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研究 >> 辛亥烈士、南社诗人周实后人: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辛亥烈士、南社诗人周实后人: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2024/3/3 3:16:46    作者:  王荣 朱卉 来源:  淮安新闻网    【字 号:  】   点击量:11467

  他是一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爱国志士。辛亥大潮中,他与战友阮式带领一干学生响应武昌首义而光复山阳,成为辛亥革命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后因旧势力的疯狂反扑,他与战友惨遭杀害,死时年仅26岁。惨案震惊全国,孙中山亲题挽联表示哀悼:“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他是一位思想进步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常以诗歌为利剑,不断奏响革命强音,让封建卫道者胆寒。他坚持诗歌反映现实、因时立言、抒写真性情、使人感发而振兴这些基本原则。这些百年之前提出的观点,直至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他就是周实,一位出生于淮安车桥的名人。

  淮海晚报寻访名人之后系列报道自六月下旬推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不久,年过七旬的资深媒体人丁驾龙老先生给晚报提供线索称,辛亥烈士、南社诗人周实的后人之一目前就居住在老淮安。6月13日,记者与丁驾龙以及淮安区文史研究者郭寿龄等一同寻访了周实的外孙崔大寅。

实地探访:周实的外孙现居老淮安一隅

  从主城区出发,驱车近20分钟便来到了淮安区老城区。与大厦林立、车马喧嚣的主城区相比,老淮安至今仍保留着特有的古城气息——精致而繁华,市井味浓郁。辛亥烈士、南社诗人周实的外孙崔大寅就住在古城一隅——兴文街34号。

  说起兴文街,20多年前,此处可谓一处繁华之地,尤以小商品和小吃为特色。现在,因为改造,这里的商业氛围淡了,小商品、小吃都没有了,熙熙攘攘逛街购物的人也没有了,只剩下一条街道。

  兴文街长几百米,要论宽,七八米而已。街面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铺成,街两侧多是楼房,青砖亮瓦,其间夹杂一些低矮阴暗的木板房,许多房屋之间都有一堵墙——女儿墙、防火墙,青砖砌起,高过屋脊,飞檐翘角。房子都很讲究,窗格雕镂细腻,大多是蝙蝠、梅花鹿、松鹤、喜鹊、松、竹、梅、菊等图案。

  兴文街34号是一座带院子的四梁八柱的老房子,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炎炎夏日,跟随崔大寅走进屋内,顿时感觉些许清凉,不过,屋里湿气很重,不久身上便变得粘腻。

  年过七旬的崔大寅身体硬朗,动作麻利,说起话来中气充沛,给人一种豪爽果决的印象。寒暄过后,他搬好凳子,给客人们倒了几杯茶,随后,便从壁橱中拿出一摞资料,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讲述他们家族的故事。

  据崔大寅介绍,外公周实和外婆王元春一共养育了一女一子,女儿叫周铁筠,也就是他的母亲,儿子名叫周炜曾,也就是他的舅舅。后来,他的母亲周铁筠与父亲崔星养育了儿女六人,分别是女儿崔贞全、崔贞和、崔贞正、崔贞玉和儿子崔大同、崔大寅。而外公周实就义后,他的舅舅周炜曾受到国民政府的照顾,就读于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毕业后长期供职于银行界。后来,舅舅成家后把外婆接到上海定居,养育了四个女儿,分别是周萼华、周宛华、周雪华、周淑华。“目前,我们周家的后人散居在淮安、上海、长沙、枣庄等地,大多事业有成,不乏一些杰出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家族中很多人都当了教师,这一点可能与周家世代书香的传统有关”。

周实其人:辛亥烈士和南社诗人

  “说起周实,辛亥烈士和南社诗人是他身上最为抢眼的两个标签。”淮安区文史研究者郭寿龄告诉记者,他的祖父郭沅早年是淮南社成员,与周实、阮式相识,并且曾和阮式在同一所学校任教。辛亥革命中,郭沅参与了周阮二人领导的学生队光复山阳的行动,并且见证了二位烈士被杀害的过程。“从青年时期开始,祖辈的事迹就让我悠然神往,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周阮两位烈士的研究。许多事情,我甚至比他们的家人知道的还多”。

  据郭寿龄介绍,1885年11月5日,周实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车桥镇一户书香门第。周实,字实丹,儿时读于车桥家塾无尽庵,因号无尽,又号和靖、吴劲;原名桂生,字剑灵;嗜酒,自号山阳酒徒。周实幼好读书,生有夙慧,天资聪颖,过目成诵。

  1906年,二十出头的周实求学于南京宁属师范,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挚友阮式,二人先后秘密加入同盟会。激进的思想,豪爽的性格,出众的文采,使他们自然地成为旅宁淮安籍学生领袖,“白门侪辈,周阮齐称”。

  1909年,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这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陈去病等。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当时,周实欣然偕一批淮籍同学参加,是最早的成员之一,被称为“社中眉目”。1910年,周实又与阮式共创“淮南社”,“为南社桴鼓之应”。

