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5 3:23:15
作者:
查文荣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7788
黎里古称蠡里,又称梨花里、梨里、梨溪、梨湖、梨川、黎川、黎湖或禊湖。既然黎里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当然少不了画家对她的钟情。如平望陆俊,乾嘉时期应徐达源之请,为《黎里志》专门画了“黎川八景”。而黎里历来就有不少书画家,如明代的尹孟容、凌尚义、毛图南、汝泰、汝文淑等,清代徐达源、蒯家珍、邱紫玖,近现代的陶亦园、陆兆慈、王怒安、徐北汀、徐孝穆、马伯乐、汝伯和、翁躬陆庐等不下百位之多。由于年代久远,目前能见到的关于描写水乡黎里的原创作品仅有清代周赞庵的《禊湖春泛图》、陈穀士的《梨溪听雁图》、唐宝霞的《板桥吟行图》和近现代王怒安的《毕兜春兴图》、刘其华的《梨溪垂钓图》、汪寿镛的《梨湖秋色图》及查文荣的《梨川八景图》,还有如盛泽女画家王雪蕉的《梨川撒网图》。
明末清初,黎里镇东北郊西濛港徐崧,好学诚厚,年少时从史玄游,尤其喜游山水,著有《雪桥诗话余集》。徐崧在孩提时曾经常去黎里北郊的撒网港游玩,因为徐崧的父亲徐华国先生在撒网港王家设馆授徒,因此少年光景尤为深刻,便作了《崧四岁时,先君华国先生授徒梨川之撒网港王氏,光景如昨感赋》诗:“黎里人家尽水乡,谁家聚族此推王。农夫岁苦低田浸,渔子时探赤鲤长。场上积薪高过屋,港边晒网半沿墙。趋庭设绛寻常事,却怪孩提尚未忘”。
从“撒网港”这个地名上,我们一看便知是个典型的江南水村,此地水网交错,渔歌互答。撒网港也是黎里王氏的聚居之地,至今王氏家族人丁兴旺。也因为是水村,经常能够看到这里的渔夫网到肥美的大红鲤鱼。家家门前的稻场上,堆着比屋顶还高的柴垛,半墙上晒着鱼网。徐崧在我们的面前铺陈了一幅黎里水村的优美画图。
1975年,吴江盛泽女画家王雪蕉将徐崧的这首诗,用笔墨再现了这一场景,画了这幅《梨川撒望图》。并将此诗题在画面的上方,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周易,清代黎里人,号赞庵,善画山水,诗文清劲。
周赞庵是一位不拘小节的人,在他不拘小节的背后,还有一支生动细腻的画笔,《禊湖春泛图》正好说明这一点,《禊湖春泛图》描写了游人春日泛舟禊湖的情景,全图不施彩色,茅屋几间隐藏于树后,在土坡的背后还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水面上也浮游着小舟数叶,满载着游人的怡悦,远山如黛眉,一派春意盎然。画家在上方题诗一首:“一椽小筑禊湖湾,剥啄无人好闭关。夜雨庭深苔渐长,夕阳帘卷燕知还。强留病骨山同瘦,拋去名心水亦闲。唯有春情消不尽,新诗枕上几回删”。此种景象犹有淇澳湘水之胜。
陈汝雨字穀士号谷墅,吴江黎里人,监生,后授布政司理问。陈谷墅为人仁恕恭恪,乐做善事,对双亲特别孝顺。谷墅的父亲陈兰圃温文儒雅,是一位秉德之士,因为陈兰圃生前喜欢种植花卉,所以兰圃过世后,陈谷墅在父亲的坟茔周边植满嘉花美草,翳然成林,每当祭祀时,一定要在墓庐住上数天,环视封植而返,他的道德广为里人所称道。
布政司理问一职非常清闲,他家有“静远堂”,空余时间就在“静远堂”内写诗作画,与沈宸章、陈时行、徐梅仙为好友。他的《秋夜舟中即目》:“秋风吹飒飒,一棹水云乡。泽国菰蒲老,江村粳稻香。雾浓迷远岫,月落隐寒塘。塞雁惊还起,蒹葭夜有霜”。描写了秋夜黎湖荡舟的所见所闻,非常细腻清雅。
