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8 3:18: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4166
静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现今规模。民国34年(1945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
一、基本简介
静安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为著名江南古庙。原名重元寺、重云寺。静安寺是上海最为著名的真言宗古刹之一,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名于世。这座古庙也是这闹市中难得的清修之地,它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寺内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
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二、历史传说
(一)传说
西晋建兴元年(三一三年),吴淞江上浮起两尊佛像,背上有佛名,吴县信士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今苏州河)北岸,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乃于南宋嘉定九年(一二一六年)迁至这里。静安寺久经风雨,也不知建了多少次,毁了多少次。比如,太平军东进时,静安寺一带战火连天,巍峨的殿宇被大炮轰成一堆颓垣残壁。后来,由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重修山门殿宇,又将山门外的涌泉安置井阑。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名海眼,深可通海,有人将之题为天下第六泉,以沸井、涌泉而在天下名泉谱中占据一席之地。“文革”时,静安难逃,庙亦不庙,变成织染厂的天下。拨乱反正之后,大力修复,寺院获得新生。
静安寺风景独秀,元代诗僧寿宁将寺院之景吟为静安八景,历代文人对此题咏很多而今已灰飞烟灭。虾子潭只留一段趣话:宋代寺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一九一九年沸井被填死后,虾便就此绝迹。最后一景涌井也因为修路而被加了盖。
(二)变迁
近百年来,静安寺周围被逐渐演变成了商业闹市,寺门多被蚕食或被迫出售,寺院规模日小,甚至山门被商店遮蔽。一九四五年,只好另建新山门。寺院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楼、念佛堂等。
三、主要看点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
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34年(1945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一)静安八景
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读
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名,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泉旁筑石栏,四周有铁栅,旁竖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间”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光宗赵谆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经过大修,重现古寺风貌。
(二)赤乌碑
赤乌碑,在静安寺,乃孙吴赤乌中创寺碑刻。宋祥符中迁寺而碑没于江。元钱岳诗:悲凉断刻三江底。想象雄文六代前。
(三)陈朝桧
陈朝桧,在静安寺。相传陈朝植双桧于殿庭之左右。宋政和间,媚臣朱勔图以进徽庙,遣使求之。暴风震雷忽碎其一。今殿右者尚存。元成廷珪诗:香骨自来盘左纽,苦心未忍弃前朝。
四、旅游贴士
原在吴淞江北岸,因江潮泛滥,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移建芦浦沸井浜畔(现为南京西路)。元、明以后,屡修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静安区即由静安寺而闻名。1999年静安寺寺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静安寺寺内设有真言宗坛场和真言宗大德持松法师纪念堂,今尚存宋光宗题词的石碑和洪武二年的大钟等文物。每年阴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举行3天的庙会,十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