首次雅集于苏州虎丘张东阳祠。

有妫血胤

有妫血胤这一笔名主要使用于辛亥革命前夕。

取此笔名大有深意,标榜陈姓乃黄帝后裔,华夏正统,与满族蛮夷泾渭分明。《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将舜帝后裔妫满分封了河南开封与安徽亳州之间一大块土地,国号陈,武王还将女儿元姬嫁给妫满,让妫满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此后,妫满后裔均以封地陈为姓,后人口繁衍,列入中国第五大姓。 “有妫血胤”,“有”是词头,没有实义,“血胤”,即血统,也就是说:妫氏血统的子孙后代。陈姓源于妫姓,换言之“有妫血胤”的意思是陈氏血统的子孙后代。显然陈去病颇以自己为陈胡公的后裔而自豪。

有妫血胤作为笔名,最早使用于19046月,在上海出版《清秘史》上下两卷,上卷有《满州世系图表总序》《满州世系表》《满州世系图》《二百四十年间中国旧族不服满人表》《满州职官前后异名表》等。书中将《兴中会首领孙文谋起兵于广州》列入年表,堪称文字首创。当时同盟会尚未正式建立,这是自发的反清排满之举,陈去病思想激进,有胆有识,堪称革命的先知先觉者。成为同盟会会员之后的陈去病,这方面的宣传更是不遗余力。19064月,以有妫血胤成《烦恼丝》一书出版,此书主要记述汉族,特别是江南民众为了剃发蓄辫而斗争的史实,揭露满清政论的残暴与血腥。此后,以此笔名撰写并发表的文稿更多。1907年,作《明清最初之交涉》《清初赫图阿濑四祖考》《南关北关考》《明清递嬗之往迹》四篇长文,汇集成《奴祸溯源》一书。1908524日,陈去病、刘三在杭州祭扫张煌言墓,哭吊南明永历皇帝,又以有妫血胤写成《永明皇帝殉国纪实》,叙述永历在云南被清军杀害经过,其中《明清最初之交涉》,还有《徐锡麟传》等篇幅分别在同盟会会刊《民报》上发表。宗旨相当明确,是对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的积极宣传。

巢南 南史氏 南公  

陈去病倡导结社,得到柳亚子、高天梅、朱少屏等人的赞同,1907815日,在上海成立神交社。1908112日,陈去病与柳亚子等人再次聚饮,又结文社。陈明白指出:“(神交社和文社)藉文酒联盟,好图再举。”(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第六册《陈去病年谱》105)此后将缔结全国性的社团。这一时期,陈去病特喜“南”字,他从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中,拈取“巢南”二字,改名为陈巢南,发表文稿偶尔也用“巢南子”为笔名。当时,陈作有《图南一首赋别》,其中:“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补天填海千秋事,莫便伤春赋绿波”,显然,“图南”是为了“逐北”。这与他稍后对南社的解释完全一致:“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他的红颜知己徐自华汇编《忏慧诗集》,陈作有《题忏慧诗集》二首绝句,第二首云:“天生风雅是吾师,拜倒榴裙敢异词。为约同人扫南社,替君传布廿年诗。”由“巢南”而“南社”,尽管南社尚未成立,不过南社之名已在陈的心中酝酿成熟。

南史氏,是陈去病为了激励反清排满的民心而取的笔名。陈在辛亥革命前数年,致力于南明史研究,以南明的抗满斗争激励人们的抗清情绪。所谓南明,是从公元1644年即明历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三日弘光帝监国南都起,到公元1683年即明历永历三十七年癸亥八月十三日, 汉奸施琅入东宁,延平幼王朱克爽出降为止,共计40年。研究历史从来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南史氏是陈去病为了激励民族反清排满的情绪而取的笔名,撰写了许多文稿,后来汇集成《明遗民录》《百尺楼脞录》等书。

南公,从南史氏又有笔名南公。1911年陈以南公署名在《大汉报》连载发表文稿,129日《不肖哉!孟氏之裔》,1216日《借外债与购德械》,1224日《悼徐锡麟对联》“君死我为传,往昔神交殊可念;汉兴胡已灭,而今素愿已能偿”等。

病倩        

1909年春,陈去病患血丝虫病住进上海同济医院,治疗半年有余,返回周庄调养,没有多少天,旧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到10月份,身体终于恢复,可惜一足跛瘸,取别号病倩。191011《中国公报》在上海创刊,陈去病发表《病倩词话》,推崇龚自珍,批评常州派词人,赞美词学史上以姜夔为代表的“清空”一派。19111211,在《大汉报》以病倩署名发表《满虏今昔之比较》;191347,于《民立报》署名病倩发表《清明日之感念》;1913420,以病倩于《民立报》发表《洪述祖丑史补遗》。

1920年,陈去病47岁,自号“病骥老人”,病倩的“倩”,是古代男子的美称;骥,良马,令人想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义。由此号,不难想见,陈去病不服老,仍然想有一番作为。二年后,孙中山以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伐,亲自赴韶关督师,陈去病得到消息,马上奔赴韶关行幕,中山先生任陈为大本营宣传主任。由于一腿微瘸,行动不便,友人辛卓人赠以一柄越南犀杖,去病兴奋地奉赠两绝,其中第二绝云:“由来青兕属君家,角杖磨成许触邪。胜似东坡筇竹好,尽陪笠屐到天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去病诗文集》145页《辛卓人招饮,并以越南犀杖见贻,奉酬两绝》)杖策从征,豪情满怀。

