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民风民俗 >> 其他习俗 >> 七都养蚕习俗

七都养蚕习俗

2020/12/11 0:34:28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5146

祭蚕神养  蚕是七都农村的主要副业生产,对蚕神的膜拜祈求是蚕农的普遍心理。旧时,一般乡村的庙宇大都在偏殿或旁座塑有蚕神像,甚至在村头巷尾的小土地堂也兼而有之。有些富有蚕户在家内墙壁上砌神龛,自供神像。此外,各处烟杂店、香烛店有“神码”(俗称“码张”),是一张印在红纸上的蚕神像,供蚕农“请”(买)回去贴在蚕室里供奉。

蚕神,乡民称之为“蚕王菩萨”、“蚕花菩萨”或“蚕花娘娘”。传说,蚕王爷为五花蚕神,盘膝端坐,三眼六臂,一只竖眼位于额中央,前面两只手合捧一盘茧子。又传蚕神骑在马上,手捧一盘茧子,称为马鸣王菩萨或马头娘。

蚕事之前,蚕农备香烛前往蚕神庙烧香,默默祷告,祈求丰收。一般在清明前后蚁蚕孵出的一天,将供品和蚁蚕上桌供奉,称为“祭蚕神”。

戴蚕花  蚕乡妇女,无论长幼,在养蚕季节里用红色彩纸做成花朵,插在发髻上,称为“戴蚕花”,表示她们对蚕神的虔敬。其时,杂货摊及庙会上还有用绒及绢做成的精致蚕花出售。在蚕事准备阶段,妇女们用红纸剪成猫形贴在养蚕用的匾内,意可防止老鼠吃蚕宝宝,俗称“蚕猫”。

养蚕伊始,一切交谊活动停止,家家闭户,不相往来,村坊里行人寥落,悄然肃穆。清代乾隆《震泽县志》称三四月为蚕月,“禁喧闹,忌亲朋来往”,意即“蚕关门”。

蚕过三眠,俗称“出火”(此时气温转暖,蚕体长大,蚕室内撤去火盆),收成已大致定局。家家做茧圆,茧圆用米粉捏成,长圆,实心无馅,蒸熟食用。茧圆状如蚕茧,寓意收成到手。有些蚕农还将茧圆供奉蚕神。

望山头  上蔟一两天,邻里亲戚间恢复串门走访,评看结茧情况。特别是新结的亲家,必具礼物去“望山头”。所具的礼品中,咸鲞及水糕(方形米粉软糕,中间置糖或肉馅)为必备之物,另加猪蹄、批杷等物。从鲞的谐音引伸出来的,意为“有想头”,期望蚕茧得丰收。水糕的谐音丝高,意为生丝高产。

谢蚕神  采茧以后,养蚕全过程结束,蚕家门户洞开,称为“蚕开门”。此时新丝即将缫制上市,“活来钿进帐”指日可待,喜悦心情溢于言表,而村坊喧闹如常。蚕户在采茧或做丝完毕以后将供品及茧子(或生丝)列于神像前,称为“谢蚕神”。蚕户多办酒宴以庆贺,名曰“蚕花酒”。

与谢蚕神并存的是“祛蚕崇”。古代蚕农科学知识有限,认为蚕事失利是鬼怪作崇所致,故而想尽办法驱赶危害蚕宝宝的邪神恶煞,使之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如在门前地面上用石灰画出了弓和箭以驱鬼,或在门框上方悬镜反照,或张贴门神守护蚕室。

七都在清明夜有吃螺蛳(不剪屁股的)的习惯。相传蚕病称为“青娘”,躲藏在螺壳内,吃掉螺蛳肉,把空壳抛上屋面,使之无处躲藏,也就无从作崇了。与往日相异的是,这一次吃螺蛳肉不用嘴吸出,而用针挑出,故称“挑青”。

在家蚕食叶盛期,本地桑叶不敷时,常从桑叶行里购买来自东山和乌镇等地运来的桑叶。蚕农在外来桑叶进屋前先用桃枝拍打几下,赶掉鬼邪,寓于桃木可以驱邪的传说。有些蚕户将嫩桃枝放在蚕匾内压邪。

谢蚕神和祛蚕崇是古代蚕农物质水平和认识水平局限所致,不可避免地夹杂着愚昧的非科学的成分,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如“蚕关门”客观上防止人身带进病毒,利于减少蚕病蔓延。洒石灰可杀灭细菌。这些都是蚕农长期实践经验形成的潜意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科学养蚕的倡导,种种迷信习俗逐渐淡化,于解放初期基本消失。

忌讳与口彩  养蚕过程中有诸多忌讳。忌说“死”字,见一死蚕只有悄悄拣去,不能言传。忌说生姜,避免僵(蚕)之讳。忌直呼酱油,改称“赤油”,以免遭“酱油病”(蚕受细菌感染腐败,体液呈赤褐色,俗称“烂死蚕”)危害。忌直呼豆腐,改称白玉。忌生人闯入蚕室,防野鬼带入。忌在居室四周锄草,防惊动土神。

与忌讳相对的是讨口彩,如在堂屋、蚕室到处悬挂长条红纸,纸上用毛笔书写“蚕花念四分”(或“蚕花念八分)。按清代乾隆《震泽县志》载:”每出火蚕一斤,收茧十斤,为十分。过则得利,不及则失利。”念四分及念八分寓意多收茧多出丝。甚至连出恭方便也雅称”睁一睁“,吴语中睁与长(zhǎng)同音,寓意蚕体长一长。在回山称茧时,总是先喝彩“千斤万两”。

大眠至上蔟时分,游民乞丐用稻草扎成马鸣王菩萨,外面用红布包复缝好,挨家挨户乞讨,口唱莲花落:“一家过去两家来,马鸣王菩萨上门来。家家人家大发财,小茧采来像鸡蛋,大茧采来像鹅蛋……”

养蚕期间还有一些俗谚流传至今,是千百年来蚕民养蚕经验的总结,如“清明一粒谷,看蚕娘娘哭。清明雀口,看蚕娘娘拍手”、“一斤熟蚕半斤茧”等等,均是蚕民对桑叶产量和茧子产量的预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