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名录 >> 范烟桥

范烟桥

2025/2/22 3:46: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5

范镛(18941967),字烟桥,又字味韶,别署含凉、鸱夷、乔木、愁城侠客等,是范仲淹从侄范纯懿后裔。明代末年,烟桥十世祖由苏州吴趋坊迁至吴江同里镇,烟桥生于光绪二十年农历六月初一,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癸忱公,1902年江南乡试举人。烟桥父母非常重视儿子读书,很早就让他到伯父秋莼公所设的塾馆去启蒙,伯父去世后,父亲亲自教读。可是,烟桥从小不喜欢经书,经常偷偷阅读母亲所藏的弹词唱本。15岁,拜同里名宿金松岑为师,学习唐宋诗文,兼学历史、地理及小说。每日里,白天遵从老师教育,刻苦攻读,晚上,阅读自己喜爱的东西,常常到深夜还不肯就寝,思路渐渐通畅,写作上颇有长进,可惜不注意用眼,高度近视,致使眼睛无神,为隐藏双眼而戴上墨镜,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少年时期,写作长进飞快,作文不起草稿,一挥而就。金老师有“扬帆千里,速不求工”的评语,烟桥自己也说:“余后来作事、属文,不改其习,故余七十述怀有句:‘速不求工成结习’。”

烟桥的紧邻有个水木作,那里的主儿每天傍晚一定喝酒,七八岁的烟桥常到那里玩儿,水木作主让他尝酒,久而久之沾上了酒瘾,年仅十几岁,居然成了酒人。动不动喝得浑身酒气,为此屡屡受父亲的责罚,可就是嗜酒如命。烟桥的酒量很大,一次喝个二三斤黄酒那是小菜一碟。他喝酒不喜独酌,喜欢与人斗酒,而斗酒每每大获全胜。南社中吴兴赵苕狂是个出名的酒徒,也降服在烟桥手下,赵在给烟桥的信中说到喝酒,曾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孤耳!”烟桥取有别名“鸱夷”,那是一种盛酒之器。除了喝酒,烟桥还喜喝茶和抽烟。烟、茶、酒三道,烟桥样样精通,终生不离。

范烟桥18岁到苏州草桥中学读书,同学中刻苦钻研日后成才者不乏其人。主要有历史学家顾诵坤(颉刚)、文学家叶绍钧(圣陶)、画家吴万(湖帆)、陈俊实(子清)、书法家蒋镜环(吟秋)、作家江铸(红蕉)、郑际云(逸梅)等。读书期间,烟桥填词作诗,自办《同言》报,刊登诗文,互相观摩。烟桥家有数千卷藏书,每当节日假期孜孜不倦地一一阅读。辛亥革命,学校停课,烟桥回到同里,仰慕南社的文采风流,与里中一批青少年在袁氏复斋成立“同南社”,出版《同南》社刊,先以铁笔蜡纸油印,二年后改为铅字,每年一册,自1911年始到1921年止,出了10册,大江南北加入同南社的多达350余人。1917年,范烟桥结识了仰慕已久的柳亚子,由凌景坚和黄病蝶介绍加入南社,入社号969。同南社还有二十多名社员随即也参加了南社,至此,同南社相当于南社的一个分社。

民国元年,烟桥到校复课,可是学生与校方发生了矛盾,相持不下,烟桥等人只得回乡。同年秋,转学到杭州之江学堂,次年改入南京民国大学商科。二次革命爆发,学校迁到上海,烟桥弃学,回到吴江在表母舅钱祖翼处学习书法,又到北坼第一小学代课。1914年开始,任北坼第一小学教员兼北坼女子小学教员。教学之余,开始写作小品文投寄上海《时报》副刊《余兴》,得到主编包天笑的赏识和提携。烟桥应包天笑之约,撰写了弹词《家室飘摇记》,长达三万字,分成十回,文笔流畅轻灵,出语幽默,对妄图复辟的张勋冷嘲热讽,深受读者欢迎。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以后,历任北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劝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历史教员,第一女子小学国文教员等职。

1921年元旦,范烟桥创办《吴江报》,八开四版,初为半月刊,以后改为周刊。办报的宗旨是:广开言路,活跃思想,抨击黑暗,改革社会。此报办到192743日,因北伐军与直鲁联军在吴江对峙,交通中断才被迫停刊,共出了231期,为期五年零三个月。

1922年,烟桥父亲范癸忱在苏州温家岸买了住宅,本是元代顾阿瑛雅园之一隅,假山、池塘之间,杂有榆、桐、梅、杏与山茶等树木花卉,烟桥与父亲一起整修一新,将东偏小屋命名为“邻雅小筑”,自此烟桥定居姑苏,日逐与苏沪文人相交往。当时上海报刊风起云涌,严独鹤主编《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及《红》杂志,周瘦鹃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及《半月》杂志,毕倚虹主编《时报》副刊《小时报》,江红蕉主编《新申报》副刊《小申报》,先后约烟桥撰写短篇小说及小品文。还有《小说丛报》、《小说世界》、《紫罗兰》、《快活》、《游戏杂志》、《星期》、《红玫瑰》、《家庭》等杂志,一一前来约稿。好在烟桥是个快手,每天不假思索,数千字笔下倾泻而出。如此繁重的写作任务,烟桥还有余力,将古老传说袁一掌的故事,编成长篇小说《孤掌惊鸿记》,由大东书局出版。又会同赵眠云组织文学团体“星社”,发行小型周刊《星》,星社开始只有9位成员,后来发展到100余人,一直坚持到抗战开始才结束。

