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辛亥革命前吴江蚕丝业——缫丝织绸生产

辛亥革命前吴江蚕丝业

缫丝织绸生产

2023/12/27 3:37:3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0452


1、关于震泽缫丝业的资料

乾隆十一年(1746年)

丝,邑中盛有,西南境所缫丝光白面细,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其东境所缫丝稍粗,多以织绫细,俗称细丝。又有同宫丝、二蚕丝,皆可为细绫纬。

资料来源:倪讦孟,沈彤《震泽县志》卷四,第十四页,乾隆十一年。

2、关于震泽沈孟夫妇缫丝织绸的资料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震泽之蚕半稼,其织半耕,沸卤渍卵,蚕壮丝美。唐子以家窒处于沈氏之廑,制服安习,线绵为经,寒不及纬,市之,授诸严氏之妇沈孟。孟煮橡实之冠以为色,登机而织,间以爨乳嬉语,不尽三日而成。盂裁妻佐缝,服之,甚康也。丝不于市,线不于市,色不于市,织不于市,一妇之手,岁可断百匹。严氏不耕,夫并作则倍,有事损十三。一亩之桑,获丝八斤,为绸二十匹,夫妇并作,桑尽八亩,获丝六十四厅,为绸百六十匹,严氏故有土一亩,易桑损十五,以食三日,岁余半资,菜茹荫桑,瓜豆缘垣,牧豕阶霤,放鸡邻疆,抑又为利。严氏不然,桑不尽土、不剪不壅,机废不理,不蓄不蔬,故其贫甚于无艺者。

资料来源: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第三十七卷,唐甄“惰农”第1. 2页,乾隆 二十二年。

3、关于黄溪市出产机线和帽纬线的资料

道光十一年(1831年)

线在明时,已有务此业者,其属不一:日衣线;日头扣线;日二扣线;日机线(即绸机所用以挽花者。至国朝又有日帽纬线。

资料来源:钱墀《黄溪志》“生产”第五页,道光十一年。

4、关于震泽头蚕二蚕丝较他处光白的资料

道光二十四年(1 8 4 4年)

丝有头蚕二蚕,较他处色更光自,其细者多为缎经(经以二丝纺为一),谓之经丝;丝粗者日肥丝,织绸绫用之。

资料来源:纪磊、沈眉寿《震泽镇志》卷二,第八、九页,道光二十四年。

5、关于震泽居民纺经织绸的资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亦有兼事纺经及织绸者。纺经以已丝为之,售予牙行,谓之乡经;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直,谓之料经。

织绸则有力者雇人,贫者多自为之。其花样逐时不同,有专精此者,其受直较多子他工。

资料来源:纪磊、沈眉寿《震泽镇志》卷二,第十、十一页,道光二十四年。

6、关于盛湖云布以丝为经的资料

同治十三年(1874年)

云布一名丝纬布,以洋纱为纬,而经以丝,质轻而肥。自道光间始有之,惟不可以绸名,亦他处所无也。

资料来源:仲廷机《盛湖志》卷三,“物产”第一页,同治十三年。

7、关于盛湖近乡织机线与帽纬线的资料

同治十三年(1874年)

线近乡务此业者居多,具名不一:曰衣线,曰头扣,曰二扣,曰三扣,曰机线(即绸机所用以挽花者),又曰帽纬线。

资料来源:仲廷机《盛湖志》卷三“物产”第一页,同治十三年。

8、关于盛湖织工于中元节聚会文娱的资料

顺治十年(1653年)

中元夜,四乡俯织多人,及俗称拽花者,约数千计,集聚东庙并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

资料来源:仲沈洙、伸枢增《盛湖志》卷下,“土产”第三页,顺治十年。

9、关于盛湖以绢作画兼制纨扇的资料

顺冶十年(1653年)

画绢阔而且长,画家所用织之者只四、五家,称画绢局,其绢不货于市,径售于郡,用磐匀制刷好,即以作画兼制纨扇。

资料来源:仲廷机《盛湖志》,卷三“物产”第一页,顺治十年。

10、关于吴绫品种的资料

乾隆十一年(1746年)

吴绫见称往昔,在唐充贡。邑为郡属,故至有之,其名品不一,往往以其所产地为称(如西绫黄庄之类),其纹之擅名于古,而至今相沿者方纺及龙凤纹。至所称天马辟邪之纹,今未之见(按旧唐书载:天宝中,吴郡贡方纹绫,大历六年四月禁文纱吴绫为龙凤麒麟天马辟邪之纹者)。其刨子后代者,奇巧日增,不可殚纪,凡邑中所户皆聚于吴江之盛泽镇,天下衣被多赖之。

资料来源:倪讦孟、沈彤《震泽县志》卷四,第十三、十四页,乾隆十一年。

11、关于震泽等镇机户零购浙江经纬丝自织绸缎的资料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乌程乌镇、桐乡、青镇]丝,有头蚕二蚕两时,有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四乡所出。西路为上,所谓七里丝也。北次之。蚕毕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所买。平时则有震泽、盛泽、双林等镇各处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丝诣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本镇四乡产丝不少,缘无机户,故价每减于各镇也。

资料来源:张园真《乌青文献》第三卷、第一页,康熙年间。又见董世宁《乌青镇志》卷七,第一页,乾隆二十五年。

12、关于黄溪市丝绸织业概况的资料

道光二十年(1831年)

