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8 3:25:36
作者:
松华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826
钮琇(字玉樵)在他的《觚賸》卷—“吴觚”中有《秋灯》—文,文中说“元宵张灯是处皆然,而我邑独盛于中秋。且作龙艦数十,俱笼灯为鳞甲,蜿蜒垂虹钓雪间,波光月色上下辉映。香舆夹路画舫盈湖,箫鼓管絃之声达曙不辍。”这说的是各地灯会都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灯会称为“闹元宵”。而松陵的灯会却在八月十五中秋节举后,松陵的中秋灯会叫作“中秋踏灯”。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吴江县志》中有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登长桥垂虹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那时候,“中秋踏灯”就已经成为松陵的风俗。到明末清初,同里人顾伟(字英白)有《江城秋灯篇》—文,对松陵的中秋踏灯记载详实:“……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灯火彻江城。争连冶袂探花饮,共踏长桥玩月行。家家赌胜经营遍,插竹悬毬光彩现。制成彩胜出文鸳,剪就银花迴燕舞。还将百宝结流苏,绣户珠帘拟画图。灿灿游人齐眩服,盈盈艳女特当垆。豪门得赏鳌山景,深夜宁愁凉露冷。钓雪滩边火树新,垂虹亭下星桥整。”。费善庆的《垂虹识小录》中也有记载,文字与钮琇所记基本相同。可见松陵“中秋踏灯”,从明代到民国,500多年中,每到中秋节都要热闹一番。
在“中秋踏灯”时,镇上的豪门大户在自家门前扎“鳌山灯海”,连平常百姓家也都在房子前插竹杆悬彩灯,长桥河上还有数十只龙船,挂笼灯装鳞甲,荡漾在垂虹桥、钓雪滩之间的河面上,亲朋好友在画舫中聚会,赏月品酒,吟诗作画。老老少少穿戴整齐,到垂虹桥畔看灯,妇女们也来赶热闹,她们乘坐的轿子摆满了道路两边。有的看灯人带了酒食在垂虹桥、钓雪滩举行野餐。垂虹桥畔,火树灯花,人山人海,箫歌管弦之声悠扬动人,到处是吴语侬语的歌声,人们不怕深夜的露水凉,通宵达旦不停欢闹。
这个特殊的民俗活动,竟然有一个奇怪的起源。明末松陵镇上有一个叫周抑予的富家子弟,是个调皮好动的年轻人。一年中秋节前一天的夜里,他邀集了一批同龄朋友,出西门到石里村,釆了许许多多紫竹的枝条,深夜回到城内,将紫竹插遍大街小巷。第二天一早,城中居民看见到处插满紫竹,非常惊奇奔走相告,认为是观音大士显灵,商量决定马上举办观音大士会,全城张灯结釆,设供品,焚香点烛。傍晚,男女老小提着灯笼到位于轸角圩东河头北的观音堂,礼拜观音菩萨。以后,每到中秋节,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后来又增加了龙舟游长桥河,全城男男女女载歌载舞的活动,成了中秋踏灯。文人们还编写了《中秋踏灯辞》,将这松陵特有习俗的盛况记录下来,成为松陵的一个掌故。这个特殊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后。以后就逐渐演变为“中秋灯谜”和文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