1928年春,烟桥应王西神聘请,出任正风小学国学主任。秋,由陈去病介绍到上海持志大学讲授小说,与包天笑、江红蕉、姚苏凤等接办《小日报》,烟桥任主编。1930年,世界书局在苏州设立编译所,聘请烟桥任特约编辑。1931年冬,任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国文教员。1932年,烟桥与小说林书店主人叶振汉合办《珊瑚》半月刊,任主编。同时又到东吴大学讲授小说课程。1933年,烟桥写作了《学诗门径》,将自己历年笔记整理成《茶烟歇》专集,写作了长篇小说《花草苏州》,为家乡主编《新吴江》。南社社员在苏州虎丘公葬陈去病,公推烟桥编纂陈去病遗著,烟桥录存去病笔记,辑成《五石脂》一书。

1936年,烟桥将叶楚伧所著小说《古戌寒笳记》,为国华影业公司改编成电影剧本《乱世英雄》,又为国华影业公司写作电影剧本《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拍摄成片后连映数月不衰。女演员周璇所唱《西厢记》插曲《拷红》、《月圆花好》,都出自烟桥手笔,成为名曲,广为流行。1941年,烟桥主讲东吴大学小说课,次年东吴大学附中教员组织临时学校养正中学,推烟桥为校长。与此同时,烟桥仍为国华影业公司写作电影剧本《无花果》、《解语花》等。日寇统治时期,上海组成“中华联合制片公司”,范烟桥不愿参加工作,日本人请他担任《新申报》编辑,他咬紧牙关不同意,日本人请他任报纸顾问,他还是拒绝。正如烟桥自己所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六七年来始终抱残守缺,干着不合时宜的工作。我还牢记着金鹤望师做的一篇描写梅花的文章,有‘孤根戴雪、傲骨凌寒’八个字。尽管室人交谪,我还是咬紧了牙关,束紧了裤带,做一个苏州人说的戆大,北平人说的傻子。”“平生有一副怪脾气,怕难为情,却不怕得罪人。要我用一番逢迎的心术,折不下这个腰!”这就是,范烟桥先生,一个教师、小说家的中国人的傲骨!

1943年,烟桥兼大夏大学教务,中秋节那天,与郑午昌、吴湖帆、梅兰芳、周信芳等20人,结甲午同庚会,大家都是50岁,合为千龄,在榕园团拜、聚餐。

1945年,物价狂涨,烟桥除教书外,为各小型报刊撰写小品文,售卖书扇以维持生活。抗战胜利,《文汇报》复刊,烟桥任职总务部,主编《文汇画报》。所撰小说《石破天惊》连载于兰州《西北日报》。1946年,养正中学移交东吴大学,恢复为附中,烟桥辞去校长一职,随校迁往苏州,任国文教员,并到大学讲授小说课程。同时为春明书局编尺牘7万多字,为《新闻报》副刊《新园林》长期撰稿,为10余家小型报刊写作小品文。编辑短篇小说《花蕊夫人》,由日新出版社出版。为《文汇报》编辑《国货展望》。1947年,所撰电影剧本《陌上花开》,经洪深、吴之仞修改,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易名《长相思》拍摄成影片。

新中国成立,烟桥当选为中学教职员联合会代表。1950年任苏州文联副主席,继续从事写作,写作了评弹《太平天国》和《人民英雄郭忠田》,以实际行动宣传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为繁荣苏州评弹事业作出了贡献。1952年,烟桥到苏州中学任教。此后为香港《大公报》副刊撰小品文,所撰《唐伯虎外传》连载于香港《新夜报》,又撰写《李秀成演义》连载于国外华侨报纸。1954年,烟桥任苏州市文化处处长,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候补中央委员。苏州市文化处改为文化局后,烟桥任局长,又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57年,将《唐伯虎外传》改写为《唐伯虎故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烟桥改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庙设苏州地方志博物馆,后移东北街忠王府,更名苏州博物馆。柳亚子逝世后,烟桥赶赴北京,向郑佩宜夫人征集到1000多件柳亚子的遗物。晚年身体日益衰弱,还是奋力写作,写成《李秀成在苏州》、《杨芷、任怀御寇》,章回体小说《韩世忠与梁红玉》、《南寇草》及论文《民国以来小说史略》,辑录《拙政园志》。

文化革命开始,范烟桥被称为“鸳鸯蝴蝶派”,遭到批斗,后被拘押到“牛棚”里,终因心力交瘁而胃溃疡复发,又迸发了冠心病。19673月去世。文革后,党和人民为他平反昭雪,举行了追悼会,对他的一生作了充分的肯定。

  主要参考资料:

甘兰经《南社人物传·范烟桥》

《江苏文史资料》53期陈巍《范烟桥先生传略》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