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民风民俗 >> 生活习俗 >> 食俗

食俗

2020/5/8 0:11:2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2674

松陵地区主食为大米,少量为面粉。旧时,常食大米粥,青黄不接时以南瓜、山芋充饥。俗话说,“面黄昏,粥半夜,吃仔南瓜饿一夜”。富裕人家冬至时将米上囤,中间用蒲草包装上炒热的米糠作发料,盖闷成为冬舂(吴地音:爽)米。经此加工,米色微黄,存放较长时间,煮成的饭既松又软,出饭量大,易于消化。面食及杂粮仅作调节口味之用。改革开放以后温饱基本解决,三餐仍以大米为主,为养生,有人提倡吃小米、高梁、玉米等杂粮。

传统米粉点心有:年糕、黄松糕、水糕、团子、汤团、小圆子、油墩、粽子、八宝饭、八宝粥、饭糍干、糍饭团等;面点有:大饼、油条、油绳、油馓子、馒头、包子、生煎馒头、饺子、汤包、大馄饨、小馄饨、生煎饺子(锅贴)、发糕等。传统米粉糕点有:炒米糕、云片糕、玉带糕、燥糕、定胜糕、八珍糕;面粉糕点有:鸡蛋糕、海棠糕、袜底酥、巧果、开口笑等。

自制咸菜,深秋腌雪里蕻、青菜(尚菜),春天腌菜芯(油菜、青菜的菜苔)、芥菜。制酱,一般在黄梅季节,将蚕豆去皮或黄豆煮熟,和以面粉,捏成舌状或圆形饼块,称“黄子”,排放在铺以麦柴的笾内,放在不透风处任其发酵,生出霉丝后掰成小块,浸入装有冷盐开水的大口陶盆中曝晒,每天早晚搅拌一二次,当中间没有块状、颜色成酱赤色时即可装甏,加盖贮存。晒酱时注意防雨,据说“落进一滴雨,生出一条虫”。酱甏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住平房的在屋面第一根梁上方砌墩子放酱甏,既能晒着太阳,又便于取用。农村家家制酱常年食用,俗云“三年饭米一缸酱”,或放入小虾、豆腐干、茭白、毛豆籽炖食,用肉粒炒酱,或炒螺蛳时用作佐料。

腌鱼。冬至过后,天气干燥,将青鱼、草鱼、鲤鱼除鳞去内脏,内外搽盐,放在缸内以石块压几天,取出晒干,挂于阴凉通风处,或者切成小块用高度白酒浸一下,装入小甏或瓶中贮存。前者称咸鱼干,后者称鲊()

酱肉、风肉。冬至过后,将猪肉腌六七天后,洗尽沥干,在红酱油中浸泡十天左右,取出晒干,肉色成赤酱色,称酱肉。以重盐腌半月左右,经常翻身打签,取出在风中吹干,称风肉,因在腊月腌制也称腊肉。酱肉、腊肉通常可贮存到第二年立夏,农村为开春后的主要荤菜。此法也用来腌制鸡、鸭。

腌鸭蛋。将春天的鸭蛋洗净泥粪晒干,用稻草灰、盐加黄酒涂在蛋表面,放入甏中,密封近月即可煮食。此时,蛋白雪白,蛋黄发红出油。也有用盐拌烂泥裹鸭蛋,两头蘸上盐,再在稻草灰中滚一下的。也有直接将洗净的鸭蛋浸入浓盐水中,约半月后煮食。盐水浸蛋不分季节随时可腌。

酒席。宴请宾客,旧时较高规格叫“蹄子八样头”,其实就是“蛮鱼蛮肉”,即蹄子、整鸡、整鸭、整鱼,再加红烧肉、蛋等两荤两素,外加一个汤。现时讲究的酒席通常分为冷盆、热炒、大菜和汤。传统冷盆有酱牛肉、爆鱼、盐水虾、油爆虾、皮蛋、海蜇、白斩鸡、白切肚;热炒有虾仁、腰花、鱼块、海参、腣筋、里脊、肉丝、三鲜等;大菜为蹄子、整鸡、整鸭、整鱼、八宝肚、方肉;汤类有肉圆蛋饺粉丝汤、咸肉青鱼尾汤等,简单的有榨菜肉丝汤、蛋花汤等。考究的冬季宴席用炭火暖锅(电暖锅、酒精炉出现后已少见)。现代酒席花样百出,盛器、原料、烹饪流派各异。城镇办酒席讲究菜的花色、酒的牌子,酒后主食用量较少。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