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水乡的船

水乡的船

2024/3/30 3:25:36    作者:  黄雪琪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8203

一、摆渡船

吴江境内由于河港密布,隔着河港,两岸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经常往来,这河港就成了通行往来的障碍,像平望至梅堰长达10华里的頔塘运河,原来只有梅堰一座跨頔塘运河的桥。梅堰到震泽双阳长达20华里的頔塘运河,到了双阳才有一座跨运河的桥。因此,两岸群众往来十分不便,于是便在东离梅堰10华里西离双阳20华里左右的頔塘运河杨湾港设置一个摆渡口,该渡口南接通达麻漾的杨湾港,北连穿越庙头村的318国道。

据传杨湾港渡口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离杨湾港渡口往西不到2华里,就有一个古邮亭,名叫花岗亭,花岗亭在318国道南边,离运河约100公尺有一片废墟,留下许多瓦砾,还有一口古井。原来该古邮亭有好几间房子,用作邮差和马匹歇息用的。花岗亭与杨湾港渡相距很近,当时设置渡口时就可能考虑到頔塘运河南岸群众投送邮件的需要。

杨湾港渡口在渡口北岸建有一个凉亭,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时,等候摆渡船的群众可以在凉亭里歇息,以防止雨淋日晒。杨湾港渡口两岸连接当时的梅塘村杨湾港自然村,岸边有一间小屋,北墙有一个窗户,可用于张望运河北岸的情况,该小屋不仅供摆渡人休息。还有铺位可以让渡工在夜间睡觉值班。当时,生产队里三个渡工日夜轮流摆渡。

杨湾港渡口的摆渡船,头尾部成方形,船底既平又宽,虽然该船行使时速度比较慢,却平稳安全。有了杨湾港渡口这条摆渡船,就方便了两岸的群众的往来。两岸群众摆渡往来走亲戚,乘摆渡船到镇上购买生活日用品、出售农副产品,运河南岸有一永乐寺比较出名,如今庙基本上还有一株古银杏树。运河北岸的佛教信徒,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要到永乐寺里去烧香,也要摆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庙头有一所联中,梅塘村的初中生每天来回乘摆渡船到庙头联中读书。摆渡船更可以为群众救急排难,群众若是生了病,尤其是半夜三更生了急病,如果没有摆渡船,群众摇船将病人送到平望或震泽医院要2个多小时。有了摆渡船,病人家属先打了120电话,一会儿医院120救护车就停到318国道上,运河南岸的病人只要摆过渡后即能乘上救护车,几分钟后即可进入医院急诊室进行抢救。可以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

我家在运河南岸有家老亲,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天夜里亲戚的儿媳妇难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催促我的亲戚打120电话赶快乘救护车去平望医院剖腹产。当时我的亲戚打了120电话后,将孕妇及时摆过渡这时120救护车已停在公路上,急送至平望医院,顺利进行了剖腹产,确保了母子身体都健康。在孩子满月时,我亲戚还给当时摆渡船的老杨师傅送去了红蛋和喜糖。如果没有摆渡船,用晃晃悠悠的船摇船去医院,路上要花费几个小时,大人小孩还真的生死未卜。

据村上的老人介绍,清朝时期,安徽巢湖人的枪船常在頔塘运河里横冲直闯,一次撞翻了杨湾港摆渡船,乘客都落水了,货物也都落在运河里,为此,当地群众将巢湖人撞翻摆渡船的事告到衙门,巢湖人仗着李鸿章是他们的同乡,后来这官司就不了了之了。

