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8/6 3:14: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622
柳无垢(1914-1963),字小宜,柳亚子次女,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诚实、勤学、节俭,6岁入黎里女子小学读书,每年得到印有“勤”和“优”字的银质奖章。
1926到上海,考入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四一二政变,父亲受到反动派追捕,在黎里赐福堂复辟脱险后亡命日本,同年7月,无垢与哥哥无忌同赴日本,次年4月返回上海,继续进大同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得全校第一名,有才女之称。1931年,与哥哥姐姐合撰《菩提珠》,页首题“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父母亲”,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九一八事变发生,惊破了柳无垢的读书梦,促使她立下献身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向。她与几个好友自封五虎将,走出校门,游行、演讲、贴标语、办壁报、宣传抗日,参加上海中学生赴南京的请愿团,与上海火车站交涉车皮,到南京从下关步行到中央军校,向蒋介石提出抗日要求,最后被蒋介石派出的爪牙遣送回沪。
1932年9月,为了探求改造社会之路,柳无垢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可是,上课用的是美国教本,与中国的现实社会风马牛不相及,宁静的校园生活和沸腾的社会矛盾形成强烈反差。1934年夏,她应谢冰莹的邀请,去了福建。在那里她看到了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已经和红军停火,准备联合抗日;在那里,她看到了农民举行大会的宏大场面,深受感动,增强了走入社会参加变革的劲头。回校后,她加入了校内“现代座谈会”,课余研究文艺、哲学和时政,进行抗日宣传。1935年3月11日,柳无垢等10名学生,突然被北平公安局与国民党市党部以涉嫌共党而逮捕,后经父亲与舅父多方营救,才释放南归上海。短短4天的监狱生活,使柳无垢确定了一生的政治立场,决心追随共产党,争取民主抗日。1935年9月,柳无垢赴美国留学,在佛罗里达罗林斯大学取得奖学金,读社会学四年级课程,次年得到毕业文凭。1936年,为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她在美国友人的协助下,开始整个夏天的长期旅行,参加青年学生夏令营,进半工半读劳工大学暑期班,到阿肯州、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路易斯安娜、田纳西等州旅行,接触到美国各地黑人运动、工会和农会的组织状况。每到一地,她总要向美国友人介绍中国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其间,应中国人民美国友人社的邀请,赴纽约参加九一八纪念会,会上发表演讲,声色俱厉地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揭露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执行不抵抗主义的残酷现实,演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35年秋,瞿秋白在上杭被捕,陷汀洲狱中时,暗中托军医陈炎冰把自己的书信、诗词和照片等物带给郭沫若。秋白就义后,军医将秋白遗物转交给了原十九路军军医王廷俊。王廷俊挂号寄给正在美国留学的柳无垢。柳无垢接到遗物,选择部分在中文《先锋论坛》上发表,然后送回国内,由父亲柳亚子转交给了郭沫若。
1936年末,柳无垢在芝加哥与赵鎛结婚,同时进入斯康新大学研究院。不久,因怀孕反应强烈,于1937年4月回国。1937年9月18日儿子光辽出生,但她与赵鎛的婚姻却因个性与思想不合终于破裂。个人生活的不幸,给她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1939年8月,由廖梦醒推荐,柳无垢到香港参加孙夫人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在那里,她参加文艺座谈会和时事讨论会,结识了夏衍、胡绳、乔冠华和萧红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开始从事笔头翻译。
1942年9月,柳无垢到桂林,在桂林中学高中部任英语教师。为了教好英语,她为学生编写了《现代英语会话》,深受学生欢迎,销路很广。逐渐地,在她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这些青年后来陆续参加革命,成为运动骨干。1944年5月,桂林高中毕业会考时,出现了种种舞弊现象。柳无垢激于义愤,以真名实姓在《大公报·大公园》发表了一篇揭露买卖试题、公开贿赂的黑幕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广西省教育厅表面上严令追查,扬言澄清事实,恢复省厅名誉,其实是想把真相压制下去。柳无垢得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决心弄个水落石出。可是,因为战局发生剧变,日寇迫近桂林,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桂林任教期间,柳无垢翻译了大量著作,从1942年到1943年底短短一年半时间里,陆续出版了沃尔夫的《裘儿》、萨洛扬的《人类的喜剧》、阿莱罕姆的短篇小说集等8本书。
1944年,柳无垢调到重庆的美国战时情报总局工作。在此期间,她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译成了英文,稍后又到新成立的昆明美国心理作战处工作。1945年10月,战时情报局更名为美国新闻处东迁上海,柳无垢回到了阔别6年的沪上之家。在上海,她不时为《世界知识》杂志翻译文章。1948年春,开始以“小宜”为笔名在《世界知识》上编辑每周一期“外论选辑”,借用外国报纸对蒋政权反动政策予以抨击,此外还在《现代妇女》上以“淑之”为笔名撰写文稿。1949年春,受一位“王先生”之托,把一封毛泽东和周恩来写的信函面交居家就医的宋庆龄,并将宋庆龄的回信转回给王先生。
1949年11月,柳无垢 再次来到北京,进入外交部,在政策委员会工作,以后转入新闻司。北京的生活环境与上海差别较大,她水土不服,没多久就患了急性肠炎,又逐渐转成慢性,饮食稍有失调就腹泻不止。1954年后,又得了神经官能症,不时要半休或全休。不过她仍旧坚持参与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翻译,参与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准备工作,进行美帝侵华史的专题研究,以郑培芳的笔名写了《美帝对台湾的侵略》等书。1963年初,母亲郑佩宜去世,心情孤寂,生活缺乏正常节奏,精神系统疾病加剧,1963年11月9日去世,火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母亲郑佩宜墓侧,终年仅49岁。
● 主要参考资料:柳光辽《南社人物传·柳无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