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8 3:13:48
作者:
江南砚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687
人说,江南锦绣,发扬、承载了中国文化精致婉转的一面,而苏州,好像华夏传统文化的后花园,小巧如盆景,主观上可以咫尺天涯,客观上就是半亩园林,一壶春色。那么,苏州城南地方的吴江,在浓艳的宋词里,曾被无数次抒情书写的吴江,“自谱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当是如何玲珑婀娜、楚楚有致呢?
一百年前的吴江,名闻天下的或许是它的楫里丝,1909年南社诞生后,吴江却实在成为了大地方。
南社的大房,是吴江。这个进步知识分子组建的文化团体,是革命的文化团体,革命的对象一开始就很清楚,是推翻满洲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民主。革命思潮的疾风暴雨,从江南小镇,梦一样的地方,把变革思想强劲地吹向全国,吴江秀才柳亚子,站在新时代的最前列。
一
柳亚子的诗名,是从小学课本上就如雷贯耳的,记忆里,我自己仅有的一点古典诗词启蒙,就是从“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开始。第一次去拜访柳亚子故居,是十年前。苏州大学组织师生集体活动,瞻仰前贤,我随行采访,出城后觉得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才来到小镇黎里。
磨剑室里柳老的照片,气度不凡,当时看了印象深刻。而讲解员告诉我们,此处故居中,有个曾救他一命的暗室,当年新军阀派兵捉拿,亚子躲藏其中,口占绝命诗,表现出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这也激发起我们参观者的由衷感叹,写文章,搞宣传,干革命,真是要豁出命的!
作为一个革命诗人,柳亚子的一生,精彩无比,当年柳亚子曾说,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边上人应声说到,没有南社,也没有柳亚子。真理是朴素的,也是辩证的,其实,柳亚子个性的张扬,信念的决绝,才华之纵横,注定会成为南社这一革命文化团体的旗手。在他身边,南社的另两位发起人陈巢南,高旭,三人师友之间,柳亚子最年轻。他一度追随孙中山先生,也曾担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最终,柳亚子被郭沫若赞扬为“今屈原”。
少年时代起柳亚子便是英姿勃发,名满中华,投身上海邹容、章太炎等人,醉心革命思想,和其他两位不同的是,他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上,遭受误解非议,甚至身后都蒙受过不白之冤,但我还是对这位老人充满敬意与敬仰,他身上具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忧患意识,不畏强权的独立人格,在今天看来,还是那么可贵真实。人,不可以都是好好先生,总是好好先生,每当时代大潮席卷而来,敢于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真诚。“汾湖便是子陵滩”,连牢骚都不敢发,或者真就被“洗澡”到格式化,独立思想的能力彻底丧失了,作为文人难道,不是彻底的悲剧吗?
人孰无过?我们不需要仰视,伟人也早走下神坛,但我们同样不能以今天的价值观简单判断历史。柳亚子与伟人的交往,重庆山城传诵“数风流人物”的往事,中南海谈笑风生的亲密唱和,遗风流韵,都是历史书卷上吴江的骄傲。
二
南社有新有旧,有僧有俗,有兄弟姐妹,父子夫妻,南社里还有外国人,南社是那个年代最精英的士人团体,以文学为号召,以鼓吹革命为真正目的,他们做到了。
吴江人在南社人数大约是全国各县第一,辛亥革命前南社228人,吴江人27名。
陈去病,柳亚子终生的师友,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2年起一直追随中山先生。孙中山临终遗言,死后安葬紫金山,连宋庆龄、孙科、汪精卫也不知道,这紫金山在哪里。陈去病知道,南京勘选墓地,都是他一手主持。
我对陈去病一段经历深感兴味,觉得很有意思。1924年他随中山先生去北京,曾任检查清宫古物并筹建故宫博物院的工作。这使他有机会大量阅读清宫秘档。陈去病一生以推翻封建帝制为己任,抱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一旦以主持的身份推开以往神秘的帝王宫殿,察看被封存了几百年的陈年往事----那是这个封建帝国最最核心的隐私。
春秋,春分秋分都是一杆秤,历史的天平,要不偏不倚,还原真实,只因为,历史真的无数次成为一个小美女,不解人情世故,不解风情,不解刀笔后的血泪。
陈去病曾说,对明清两代的第一手历史解读,受益极大。
在我心目中,尤其亲切的,是晚年的陈去病。他摆脱了早年的激烈,也脱离了政坛的漩涡,安心在老家做着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古物、碑碣保存竭尽心力。好像完全是饱学的宿儒,后者是一位渊博的鉴赏家。也许,透过改朝换代的大革命,他意识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后代的中国,才是关键。
悲剧发生地突然。一场大火,让他多年搜集来的文物,特别是明末东林、复社名贤手迹一千多通,都突然毁灭了。
但他依然热爱着,对家乡的典籍文献搜罗、整理,潜心著述,整理最多的还是当年南明起义反清的地方文献资料。这样的胸襟,想想就了不起。我曾反复阅读过《五石脂》,这书自己遭遇了颠沛流离,最终侥幸保存下来,是他留给苏州,留给吴江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多少忠臣孝子,节义千秋,寄托着陈去病自己心中的一轮明月,我揣度,当他在书写斑斑血泪南明史的时刻,该何等自豪。
明末清初,吴江的先贤们反抗八旗的蹂躏,不惜骄傲地迎接死亡,拒绝成为亡国奴,而陈去病,作为新生共和国的一个见证者,为民主鼓吹,为革命请命,在民国纪元的年代,他退隐了,缅怀乡贤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忠义,他的心还有一团火,文字里跳动的,有穿透历史迷雾审视人生的智慧,埋首故纸,激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