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6/25 3:43:2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6767
千灯镇隶属昆山市,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千灯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
镇上保留着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明清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
古镇千灯镇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与镇中河道千灯浦之上。古镇白墙黑瓦,昆韵盎然。重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峰塔及、顾坚纪念馆。
一、历史沿革
从少卿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地属娄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地属娄县。西汉王莽时,娄县一度改称娄治。东汉建武(25-55年)时,复名娄县。梁天监六年(507),娄县改置信义县,地属信义。大同二年(536年),信义县分置昆山县,地属昆山。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地属昆山县川乡、全吴乡,沿至清末。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茜墩乡,直属昆山县。民国17年(1928年),茜墩乡核定为二等乡,仍属昆山县。次年,县下设区,茜墩乡改为茜墩镇,属第四区。民国27年11月,撤销区制,茜墩镇复为茜墩乡,直属昆山县。民国30年5月,茜墩乡复为茜墩镇,属县第四区。民国31年底,茜墩镇改属县第八区。民国34年9月,茜墩镇复属县第四区。同年12月,第四区改称茜墩区。民国36年2月,撤茜墩区,茜墩镇属杨湘区。9月,茜墩镇改茜墩乡。12月,撤杨湘区,茜墩乡为甲等乡,直属昆山县。民国38年初,县下设督导区,茜墩乡属第五督导区。1949年5月12日,茜墩解放。7月,建立人民政权。设茜墩区,原茜墩乡属茜墩区。1950年,改划乡镇,建茜墩镇,属茜墩区。1956年12月前,撤区并乡,分建茜墩镇、茜墩乡,均直属昆山县。1958年4月,茜墩镇并入茜墩乡。10月,实行政、社合一,茜墩乡改建为茜墩人民公社,属昆山县。1963年5月,析茜墩公社置茜墩镇,为县属镇。1966年4月,茜墩更名为千灯。983年3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千灯公社并入千灯镇,仍属昆山县。1989年9月,昆山撤县设市,千灯镇仍属昆山市。2003年12月,撤千灯镇、石浦镇建制,合并成立千灯镇,镇政府设在千灯集镇。2004年3月,昆山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由千灯镇托管。
二、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千灯位于长江三角洲,隶属江苏省昆山市,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本地人口5万,外来人口7万。它位于昆山市南15公里。东接上海青浦区,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西邻苏州,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
地形地貌
千灯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古时受黄浦江回潮影响,泥沙逐渐沉积,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局部地区兼有江海沉积,地耐力为9~13吨力/平方米。全境除少卿山一座孤丘在吴淞基准(下同)12.7米外,地势平坦,微呈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高程为2.1~4米,平均高程为3.5米,属昆南半高田地区。市镇东北的萧墅、善浦、汶浦等村,土地平均高程在3.8米,其中高田(在1954年洪水线3.88米以上)有2192亩,占全镇高田的60%左右;低洼土地(指在警戒水位3.2米以下)有3410亩,均集中在镇西南的陶桥、新泾、南金星、斜罗、刁市和七千等村一带,占全镇低洼地的81.6%。平面地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1公里。境内河港如网,溇荡棋布,水城面积12597.17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9.68%,属太湖流域,淀泖水系。
河流
千灯镇河流属淀泖水系。解放前原有河浜654条,由于长年失修,已多趋淤塞,旱涝频繁。解放后,从50年代起陆续开挖和疏浚新老河道。到70年代末,先后开挖新河31条,长21.9公里,疏浚老河7条,长14公里,使新老河道相互沟通。
气候
千灯地区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千灯地区通常从雨水至谷雨之间作为春季,一般从2月19日~4月20日,共计61天左右。这阶段后期属终霜期,平均气温5~20℃,日照逐渐增多,万物苏醒,植物生叶开花,昆虫与穴居冬眠动物开始活跃。
从谷雨至处暑之间作为夏季,一般从4月21日~8月23日,计126天左右。这阶段属全年高温期,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高气温达36~38℃,日照时间长,台风雨特多,不时出现雷雨天气。是农村夏收夏种的关键时期。
从处暑至霜降之间作为秋季,一般从8月24日~10月23日,计60天左右。这阶段天气渐渐转凉,天高气爽,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开始下霜,是农村秋收秋种季节。
从霜降至雨水之间作为冬季,一般从10月24日至翌年2月18日,计119天左右。这阶段多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空气干燥,日照短,平均气温在3~5℃之间,冰冻日基本上集中在这时期。
特点是:春、秋季短,夏、冬季长。