頔塘运河杨湾港渡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群众摆一次渡花5分钱摆渡费。当时,摆渡船上有一只小木箱,木箱有一条小口。钱投进去以后,就不能取出来,须到收工时,有生产队现金保管员将小木箱的锁打开,清点当天摆渡的现金收入,同时给渡工记工分,后来摆渡的渡工实行承包制,每月渡船需给生产队承包的摆渡费。这一制度实行没多少年,在98年春天,摆渡船经过运河中间,被一艘数百吨的大型铁驳船撞翻。当时,船上4人落水后全部救起,但是摆渡船被撞得面目全非,无法再修,从此以后,杨湾港渡口就没有了摆渡船。后来,运河北岸的凉亭,屋顶上的瓦也被揭去,不久凉亭就坍塌了,从此,杨湾港渡口就消失了。在此以前,在梅堰地区的庄西漾,宜水港和太浦河向阳渡口早已在前几年消失。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实现村村通公路,河港上的农桥也不断兴建。有了桥河港再也不能切割阻隔两岸群众的往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原先往来于吴江各个渡口的渡船也几乎全部消逝了。而渡船的作用和功能却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二、网船

吴江境内有无数的漾、荡、湖、河、港、溪、潭。水面多、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在吴江的水域内,以捕鱼为生的民众,俗称“网船人”,现在称之渔民。网船是渔民的家,也是生产运输工具之一。大大小小的网船分布在吴江众多的水域内,从事着各种捕鱼作业,他们把捉到的鲜鱼供应城镇和农村的市场,渔民将捕鱼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丰富了吴江城乡居民的生活。

过去,网船人都以族姓为一个小集体,在祖上流传下来的规定的水域内捕鱼。其它网船是不允许入内捕鱼的,而他们也不擅自到其它水域捕鱼。这种不成名的规矩,使渔民捕鱼能有序开展,可以避免和减少因捕鱼而发生争斗等矛盾的产生。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吴江当时有23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渔业生产大队。为了改善渔民的居住条件,在渔民的集中之地划给一定的土地,让渔民上岸盖房,渔民可以在岸造房子,在房子里居住,也可以继续居住在船上,从事捕鱼和养鱼生产。

渔民捕鱼的方式是比较多的。而每条网船的捕鱼方式却是比较专一的。主要有网拖船,围网船、挂钓船、麦弓钓船、扎网船、虾笼船、扒螺蛳船等。像麦弓钓捉鱼是用一根偏细的篾青弯成弓状,两头很尖,戳在一粒浸泡后的麦粒上,一盘麦弓钓线上系着无数麦弓钓,将麦弓钓张在水里后,鲫鱼等鱼类闻到食饵的香味,就张口吃麦粒。在鱼类吞进麦粒的一瞬间,弹性很大的麦弓突然张开,将鱼嘴撑开后,鱼就挂在线上跑不了。绕头钓捉鱼原理在锐利的钓钩上套上一截蚯蚓,用线张在水里,鱼见到蚯蚓后,张口吞食蚯蚓,吞进肚里,鱼就被钩子勾住,挣不脱,就被逮住。扎网船,则是捕鱼人双手托住一张网,底下挂着一块块铁块的网,把网撒入水下后,网很快就沉到水底,在约10个平方左右的网内,捕鱼人收拢网,从而将网内的大小鱼全部逮住。虾笼船主要是捉河虾,将用竹篾做成的直角型竹笼内放置麦麸、谷糠、酒糟等虾爱吃的食料,一个虾笼都相隔一定距离系在一条绳子上,将系上虾笼的绳子放在水里,由于虾笼内用竹篾做成倒齿,虾进入直角形虾笼后,只能进、不能出,捕虾者将虾笼收起后,打开盖头,将鲜虾倒入舱内。