他的画简练清疏,一如他的诗,并注重写实,如他画的《梨溪听雁图》,用笔工整,画的中心刻画了一位舟子在黎里的河荡中摇船的形象,他似乎是停住了摇橹,注视着远方的飞雁。而船舱中的主人公也许就是陈汝雨自己,可是作者却不着一笔,其听雁的姿态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露”与“藏”的表现方法,留一份想象给读者。左题:“梨溪一角听归雁,满湖秋光惬素怀,梅仙二兄大人正之,梨川谷墅汝雨”。这幅扇面是送给本镇文士徐蟾的,徐蟾字霁堂号梅仙,他是徐达源的叔叔,富文采,有《梅仙集》、《江楼独醒集》传世。
唐宝霞字紫庭号止亭、又号耔亭,秀水籍,监生,后在黎里定居。有《艺送莊集》,与徐梅仙、徐达源、沈云巢等诗酒往来。唐宝霞善画山水小品,他的《板桥吟行图》描写了乾嘉时期黎里南栅浜木板桥一带的情景。
板桥在黎里有好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南栅浜第二桥,此桥在南栅浜内,初建无考,清代嘉庆二十二年汾湖巡检周文澜提议,徐达源捐资重建。时徐达源移居南栅浜,平日里,桥边总有一些书船停靠,这些过往的船只,都是与徐达源来谈论诗书的,其风雅程度不亚于米芾书画舫载酒联吟的盛况。徐达源的学生赵君筠经常从平望扁舟来访,他作有《放舟南溪呈山民师》:“别后萦思肯自消,烟波十里梦迢迢。瓜皮稳载侯芭酒,直到南溪第二桥”。
苏州孙晋灏是徐达源的好友,也经常雇了小舟来黎里拜访徐达源,并为徐达源作了一篇《板桥记》,孙晋灏在他的一首《访山民南溪老屋》说道:“柴桑新宅认南村,客到秋湖夜打门。为款故人先扫榻,便逢佳节辄开樽。澄空好纵登高目,即席仍消赋别魂。载得满船凉月去,小春容易梦重温”,当时与徐达源相约十月重来黎里。徐蟾也写有《春郊行散》,其中写到了这座木板桥:“柳烟淡荡水萦回,日射江乡霁色开。落絮茫茫春不管,东风吹过板桥来”。可见小小的木板桥曾经的风流韵事。
再看《板桥吟行图》,虽然是一件小品,但用笔恣肆,寥寥数笔,大刀阔斧,一挥而就,画面水墨淋漓,画出了黎里水乡特有的神韵。画面题有“庚午三月紫庭”,钤“止亭”及“苦中闲士”章。
唐宝霞生活清苦,他淡泊名利,所以所画景物亦淡宕清逸,而他的诗也富灵性,如《初秋杂咏》:“小雨初过溽暑残,离离红蓼满江干。闲窗试觅新秋句,费尽推敲下笔难”。真是做到了诗画相融的境地。
王怒安,别号虹桥散人,云水真人,后更名为恕安,是黎里书法篆刻家王思(琴斋)之子。上世纪二十年代,王怒安毕业于上海国学专修学院。毕业后任吴江县梅堰小学国文教师、校长和爱德女校校务主任,曾任吴江县政府秘书处科员,吴江县立中学任导师兼国文教员。
1937年秋,沪战事起,军队西撤,苏杭沦陷,教育几成瘫痪。于是王怒安回到家乡黎里,私人创办了“国文补习班”。随着战事的推进,吴江震泽私立育英中学也毁于战火,1938年秋,育英中学迁沪北京西路,由于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学校便向社会延聘高级讲师等。王怒安因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被聘为历史、国文导师。
抗战胜利后,回黎里开办私人诊所。1959年,各地政府相继取缔了社会上各种私营医疗机构,王怒安自然也在此列之中。将近耄耋之年的王怒安,此时的身体还非常健康。时黎里联合诊所负责人王元钧,也喜文墨,得知老先生的境况,便将其招入联合诊所,主中医内科。不久各村成立医疗站,王怒安被分配到勤丰医疗站,医疗站在村部西面,该地又叫做“毕家兜”。由于王怒安医术高明,待人和气,当地百姓极尊重他,经常送瓜果蔬菜给他。