  1911年11月,获悉武昌首义的捷报,周实喜不自禁,赋《消息》一诗:“汉帜飞扬明月夜,鲁戈挥霍夕阳时。英雄已分沙场死,莫遣蛾眉系我思。”他此刻已决心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了。当年11月6日,周实回到山阳,与挚友阮式共商革命、保乡大计。两人召集本城各校学生和旅宁旅沪回淮学生组成学生队,夺取城守营枪支武装自己,“荷枪持械,日夜守卫不辍”。14日,在周、阮二人以及巡逻队员的组织发动下,在旧漕署召开山阳光复大会,参加者数千人。会上,“首由周实演说光复大义,继由阮式演说声斥‘虏令劣绅’之无状”。

  山阳县令姚荣泽是个两面派,他暗中与劣绅勾结,密谋陷害周阮二人。17日,周实路过府学的魁星楼下,遇到一人拿着姚荣泽的名帖,邀请他到府学内议事。周实毅然前往,刚刚走进室内,典史周域邠持枪迎面射击,周实则从容大呼:“文明世界,请以枪毙!”最终,周实“连中七枪,壮烈遇害。阮式亦被逮至,刳肠剖胸而死。万人共愤,日月为晦”。

  周实、阮式被杀害后,其亲友周伟、张冰等人到上海谋求昭雪复仇,经南社成员柳亚子、朱少屏等人多方奔走,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支持下,历经波折,终于将姚荣泽在上海送上法庭,并于1912年3月判决姚荣泽死刑。值得一提的是,该案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件按照西方法律程序公开审理的案子。然而,周阮二烈士案“仅得昭雪”,而“仇未复”。部分陪审员竟以“罪有应得,情尚可愿”为词请求减免,时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下令特赦,改判监禁10年,最终未满三月,姚荣泽已经逍遥法外了。

  周实也是南社杰出的爱国诗人,短短一生所作诗歌多达千首以上,刊于《南社丛刻》、《无尽庵遗集》等书中。周实的诗歌,有婉约更有豪放。柳亚子作过这样的评价:“余观实丹烈士生平,盖缠绵悱恻多情人也,一朝见危授命,慷慨慕义,奋为鬼雄,贤者不可测,亦足为我南社光也。”

  周实的缠绵悱恻与多情,主要体现在他与女友棠隐的诗作里。周实14岁那年,与棠隐非常相得,但是双方都迫于家庭原因,于1905年,先后各自结婚。棠隐非常不幸,被逼嫁给染有重病的富家子弟,半年后丈夫就死了,两年后,棠隐郁郁而逝。周实这个阶段的诗作哀婉动人,催人泪下。

  这是周实“柔”的一面,而当他加入南社,组织淮南社,投身革命之后,诗歌则尽显“刚”的一面。例如,他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所作的组诗《痛哭四章》中写道:“誓起鲁阳麾赤日,忍教胡月犯黄天。匣中夜夜青锋啸,愿作人豪不羡仙。”不仅痛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且公开鼓吹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朝统治,可谓当时国内公开印行的革命诗歌的最强音。在“猛虎磨牙”的血腥统治之下,这是冒着杀身亡家的极大风险的。

  周实是诗人,也是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因时立吾言”,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二是强调“气骨”、“识见”,主张诗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三是诗歌创作应质朴自然,主张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性情、真面目”,反对“守宗派、讲格律、重声调”。四是在诗歌鉴赏和审美情趣上,主张既崇尚“鸣钲伐鼓之音”,也不排斥“芬芳徘徊、低回婉转之风”。

  在辛亥革命中,周实既是言者,也是行者,诗人、革命家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后人心声: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从小,外婆常跟我说起外公的故事。长大以后,我结识了不少文史研究者,了解到更多的事情。我还从外婆那儿继承了一本外公的遗作《无尽庵遗集》。这本书,在我们家传了三代人,珍藏了上百年。”崔大寅说,这本书还有一个故事:文革时期,包括《无尽庵遗集》在内的所有藏书都被红卫兵抄走了。文革结束后,他找到有关部门。“我对他们说,其他什么书都可以不要,就请你们把我外公的那本《无尽庵遗集》还给我吧”。结果,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跟崔大寅一起在旧书堆里找了一个星期,终于找回了这本书。

  “外公天资聪颖又特别认真,他给我以及我们家族的启示是,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努力做好。回想我的一生,师范毕业后得知盱眙山区缺教师,就去了。这一去就是十多年。后来调回淮安,在建淮中心小学、淮安师范附小做校长,学校工作在短期内都有较大的起色。因此,不管我们干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努力干好,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儿孙的。”崔大寅告诉记者,身为名人之后,他们深感骄傲,因为祖辈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进取。

  “我们家与《淮海晚报》缘分很深,晚报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崔大寅还告诉记者,1999年,他的三儿媳妇韩燕不幸患上白血病,《淮海晚报》的记者闻讯后刊出了系列报道,众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最终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现在,韩燕身体仍然很健康。

  崔大寅说,祖父牺牲后,遗骸被人葬在淮安区施河镇蒯成村境内,但并无墓碑。当时在淮城原开元寺旧址上改建了周阮二烈士祠,抗战沦陷时被毁。他们家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重建二烈士祠,或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一个景仰和凭吊先烈的英风伟绩的场所。”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