渔民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船艄支着橹。一般由妇女摇船,船艄上还有行灶,用于烧饭之用,船艄的船舱旁有的还挂着一只竹笼,用于养鸭生蛋,捕到小鱼小虾就喂鸭,因而网船上的鸭子生蛋比较多,有的网船的船艄上还放上几盆月季花,用于美化生活。网船的船舱里作为卧室,舱底用作贮藏粮食和其它杂物。船舱铺上平具,平具之上用于睡觉,平具底下贮藏粮食杂物等。有的网船上人口多,于是将船舱隔开,这样可以避免大人、小孩等混杂一起睡觉的情况发生,船棚上都盖着芦菲,这芦菲有的是用竹篾编的,有的是用芦苇编的,大部分芦菲都抹着桐油,抹上桐油以后,既使芦菲油亮防蛀,又可以更好地防水渗漏。船头则是渔民捕鱼劳作的地方,妇女在船艄摇船,男子在弹丸之地船头上撒网、放线、收线等,每看到有鱼挂在线上,鱼剧烈挣扎,未等线离水,就用网兜潜入水里,从水里由下往上捞起网兜,鱼就乖乖地逮住了,随后,将鱼倒入船头的活水舱里,所谓活水舱,就是将船头前部没有用木板全部封住,而是嵌着数条细铁棍或钢筋,使船头里的水与外面河里的水相通,这样船头里的水就成了活水,死水因缺氧等多种原因,鱼不能长时间存放,容易死亡,而活水船头,鱼如放在河港里一样。只要鱼不受伤害,一般存活时间比较长。

在过去渔民的地位比较低卑,有些人衣服穿戴不整体,脸上留有污垢,就会说:“这人就像个邋遢网船人”,对一些不太讲究和穿戴打扮的妇人,也会说:“某某像个网船婆”。在过去农村里,家里有的小孩子比较顽皮,大人常常吓唬道“你再闹,再调皮就卖到网船上去!”

渔民的风俗习惯和信仰跟岸上人也略有不同,七都、庙港、横扇一带流行的“太湖渔歌”,其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风俗等情况。

解放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渔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部分渔民买了商品房或者建起了别墅,只有少量渔民以养鱼为业,仍然从事捕鱼的则为更少了,如今“网船”也驶入了历史的港湾。

三、娶亲船

过去,在吴江农村里由于村道普遍狭小,弯曲,遇到下雨天路面又泥泞难走,因此农民遇到结婚等都要用船来娶亲,乡下人俗称讨新娘子船,结婚娶亲用船可以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河港水系行船,而且比抬轿子娶亲更为方便,相陪乘船的人也比较多。