1961年2月3日夜,王怒安竹床独坐,作了一首诗,极富画意。到了大年初七(古代称为人日节,因女娲造人为此日,故名),王怒安去陆兆慈家中拜年,便依此诗意画了一幅《毕兜春兴图》,并将诗题在上面:“流光第二逢甲子,身住勤丰态益宁。人日毕兜容爱月,竹床独我发清吟。明朝登入春盘味,童女提来细菜新。分付桥东沽美酒,声听乾鹊几顷樽”。其跋为:“古代庚子年正月初七日,别称“人日节”。公元1960年2月3日,夜来明月照人,所住勤丰毕家兜,成一大水湾,屋角时听噪鸣。初九日立春,天气晴朗,暄和可爱,身留医疗站,治病救人,暇则寄情诗酒,赋一律句,缓日拟作《毕兜春兴图》。此画左边三间平房连着一幢楼房,帖水而立,河边有一当时农村常见的“船厂”,右边有一个废弃的水车盘,小桥流水,枯树露芽,非常写实,极富农村气息。“毕兜春兴图”为隶书,同他的行书一样,形状稍作拉长,清秀俊雅。画上钤有“星光皎洁”阴文印章,此画为水墨作品,不施任何色彩,笔墨淡雅,作者随意点缀,妙趣天成。
汪寿镛,黎里“常青书画”会员,少时曾专门拜师学画,这幅《梨湖秋色图》系汪先生作于2004年,赠送给本镇后学查文荣。画的左下方题有:“梨湖秋色好,长亭古今情。为文雍世兄画,甲申冬汪寿镛是七十四老翁”。
此画近景杂树摇曳,秋柳婀娜,枫叶红翻。在后面的平地一角设一茅亭,一士居中而坐,梨湖上一叶小舟荡漾其中,野鸭惊飞,掠水而过。远处层峦叠现,林树雾绕。这幅画的作者,应该是本文所介绍的这组梨川风景画中最年长的一位,用笔沉稳,仍不失清幽之致。画的上方有文荣的题句:“长亭古景两相望,鹜飞楫去天水旷。祢孔交谊金兰臭,何时荒皋同舟漾”。
《梨溪垂钓图》是刘其华先生所作,他与黎里马伯乐先生同师从于传统山水画大师吴养木先生。从学其间,悉心临摹中国古代山水名画,并在先生的指点下,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后因从军放弃了绘画一艺,复员后负责黎里工会工作,退休后,多次拜访吴先生,重操画笔。
这幅《梨溪垂钓图》就是他在退休以后所作。此画用笔消散,仅以淡赭石敷色,描写了一位梨溪垂钓者悠然自得的样子,近景以披麻皴的方法,勾勒出相对平稳的土坡,辅以数块石头,并画上四五棵树木,高低错落,浓淡深浅,富于变化,树后停泊着小舟,渔人蜷坐于船头,举竿凝视。在宽阔的湖对面波光粼粼,亦能清晰地看到岸边的树木和石头,再远处则是若隐若现的山峰,云气缭绕于峰腰之间,林木依稀可辨。看来,旷达之士、避俗之贤皆愿隐钓于是湖矣。
整幅画层次分明,用笔简练,大有倪云林气象。画的左上方题有“梨溪垂钓图 仿元人笔意”,钤阳文章“刘”,右下角钤“师造化”阴文章。
另外,道光年间,黎里邱孙梧长子邱彭寿(字紫玖),能诗善画,号称“半老画师”,与盛溪李龄寿、里中徐晋镕、柳子屏等诗酒往还,他绘有《五峰补禊图》,胜溪柳兆薰为其题诗,“五峰园”是乾隆时期,邱玉麟的私家花园,其中有玉照峰、寻芳径、拄颊岩、梧荫桥、饯月廊、餐雪草堂等10个景点,亭台轩榭,回沼曲栏,竭尽江南园林的优雅玲珑之致,是周围几十里内的文人均籍以为赏景吟咏之地,《五峰补禊图》是描写雅士在黎里五峰园修禊的盛况,可惜此图已无从查找。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柳亚子在黎里成立酒社,南社社员在禊湖之畔高歌吟唱,黎里黄病蝶请人画了《闹红秋禊图》和《蓼滩耕读图》,柳亚子请人绘了《分湖旧隐图》来说明他们的退隐之心。陶亦园也画了一幅《禊湖垂钓图》以表心志,但他不愿参加酒社。黎里陈洪涛比陶亦园年轻近20岁,在题《陶亦园丈禊湖垂钓图》时云:“愿君闲却垂纶手,高歌酌我黄金罍”,力劝陶亦园加入到“诗天酒地”的“酒社”行列,可是最终他却成了黎里禊湖之滨的一位“烟波钓徒”。在陶亦园看来,富贵功名都如浮云,唯有禊湖的风月才是他梦寐以求的。
《禊湖垂钓图》至今尚未现身于世人,目前能见到的只有黎里朱剑芒的两首题诗和陈洪涛先生对《禊湖垂钓图》亲笔题诗。不难想象,曾经有一位隐士,羊裘一领,悠闲自得地把竿于烟波浩渺的梨湖之上,真是“从来志士学隐沦,禊湖风月最牵情”。
黎里禊湖及禊湖道院(李海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