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历史琐记 >> 庞山湖实验农场的回忆

庞山湖实验农场的回忆

2023/1/7 3:18:05    作者:  俞启亭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660

庞山湖本是个较大的湖荡,是吴淞江上游第一个汇潴太湖来水的湖荡,故有吴淞之始也的旧称。该湖最著名的水产品是鸡头(即芡实),莼菜、莲藕、鱼鲜等,也很多,当地农民、渔民多半靠它为生。1933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模范灌溉管理局将该湖围堤造田,作为水稻的实验农场,定名为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模范灌溉庞山实验场。此类实验农场在该局直属的只有三处,一是江浦农场,一是临淮关农场,再就是庞山湖农场。所谓模范灌溉,其实和现时农村的电力灌溉差不多。由于湖荡围成的水田,低于堤外水位,所以在堤上设置有水闸,场内开挖灌溉总渠和支渠,田内需水时,只须开闸进水;而田内水多,则靠电力排出。其实模范灌溉,只起到排水作用。不过在当时已经是很进步的了。

开始围堤时,由于断了当地不少农民和渔民的生活来源,所以围堤一经筑起,就被农民和渔民们扒掉。后来,聘用了拥有荡产的同里地主,作了该场的负责人,并雇用了场警武力护卫,才得以完成围堤。整个湖荡共围成4个区,各区之间仍有水道隔开。其中仅一、二、三区,已经开垦,种植水稻,年产约二万余担稻谷,平均每亩约产一百余斤。第四区尚未耕种。

一区是场本部,办公室、机电站、厨房和场警队碉楼等皆设于此区,都是瓦房。职工宿舍则是草顶土墙房,从苏北雇来的农民则住在船内,并不上陆。场部主任、副主任、会计、文书等人员,均住在吴江城里的办事处。场里住的,是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机电站人员、场警队人员、炊事人员以及我们这些年青农业训练班学生。场部主要领导及技术人员中,农业技正是常州人叫祁家祯,中央大学毕业,农学士。农场主任陈寅是苏北靖江人,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他虽不是学农业的,由于场里各种建设的需要,却也发挥了他的特长,如大窑港上的桥梁就是他设计的。又如原先一、二区之间,是要用渡船来往的,后来建了桥,方便多了。副主任金式如,本县人。技术员姓张也是本县震泽镇人。还有一个技术员搞水稻试验的叫田定益,是北平人。

1936年冬季,我考取了该场的农业人员训练班,当时有400多名学生应考,只录取12名。到结业时只有10名。其中一名同学暑天在大窑港洗澡淹死了,一名苏北同学则因文化水平跟不上,中途退学。10名结业学生中,苏北藉的有3名,即如皋县丛恕昌、泰兴县吴立成、靖江县陈守璋。常州市1名李伯浩。本县6名:吴江城郊顾关通、薛巧生;盛泽镇李燮春;黎里镇俞启亭;同里镇马家骝和一个姓庞(名已忘)的同学。

结业后,我们大部分配到各区做农业管理员,只有我和薛巧生分配在场本部的试验田,做水稻需水量试验工作。薪水待遇,只有我一人比同学们每月多l元钱月薪16元,其余都是月薪15元。据说因我入学和结业考试都得第1名,成绩突出之故,这样常使我深感惭愧不安。

同学中年龄最大的是泰兴的吴立成,约有25岁左右,我也不算小了,虚龄22岁。最小的同学是吴江城郊的顾关通,只有15岁,天真活泼像个大孩子,谁知在抗日战争中,他壮烈牺牲了。还记得193711月初,敌机轰炸吴江汽车站附近,炸死农民一人,惨不忍睹。当时场内动员职工各人自挖防空洞,我和顾关通等在一区湖堤边挖土,他满腔怒火,把挖出的土块,抛向空中飞过的敌机,此情此景,常存脑际。

农业人员训练班的老师们,由场内主任、副主任、技正等兼任。主任陈寅教数学,副主任金式如教国文,技正祁家祯教农业育种……。其中技正祁家祯给我印象最深。他高高个子戴着一付玳瑁边眼镜,谈吐侃侃,风度翩翩,他对育种很有信心,预言不过十年定能育出好品种来。他教导如欲出成果,一定要钻研农业研究统计法,如果计算错误,那试验就白做,或是成了一堆假数据,他还告诫我们科研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一个数字记录错了,整个试验就白费劲。所以我搞的需水量试验,常常听了他的话,那怕刮风下雨,一定按时浇水。一定把水浇准确,记录也记准确。谁知抗日战争中,我们的记录本记录的数字,都不知弄到何处去了,思之痛心。

祁老师在业余时间,喜欢看进步的文艺书籍,他讲起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普希金等苏联文学作品,如数家珍。对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的诗文,可倒背如流。我常向他借文学书籍来阅读。我后来喜欢写些东西,主要是深受他的影响。

在庞山湖农场,农业人员训练班,短短的半年时间,由于老师们的教诲,学生们勤学,使我们在文化知识上,确是提高不少。抗日战争爆发后,农场人员撤走,曾将多年精心试验所得的各项数据和种籽等装在麻袋内带走,后来大多散佚,功亏一篑,而试验仪器设备则留在场内,尽被日寇毁坏。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