解放以前,村子里殷实人家,遇到儿子结婚一般都租大船。大船都用桐油抹得锃亮,大船棚上都覆盖芦菲。芦菲上贴着大红喜字,临船头一方船舱还有两扇门,门上贴着一副“恩爱夫妻比翼鸟、志同道合百年好“等婚庆对联。用红绸扎成的两个大花球挂在门框两边,娶亲花轿停放在船头上。船舱内两边都开着小窗,透过窗户可以眺望窗外景色,船舱一般分成两隔,船头进来,第一隔舱是账房先生和媒人坐的前舱,账房先生主要负责处理聘金开支等娶亲结婚时各项礼仪开支事宜。第二隔舱里是新郎和新娘坐的,该舱内还坐有伴娘及新郎的同辈亲属等人。娶亲大船配有左右船舷两支橹,每支橹各有一人把橹,一人吊绑,船棚顶上还放置两株刚从竹园里挖来的,带着新鲜竹叶和根部的青竹子,竹子称之为“节节高”。大船还配有8人手持竹篙的撑篙人,农村小河,小浜水浅,要搁橹板,不能摇橹,大船两边各四人撑篙使大船在小河里往前行进。因此,过去娶亲结婚用大船也称“撑大船”。日后,新娘到了男家后,遇到什么口舌时,新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是8人大船撑着讨进你们男家的”!娶亲大船靠岸以后,系好缆绳,搭上跳板,然后由四人抬着花轿上岸。此时,放炮仗,“乒乒乓乓”震耳响随船有一班鼓乐手,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在农村里结婚娶亲都用挂机船。挂机船改装为娶亲船时,一般都用竹子篾条在船舱里搭个半圆形的船棚,上面盖上篷布,贴上大红喜事,船顶上放上两根新鲜竹子,几乎继承了过去大船娶亲时的打扮和礼仪,也有一班鼓乐手,均是新郎的小兄弟或自族同辈青年人敲锣打鼓,虽然也很热闹,但未经正规培训练习,锣鼓敲得都不太入谱。用挂机娶亲不用摇船、撑篙,而且挂机船行驶时,速度远快于人工摇船。娶亲船到达女方家的埠桥头,就噼啪噼啪地放起了鞭炮,用放鞭炮的方式告知女方,男方娶亲的迎亲船已经来了。这时,女方在岸上放了炮仗,男方的船才能靠岸,搭上跳板、系好缆绳,此时,娶亲值盘者从船舱里端着放有各种大红帖子的大红漆盘,走到船头上,给做“刹”的人红包或香烟还给予铺跳费、系缆绳费等各种费用后,新郎等依次上岸,后面又有人端着装着一对带脚爪的蹄髈和两条活鲤鱼。蹄髈的寓意是,新娘嫁到新郎家以后,生活得到不断提升,今后生下小孩子,读书工作不断提升,而2条鲜活鲤鱼,则指“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等吉祥的意义。在此以前,新娘在家双脚踏在热毛灰的脚炉上,由父母亲上头,插花等,此时称暖脚,随着新郎迎娶到来,八仙桌上摆开茶水靠椅,新娘家长辈查看由新郎家端上来的“六利”聘金等,如聘金内金额数量或在哪个方面还未摆布得当,新娘家便提出来,需要及时弥补,这时,新郎家同来迎娶的自族长辈或者哥哥,姐夫等一般都有所准备,带着现款将新娘家提出的要求及时呈上给予弥补,此时,新郎家带去的糖果,香烟分发给旁边看热闹的人。双方达成共识,放鞭炮后,新娘由哥哥或舅舅等背着从岸上下到船里,按习俗,新娘是不能将娘家的泥土带到新郎家的,所以,新娘由人背出娘家屋子直接到迎亲船上。

迎亲船到达男家的埠桥头以后,鞭炮、百响放过以后,由新郎的姐或妹双手端着甜茶到船里叫声“妹”或“姐”后,由新郎搀扶着新娘上岸。进入男家庭园或天井、屋前的空闲场地上等,新郎必须牵着新娘的手按顺时针方向围绕用稻草扎成的三灯火转三圈,三灯火燃尽以后,踏着从天井铺向堂屋的红地毯进入新郎家的堂屋里。此时,前后两只八仙桌相接,桌子上摆放着各式糖果,蜜饯,茶水,新郎、新娘并排朝南而坐,两旁坐着新郎的同学和小兄弟,以及新娘的小姊妹等喝茶水,吃糖果。随着结婚司仪喊起,良辰吉时到,新郎、新娘准备结婚拜堂,随之,点燃龙凤花烛,新郎新娘入席后,随着司仪的喊声,依次进行拜天地,向父母亲鞠躬,向媒人鞠躬,向舅父母,姑父母至亲鞠躬。然后司仪喊道“结婚典礼结束,新郎、新娘送入洞房”!屋外,鞭炮齐鸣,先由两人擎着花烛向前引路,新郎新娘被簇拥入洞房,新婚床上系着一杆秤,寓意新郎新娘结婚以后生活称心如意。一对龙凤花烛放置在,盆里放着水的脸盆等器皿里,以防火患。随后,结婚酒宴开始。新郎新娘被请出新房,由新娘的婆婆领着新娘,新郎则在一旁作陪介绍各位长辈等。新娘逐一随婆婆的指点,启齿称呼后,长辈也随之递上红包,作为见面礼,新郎立即递上喜糖和香烟,喜庆热闹的婚宴结束后亲戚、朋友、邻居才告辞离去。

现在农村很少有船了,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村青年结婚也多改用汽车了。娶亲船定格在民俗记忆中。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