三、主要景点
昆山南三十里处的高墩为第一千个墩,所以称“千墩”。这里曾有吴越争霸烽火台,建于秦始皇南巡过的胜迹-秦望山上。镇上保留着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明清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
古镇千灯镇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与镇中河道千灯浦之上。古镇白墙黑瓦,昆韵盎然。重要景点有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峰塔及、顾坚纪念馆。秦峰塔塔下有延福禅寺、玉佛殿。玉佛殿中躺着一尊来自缅甸的世界第一大玉卧佛,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景区还有三桥邀月、少卿苑、大唐生态园等景点。此外,千灯还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
秦望山
此山为千灯悠久历史的见证。吴寿梦时(公元前585年-前561年)海寇经常来骚扰,就在千灯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楼。“秦柱山高不过二寻(注:古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广不满一亩的土堆”。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嗣后民间建房均在此墩取泥。解放前夕已无迹。2003年,恢复旧貌。
石板街
石板街位于濉溪县老城,由清朝咸丰年间当地的著名绅士周俊哲倡导而建,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全长近二千米,全部用青石块铺成。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石板街历经磨难,抗战时期遭日寇的焚烧,淮海战役期间,遇到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十年动乱期间,又遭到人为破坏,文物被抢,庙宇被拆,阁楼、牌坊等古典建筑被推倒,一大批百年老字号商业网点被迫迁移他乡。现存的中心地段石板街总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原有的古朴风貌,青石街面、八条巷道、店铺作坊、院落住宅至今保持完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是淮北市重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
延福禅寺
延福禅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僧从义开山建寺。取名“延福禅寺”。五代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重修寺院,赐名为“延福禅寺”。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敕赐“波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皇帝改赐“延福教寺”。公元1008年,延福禅寺规模宏伟,共有禅房1008间,和尚800名,整个延福禅寺中种植着无数的银杏树,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普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皇帝赐名“波若寺”,北宋年间复名为“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又重建起。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明末寺毁,清寺僧大野密音重建佛殿、经阁。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解放后和尚转业,后房移属医院。
三桥邀月
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跨过三桥,就跨进了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三桥有一美丽的名字,称为“三桥邀月”。
恒升桥下的大河原名为千灯浦,为纪念明代户部尚书夏元吉而改名尚书浦。宋元时代江南水患严重,明永乐元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奉令携太常少卿袁复开浚吴淞江,顺便疏拓千灯浦,百姓为纪念夏元吉把千灯浦改名尚书浦。尚书浦北起吴淞江,南达淀山湖,历代是水上交通要道。
秦峰塔
该塔系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六尺一寸(合38.7米),横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一丈四尺六寸四分(合4.88米),顶刹系铁铸,高二丈一尺(合7米),铁葫芦作顶,下焊八角环,每角立一紫铜小鸟,再下嵌四片白铜大耳形片,大耳片边有铁连接顶层四只翘角,每角檐下系铜铃,阵风吹过,铜呤叮当,煞是令人心旷神怡。塔内各层用扶梯连接,每层都用楠木作为底板,可直上顶层,旧时顶层设有茶室,各层外围装有木栏杆,可远眺四方景色,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明末塔坍。清,径山僧嵩堂募捐重修,恢复原状。雍正二年(1724年)7月,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页上铸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延福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之一炬(现尚存顶层搁板)。至此,不能拾层而上,游人只能望塔兴叹。1962年、1963年进行“封角护塔身”保护性维修。1978年,进行“围墙”护塔维修,1989年,进行加固塔刹、更换避雷针等维修。1994年,大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又可登塔远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