按溪之风俗,宋元以来,居民尚少。至明熙宣时,户口日增,渐逐机丝线纬之利,凡织绸者名曰机户。具时绸绫价,每两值银八九分,丝每两值银二三分。业此者渐致饶富,于是相沿成俗。入国朝机户益多,贫者多自织,使其童稚挽花。殷富之家,雇人织挽,供给必得鲜味,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每迂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为人佣织者,立长春、泰安二桥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贫家妇为机户络丝,有竟日在其家者。小儿十二三岁,即令上花楼习学挽花。凡销绸者曰绸领头,每日收至盛泽出江泾牙行卖之。花样轻重,必合北客意,否则上庄辄退卖丝者。曰丝领头亦有大小之称,其开设牙行招客来售者曰大主人,牵机户来买者曰小主人。经纬麤细任机户自释,然后议价一切交易。乾隆中,银钱不行,制钱票以通往来,即古宝钞遗意,又更以洋钱矣。近年丝价,每两制钱一百七八十文,绸价每两百一二十文,此机户所以生计日微也。……四月终,机房停织,谓之歇新丝。中元节,机户妇女必携糕果归省母家,中秋前后进香南海天台、武林及平望小九华,络绎不绝。

资料来源:钱墀《黄溪志》,“凰俗”第四一六页,道光十一年。

13、史在柱作黄溪竹枝词

道光十一年(1831年)

阿蛮小小已多姿,十岁能牵机上丝,漫揭轻裙上楼去,试看侬撷好花枝。郎起金梭妾起花,丝丝朵朵著人誇,无端北客嫌轻去,贱煞吴绫等苎蔴。

资料来源:钱墀《黄溪志》,“诗集”上第十一页,道光十一年。

注:史在柱为清道光年间诗人。

14、 关于黄溪市绫绸品种繁多花样不一的资料

道光十一年(1831年)

绫绸所织不一种,或花,或素,或长,或短,或重,或轻,各有定式。而价之低昂,随之其擅名:如西机、真西、徐绫、惠绫四串之类,经纬必皆精选,故厚而且重;若南浜荡北长绢、秋罗脚踏小花等较稍轻,虽妇女亦有称能者。

资料来源:钱墀《黄溪志》,“土产”第六页,道光十一年。 

15、关于黄溪市人民多数以织绫绸丝线为生的资料

道光十一年(1831年)

绫绸丝线,邑中所产亦不少,而黄溪人家务此者什有八九,志之以重生业。

资料来源:钱墀《黄溪志》,“凡例”第一页,道光十一年。

注:后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谬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嘉兴北亦属焉,溪始属吴江。唐宋名合路村,明以前村名,居民仅数百家。清康熙中至二千余家,货物贸易颇盛,遂称为市,民国以后改乡。

16、关于震泽绫以地名或姓著称的资料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西绫出黄庄者名黄绫,质厚而文,有庄绫徐绫,并以姓著。

资料来源:纪磊、沈眉寿《震泽志》卷十,第九页,道光二十四年。

17、周灿关于盛泽丝绸织业情况的诗文

乾隆十二年(1747年)

吴越分岐处,青林接远村。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

资料来源:陈蓂纕等《吴江县志》卷五十,  “集诗”第十六页,乾隆千二年。

注:周灿为清乾隆年间诗人。

18、关于盛泽黄溪居民从事绫绸织业情况的资料

乾隆十二年(1747年)

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明俞琬纶络丝妇诗有钩悬搴细细及丝绝巧唇添之句)故儿女自十岁以外,皆蚤暮拮据以糊其日。而丝之丰欠,绫绸价之低昂,即小民有岁无岁之分也。

资料来源:陈蓂纕等《震泽县志》卷二十五,“生业”第十五页,乾隆十二年。

19、关于盛湖绸绫罗纱绢出产品种的资料

同治十三年(1874年)

绸绫纱绢不一,其名或花或素,或长或短,或重或轻,各有定式,而价之低昂随之。绸即绫也,花之重者曰庄院、线绫,次曰西机脚踏。素之重者,曰串绸、惠绫,次曰荡北扁织。今则花纹叠翻新样,罗只有素而无花,日秋罗、银罗、锦罗、生罗;纱则花者居多,素亦有米统罗片官纱之类。绢有元绢长绢,其余巾带手帕,亦皆著名,京省外国,悉来市易。

资料来源:仲廷机《盛湖志》卷三,“物产”第一页,同治十三年。

20、关于盛湖近郊居民织绸童稚挽花的资料

同治十三年(1874年)

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红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故女儿自十岁以外,皆蚤暮拮据以糊其口。

资料来源:仲廷机《盛湖志》卷三,“风俗”第三页,同治十三年。

21、关于吴江董礼存妻宋氏纺织自给监有赢余的资料

光绪五年(1879年)

[吴江]董节妇宋氏,董礼存妻。……未几,礼存以暴疾亡,父母以哭子过哀,亦相继殁,家徒壁立,三世丧未葬。节妇时年二十余,无子亦无家族可为后者,依其弟,弟复得心疾,惑易不常,乃更僦屋一椽独居,以纺织自给,凡四十年。[积钱]得十四万有奇,……卒尽葬其三世棺。节妇日,吾纺织日可得五六十钱,日取十钱聍之,终岁得三千六百钱,四十倍之,则十四万有奇矣。日所用四五十钱,凡僦屋之租,祖莹之税,岁时伏腊之享祀,皆取给焉。……后二年,以病卒,年六十五,乾隆之五十四年也。

资料来源:熊其英、金福曾《吴江县续志》卷二十七,第二页,光绪五年。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