柏儒

柏儒一名隐含着师承杏庐先生风范,寄寓自身操守的诸多深意。陈去病一生,除了母亲这位启蒙老师之外,终身只拜过一位老师,就是苏州诸杏庐先生。光绪十五(1889)年,陈去病16岁师从诸杏庐先生,学业日益进步。1892年冬,陈去病与沈绥之二生,拜谒杏庐先生,留在师门4天,期间游历了崇远禅院,禅院内有元代朽庵僧手植古松,庭外则有一株朽庵僧所植古柏,一松一柏两相对应,雨露共披。陈去病有感而发,作了《松柏行 呈杏庐夫子》,赞美松柏之高洁,又以松柏之位置比拟诸师与自身,深得杏庐先生嘉许。其中有:“松耶柏耶且犹然,抚松柏者思流连,松兮根柢实牢固,柏也节操容未紧。托根既与贞松近,要在一气相斡旋。斯则松也揭苍冥,柏亦赖以全其天。畴云松之为梁栋,而柏仅成桷与椽。”去病喻杏庐先生为古松,自比翠柏。诸师对此诗有评语云:“比似得体,足征沆瀣一气,体格自然超脱,无斧凿痕。”(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第一册第7页《松柏行呈杏庐夫子》)这是陈去病留存下来最早的一首诗,此后陈三次追记诸师与此诗,一在庚子八月(1900),二是己酉(1909)仲冬,三于壬戌孟冬(1922)东南大学教授任上。杏庐先生谢世后,陈去病在《诸杏庐先生墓碑铭》内,再次感叹“对松柏之苍然,叹哲人其安放”,始终不忘师哲的风范与教诲。

陈去病追慕诸杏庐先生的道德风范,有松在前,以柏自比。民国建立,陈去病在《民权素》等刊物上以“柏儒”之名发表文稿,柏儒,也作“伯儒”,又以谐音作“百如”。至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将有“杨柳松柏”四位名儒,即杨千里、柳亚子、金松岑和陈去病。

   

镜中观弈客

镜中观弈客是陈去病撰写小说所使用的一个笔名。1915年秋,距王金发被难仅仅2个月,陈去病的一部26章的小说《莽男儿》就已问世。陈在此书的“凡例”中说:“书中所称之莽儿,既确有其人,为一篇之主,即其他诸人,微特事实显显,在人耳目,而其名号亦大略相符,不甚隐讳。”小说中的黄金凯即王金发,陈无为即陈其美,张枚伯为章太炎,唐守先即汤寿潜,项酋伯即刘光汉,吴紫瑛即吴芝瑛,祝绍康即竺绍康,徐词华即徐自华。“是书虽系小说体裁,确乎可信其为文游戏之笔,容不得一毫党见。然茫茫宇宙,觉此十数年来之扰扰,莫不隐约流露其中。则小说也,即目之为信史也,亦无不可。”“是书材料,比从极有价值之名人诗文杂著中参考得来。绝无时下杜撰及牵强附会之弊”。(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去病全集》280页《莽男儿》凡例)陈去病写作此书,袁世凯及朱瑞正在台上,侦骑四出,文网重重,他冒着生命危险,隐于芦花荡中,奋力走笔,没等写完,友朋争相传抄,于是草草脱稿,马上付印。署名为“镜中观弈客”,此书此名,可见陈去病的勇气与才气。

  

勤补学人,勤补老人 

1929年,陈去病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勤补斋”。关于勤补斋,陈去病作过一篇《勤补斋铭》并附有一篇叙。他说自己某晚做了一梦,来到一处堂屋,上置“勤补”匾额,好象是曾国潘的手迹。醒后,就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勤补斋”。后来有人问他,是不是取勤能补拙之意。他却模棱两可地回答:“唯唯否否。”接下来,陈去病说:“夫勤以补拙,拙诚可免矣。然而拙之外者,宁遽无当补者在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去病诗文集》350页《勤补斋铭并叙》)原来,在他看来,拙需要补,还有更多的需求也必得要补。这个时期,陈去病将精力倾注于教育学生与钻研学问方面,他认为自身“忝膺教授,其阙盖亦多矣,……及今而补所学与其能,犹或可以教授于一时。”他认为只有勤学,才能对自身有益,对学生无愧。由此,自称勤补学人、勤补老人。

                                                  

上面谈了陈去病十多个名号,此外还有老纳、无名、病禅、天放,以及南社社友苏曼殊对他的专称法忍和姚鹓雏在《江左十年目睹》中的影射名陈佩韦等。

一般落笔的东西都经过思考,取名号更是经过深思熟虑,可以说是缩龙成寸的艺术。这些名号,隐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果将这些名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那么不难看出陈去病先生思想发展的轨迹。如果细细咀嚼去病、巢南、醒狮、有妫血胤、南史氏、大哀、东阳令史子孙这些名号,那么不难窥测这位辛亥革命风云人物慷慨激昂的内心世界。

附记:本文引录的陈去病印文,录自浩歌堂藏《巢南印谱》,共计28枚,由陈去病后裔珍藏,特此感谢。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