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11:06:27
作者:
桃源镇镇志办 汪家雄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6062
【内容提要】资料是编纂一部志书的基础,资料最终决定了志书的质量。资料的收集是资料中一项艰巨繁重的基础工作,是地方志编纂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志书的核心基础,任何资料不完整,资料残缺不全或资料重复,或无用资料的堆积,都有悖修志初衷。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存真求实,做好优选使用工作才能编纂出一部合格的志书。
【关键词】资料 收集 整理 鉴别 使用
资料是编纂一部志书的基础。地方志资料所以值得信赖,关键在于它的翔实可靠,是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第一手地方资料。胡乔木同志曾明确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是地方的科学文献”。地方志所具有的专长的区域性、广泛性、连续性、可靠性都是以资料为基础,无不受资料的制约和影响。资料又具有它独特的个性,即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新颖性,资料最终决定了志书的质量,志书的质量除了编纂者文化程度、文字水平、业务水平外,主要在于资料内容的丰富翔实,正确可靠,有主要价值的资料,凭资料说话,要“货真价实”,因此志书的质量实际上取决于入志资料的质量,如资料工作没做好,资料不完整,残缺不全或为了追求字数,将无用的资料堆积或资料的重复啰嗦,这些都有悖修志的初衷,由此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岂不惋惜!
资料的收集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基础工作,它涉及面广,涵盖行政区域(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等诸多方面。资料来源有档案、前志、碑刻、知情者口述和回忆录、报刊资料和迄今为止的多种研究成果,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厨师愁为无菜之烹”。只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拥有足够的资料,才能据此编修志稿。
面对庞大而又浩瀚的资料基础工作,如何着手进行呢?《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指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和使用应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广泛收集资料;(2)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写目录;(3)考订资料真伪和鉴别资料正误;(4)做好入志资料的优选使用工作,同时又指出收集资料要遵循“五先五后”的原则,即“先内后外、先近后远、先古后今、先活后死、先面后点”,为编纂人员在收集资料中理清思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笔者自2007年3月参与《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以来,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渐渐进入角色,主要是以《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苏州地方志综录》为良师益友并参考其他乡镇前志的宝贵经验,从而获得一些理性和感性方面的编纂知识。
下面主要谈谈在对编纂《桃源镇志》中一点肤浅体会与思考。综观《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确实经历了一段颇费曲折而又不平常的过程。如(1)编纂工作的进程阶段;(2)总体布局模式的转换;(3)编纂人员的增减与变动情况。首先从编纂工作进程阶段说起:⑴2005.8~2007.2是为第一阶段。2005.8镇委政府领导始召集四位编修人员组建成立桃源镇志办,着手编纂《桃源镇志》,面对桃、铜、青3个镇(其中桃源镇为建制镇,其他两个镇均为撤并镇)在资料收集中基于变化大、跨时长、任务重、人员少等诸多因素影响修志进程,镇委政府领导决定增加编修人员。⑵2007.3~2009.12为第二阶段。2007年3月,镇志办从原来四人增加到7人,增加了3名退休工作人员充入到编志队伍中去,当时除主编外,设置3个编纂小组(每组2人),分别负责桃、铜、青3个镇的镇志编纂工作,办公地点分设在3个地方,由各组的小组长具体负责本镇的编纂事宜,这样分组的好处是,让各组各司其职,采编合一,搞包干到组、责任到组,发挥每个组的积极性、灵活性,增强责任性,促进时效性,这一阶段资料收集内容丰富,成果明显。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分组似分家,本位主义观点的弊端明显凸现。鉴于每个组各自为政,都为自己镇上的一块资料不遗余力地进行收集到完成初稿,这一阶段出现联系少、沟通少、交流少、研讨少、切磋少和精力财力浪费多的“五少一多”现象,叫做“江西人补碗,自顾自”,“黄牛角、水牛角、角(各)归角(各)”。当时镇志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忽视了这个问题,未及时指出和纠正,导致在资料进行整理、鉴别和使用当中硬伤软伤屡见不鲜,无处不在,不少地方特色、亮点尚未有效挖掘,表格数据错误率高,胎里毛病由此萌生。3个小组用了三年时间匆匆忙忙基本完成桃、铜、青三个镇的分志及党史初稿的编纂工作,于2009年12月底结束,以此同时,镇领导调整减少镇志办编修工作人员,由7人减少到2人。⑶2010.1~2012.2为第三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桃源镇志办由主编、副主编两人负责修改、统稿事宜,在如何兼顾建制镇与撤并镇中志与分志之间的关系时,定位复杂,倍受困惑。