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7 3:10:16
作者:
顾永翔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117
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诗句,使得原本在江南颇有名气的分湖,更是名扬天下。关于湖名的写法,时常有人争议:分湖?还是汾湖?或者问“分字旁有没有三点水”?
宋朝张尧同《分湖》诗:“我本沧浪叟,闲来系钓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据《分湖志》按:秀,指秀州,即今嘉兴。)
元代著名文学家杨维桢《游分湖记》(1349年)比张尧同说得更明白:“湖东西广袤八里,南北如之。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一属姑苏,故名分湖云。”(嘉禾即嘉兴。)畅游分湖的东道主顾逊和其他六人的“分韵赋诗”皆作分湖。
宋元朝的诗文印证了一种古老的说法:春秋末年吴、越相争时,今分湖公园一带曾驻扎吴国水军,在此与越国抗衡,留下“点将台”、“伍子滩”等遗址地名;亦有不少历代文人墨客凭吊伍子滩的诗文。历史资料总说这里是“吴根越角”,“吴、越在此分界”。直至今天仍是江、浙两省的界湖。因此,由吴、越两国分界得名“分湖”,是本义。
然而,诸多历史文献也频频写成“汾湖”。请看古代志书的记载:
明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志》写“分湖”的有6处,写“汾湖”的有23处;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姑苏志》分别有1处和5处;清康熙二十四年(1721年)《吴江县志》分别有23处和2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吴江县志》分别有14处和42处;清光绪五年(1879年)《吴江县续志》分别有8处和19处。也有的志书只写一个名称的,如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吴江县志》没有出现“分湖”,只有12处“汾湖”;清道光《分湖小识》只出现“分湖”一词;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嘉善县志》几乎全写成“汾湖”。
是什么缘由写成“汾湖”的?史书上似乎没有交代。第一部《嘉善县志》“水”条中说:“水之为湖者”“在县西北三十六里曰汾湖,半属吴江,一名分湖,周二十里。”乾隆《吴江县志》汾湖条说“汾旧作分”,将分湖作为旧名记述。明弘治《吴江志》卷二“山川”条记载:
“汾湖有二十九都芦墟村,上承嘉兴之水,北流入三白荡;旧名分湖,以其半属吴江半属嘉兴故也,后人加以水旁云。”
这说明“汾湖”的写法由来已久,并且明朝以来文人学士大多喜欢写成“汾湖”。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或许加“三点水”,与“湖”字的字形趋于平衡;从字义看,“汾”字符合湖荡“多水”的底蕴。也有人猜测,后世已无战乱,写成“汾湖”大家乐意。
2006年10月芦墟和黎里合并成“汾湖镇”,建立“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所以已赋予“汾湖”行政区划的新涵义。
《分湖史话》意图介绍自然地理的分湖流域的历史和人文。为与行政区划上“汾湖”有所区分,本栏目行文,凡涉及湖泊的写“分湖”,凡涉及单位、品牌名称中用“汾湖”的,照抄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