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水韵吴江 >> 百湖集萃 >> 杨家荡

杨家荡

2023/1/7 3:36:05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2546

杨家荡位于黎里镇和平望镇交界处,东临牛头湖,南接黎里镇黎阳村,北靠黎花、乌桥村,西与平望镇六里厍等村相连。杨家荡荡面浩瀚,东西宽千余米,南北长近2000米,面积0.67平方公里,湖荡周长4404米,常水位2.9米,湖泊容积120万立方米,湖底平均高程1.11米。入湖河道为六厍河,出湖河道为东阳港和西厍浜。

杨家荡南侧有一条航道,湖州等地的客货船从平望雪湖过来,经杨家荡、牛头湖,折南过陆家荡,继而往东经尤家港等湖港后通往上海。

杨家荡上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堤坝,旨在遏制湍急水流,抵御狂风巨浪,确保行船安全。关于这条堤坝的修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很久以前,一位南浔老太携孙子乘船从上海返湖州,途经杨家荡时遭遇西北风袭击,整个湖面风急浪高,处在下风口的行船面对强劲风浪,随时有翻船的危险。这时,老太突然看见一艘刚从对面六里厍驶出的满载货物的帆船控制不住船身,被风浪颠覆。目睹此情此景,老太发誓,—在这里做一件筑堤御浪的善事,让过往船只不再遭殃。回家后,她将在朝廷中做官的儿子召唤回来,带他到杨家荡。老太的儿子察看地形、走访荡边村民后,决定自己出资在航道北侧附近修筑一条东西向的堤坝,过往船只沿着堤坝南侧行驶,就可减轻风浪影响。随着堤坝的建成,翻船事故得到了控制,杨家荡也变得宁静、太平许多。自那时起,这段佳话一直在百姓中流传着。

事实上,杨家荡堤坝是怎样修筑的呢?

翻阅光绪《黎里续志》,发现该书卷一《水利》中有一段记载:”杨家荡为雪湖下流,东连牛头湖,水势湍急。凡遇西北风,行船每致覆溺,昔人屡谋筑堤以杀其势,辄心功巨为虑。同治十年,里人周提举炳镕创捐钱三百贯,沈光锦、沈宝芬、周江表、沈文澍、蔡丙圻乃集募兴工,两阅月而堤成。由大隩口起,自东而西,共筑六十余丈,计费钱一千一百五十一贯有奇。是谓老堤。十三年春,同邑沈部郎中坚增筑二十余丈,计费钱五百贯。光绪二年,同邑黄从九兆栋、乌程刘部郎镛,循旧堤之西南,集募添筑三堤,各长六十丈,复栽种茭芦以固基址。工始于四月,迄四年八月告成,计费钱二千三百七十余贯。四年八月,钱塘张中丞曜捐筑二十余丈,为第五堤,计费钱三百贯。””十八年三月至二十一年九月,同邑黄从九兆栋,唐大令乃亮、费茂才树达,里人汝大使光祖,创捐集募,添筑杨家荡第六、第七两堤,计长八十二丈,费钱一千二百九十一贯有奇。”

这段史实让我们得以了解杨家荡堤坝的修筑经过。堤坝始筑于1871年,历经5次接力棒式的修筑,于1892年完工。堤坝全长300余丈(1000余米),前后所花费钱币5610余贯,可谓不小的工程。在那些为堤坝修筑出钱出力尽其所能的人物中,有黎里人熟知的张曜、《黎里续志》编纂人蔡丙圻;有在朝中任一官半职的沈光锦、沈宝芬、周江表、沈文澍等黎里籍人士,而更多的是非黎里籍的达官贵人,他们这种为造福百姓而不遗余力、乐善好施的可贵精神值得世人颂扬和学习。

杨家荡不仅有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堤坝和日夜繁忙的航道,还有着丰富的物产。红菱(又称雁来红)是黎里的特产,尤以杨家荡所产红菱为最佳。杨家荡的红菱壳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前后左右各有一对尖角,像一只精致的小铁锚,因此深受人们喜爱。旧时,每当夏秋之交,荡内数百亩碧绿的菱田里点缀着淡淡的白花,与岸上稻田里盛开的稻花相映成趣。正如诗人潘鹤在《晚渡杨家荡》诗中所描述的:”浅碧轻红散绮霞,露华如洗月钩斜。江南八月疑无地,一片菱花接稻花。”金秋时节,菱角逐渐成熟,附近村庄的姑娘们坐着小船或以木盆(菱桶)当船去采菱,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游弋于菱《萍蒿之间,引得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鸟儿掠过湖荡在空中盘旋,勾画出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画卷。

杨家荡又盛产梅鲚鱼、银鱼和草鱼,尤以梅鲚鱼为优。梅鲚鱼长约5寸,形似江鲚,肉质细嫩,味鲜美,因黄梅时盛产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太浦河开挖通航,杨家荡航道功能逐渐丧失。杨家荡靠近乌桥村的部分湖面被融入太浦河,堤坝以北湖面利用太浦河开挖出来的泥土已冲积成数百亩鱼池。昔日横卧杨家荡上那宛如绿色彩带的堤坝,因长期风浪侵蚀及一些人为等因素,已沉睡于湖面之下,如今那隐约可见的残堤留给人们的仅仅是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

(肖耀华)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