行政区域在当时调整撤并中是编写镇志的一大难点,也是面临的新课题、新难题,各镇镇志办大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从吴江区各镇编纂的镇志中,不管是已出版的也好或正在编纂中的也好,总体布局大致有三种模式:有的镇为“融合式”,有的镇为“单列式”,有的镇则为“分合式”,没有统一模式,就《桃源镇志》而言,当初侧重是单列式,后转为分合式,从送审稿中发现三个镇的学校等单位下限时间均有乱时现象,如《青云志》下限时间应为2001年10月底,但越时到2005年底;《铜罗志》下限时间应为2003年12月底,也越时到2005年12月底;《桃源镇志》下限时间应为2005年底,有不同程度的未至下限时间和越时现象。在《桃源镇志》首次评审会上,评审组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镇党委鉴于此情决定对《桃源镇志》进行续志,续志下限时间至2010年底,要求撤并镇的越时现象予以纠正,对《桃源镇志》的编纂模式——“分合式”予以肯定,并确定下来,思路理清了,续志由此启动。⑷第四阶段从2012.3~至今。2012年3月,镇志办重新聘请1人对《桃源镇志》进行续编,当时主编忙于搞本镇旅游项目开发事宜,镇编志办仅剩两人,重担落在了副主编身上,由副主编具体负责修稿、统稿事宜,另一人(即笔者)负责收集、整理桃源镇(2006.1~2010.12)五年来的各种相关资料,两人肩负着“补前之缺,详前之简,正前之误”需认真把好不同层次之关的重任。经过两年多来对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别、使用,入志后的改稿、审稿、校对、统稿等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压力大的情况下,150余万字的《桃源镇志(送审稿)》于2014年8月中旬基本完成并即将进入评审阶段。当时,两人自认为送审稿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校对、磨砺、雕琢而成的成果,有八九不离十和沾沾自喜的感觉的模糊想法。
今年8月21日,区档案局、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在桃源镇召开的《桃源镇志(送审稿)》评审会,在评审会上,从上级领导到专家学者对《桃源镇志(送审稿)》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评审,是一次典型的“专家会诊”。评审会上,领导及专家们对桃源镇志办编纂人员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是桃源镇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的结果,对《桃源镇志》总体布局模式——“分合式”,能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表示赞赏;良好的档案工作基础,上溯至下限跨时长,三个镇变化大,资料寻找难度大,镇志字数多,资料内容丰富翔实,表示满意;对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与编纂人员的敬业精神分不开的。同时在严肃而又充满善意的批评中指出了不少不足之处,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虽资料内容多,字数多,但重复啰嗦多,建议删繁,要大刀阔斧,有一位专家说至少减少一二十万字,笔者认为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某些卷、章、节、目要重新进行调整;图照资料是镇志的窗口,但忽视它应有的作用,欠重视、欠规范;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亮点等节点尚需纵深挖掘;行文欠规范,文字表达欠准确;违反顺时叙事原则的地方多等问题。真是不评不知道,一评吓一跳,不知天高和地厚。评审组领导希望编纂人员通过这次评审删繁就简,存真求实,力求表达准确,语言简练,行文规范,做到精雕细琢,雕琢成器,相信终审之后,经过修改,会越来越好,从而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这次评审会对桃源镇志办编纂人员是一次莫大的鞭策、启迪、鼓舞、学习和提升的极好机会。笔者从中得到很深的启发。
回顾《桃源镇志》编纂工作从开始至今,有九个年头的艰难历程,笔者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编纂人员从收集资料到编稿、统稿这么一个过程,确实不容易,资料来之不易。他(她)们年已花甲,为了收集资料,编修志书,疲于奔波,走出去、请进来,悉心翻阅各种档案资料和其他各种资料,甘愿坐冷板凳,默默无闻,尽心尽责,专心致志,一不图名,二不图利,这不正是为盛世修志发挥余热,贡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吗?如参加编纂铜罗志的原铜罗文化站党支部书记吴金荣,他是吴江县第一轮编修铜罗志的成员之一,当时虽未形成志稿,但为吴江市第二轮修志《桃源镇志》的编纂工作打下了基础,留下了不少摘录的珍贵资料。他曾对同仁们说:从收集资料到编写初稿间,很少有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他积劳成疾却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编写镇志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在2010年12月1日(当时他已不在编志办公室)他不幸与世长辞,同仁们都很悲痛,他是我们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我们能不怀念他?
今天笔者提起笔继续为《桃源镇志》资料的补充完善,优选使用直至完稿的后续阶段工作过程和撰写论文的思考时,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感慨万分!
参考文献:⑴《吴江二轮修志培训手册》主编
费云林
⑵《苏州地方志综录》陈其弟
⑶吴江区地方志办公室评审组对《桃源镇志》(送审稿)审稿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