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简介 >> 现代 >> 袁保宗 >> 袁保宗的一生

袁保宗的一生

2018/11/14 1:19:2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434

  一、不断深入人机自然交互的研究

1963年,他研究完成了国内首台声码压缩技术的谐和式声码器,这是现代语音压缩技术当时最早的成果。1973年,为了填补中国在通信中的保密及防止窃听方面的空白,他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采用模数模话音加密新体制,解决了当时模拟话音无法数字加密的难题,这种体制现已全面应用,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83年,他率先利用语音识别的成果,开创语音理解的研究,把知识理解运用到语音研究中,完成了汉语语音理解系统。这种研究已经成为以后国际间改善语音识别效果研究的主流方向。

1986年国内首次利用原始波形掺接合成汉语语音,由于回避了参数合成语音质量难以提高的技术难点,成为高自然度语音合成的主要趋向。1991年起,又在完成语音识别、理解、合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知识库进行计算机自动生成语句,实现人机利用语音进行应答,进而于1998年又提出并解决了人机进行自然语音对话时的一些关键技术,为信息处理中语音应用铺平了道路。从1983年起,他开始对三维物体的自动识别进行研究,1988 年建立了国内最早期的立体视觉及其高精度定标系统,其定标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用一台计算机控制两台摄像机——即眼睛,可以将一根绣花针准确地穿入80厘米以外的半毫米直径的小孔中。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对三维平面形物体的自动定位及识别、曲面物体的识别以及三维物体的重建等工作。1994年又提出了利用超二次曲面及特征矢量的AVR方法,解决工件实物直接制成三维计算机图形的核心技术,为计算机视觉与虚拟仿真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1990年,当多媒体一词还未引入国内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他又率先提出了集声音、图像、图形和文字于一体的超级智能视听信息处理系统(SIVAIPS。这个系统可以完成类似人脑的信息媒体间的智能转换,并具有视听信息知识融合的新功能,为计算机能听、会看、会学提出了先于国际的理论框架及实现方法,即多媒体视听信息处理结构模型——“模型。这个模型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大脑,分别控制语音、图像、图形和文字的处理,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智能视听信息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平台中,机器能开始自然的人机交互。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他在完成交互式会议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又开始了主动视觉,多功能感知机,以及AVR理论、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具有智能代理功能及远程虚拟环境的新一代人机自然交互系统。袁保宗在信息科学的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从他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勇于创新,思维超前,善于实践的人。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实验室中,他和老师、学生一起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如果遇到难题,他会仔细地与大家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为止;在课堂上,他经常为学生讲解许多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方法,提出许多独立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硕士、博士学生答辩会上,他常常要求把数学问题与物理概念相结合的解答。总之,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是他的工作特点,至今他还在围绕让机器(计算机)学会能听会说,能看会写,还具有会想能力的智能信息处理的目标而努力研究。

  二、着力“信息科学”学位点的建设

袁保宗既是一名信息科学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教授。从大学毕业以后的几十年中,他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可谓桃李满天下。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不管多么深奥的理论,多么复杂的难题,经过他一讲,都是条理清楚,明明白白,深入浅出,既严谨,又幽默,是一种享受。因为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把我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听懂、掌握。为了这个信念,在课下他要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备课,甚至连讲课的表情、手势,板书的位置等都要提前设计好。在他的培养下,成长为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已有百余名。他于1994年为北方交通大学接收了第一位外籍(法国)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年为北方交通大学培养了第一名外籍博士生。他的学生分布在世界五大洲,有的已经成为了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企业的技术领导等,成为了信息科学领域中强有力的生力军。为了能更多更好地培养高科技人才,袁保宗积极建设学校博士点和硕士点,在他的努力和共同参与下,先后创建了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3个,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1986年,铁道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学科点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0年在原有博士点的基础上,申请批准了通信与信息工程博士点,1996年又再次申请获准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通过了通信与信息工程一级学科授予权,1999年批准设立了通信与信息的博士后流动站。在他的带领下,信息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发展迅速,以信息科学研究所为基础的博士生导师队伍迅速成长,他积极吸收来自数学、物理以及计算机系的教授,聘为博士生导师。导师队伍的成长带动了博士研究生队伍的扩大,相应的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铁道部批准为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铁路信息技术的高级科技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为了发展中国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1979年,在他与学部委员罗沛霖、程民德和常迥教授的共同倡议下,参与创建了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袁保宗长期担任学会的理事长及副理事长,目前他是第五届委员会的理事长。20多年来,在他领导下,广大同行专家通过召开每年的学术会议,通过在学会主办的学报 《信号处理》 上发表论文,互相交流学术思想,进行学术讨论,推动了全国信号处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了能让中国的信号处理研究跟上国际的步伐,为了让更多的国内学者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自1990年起,他致力于组织由中国牵头召开的国际信号处理会议(ICSP),并担任会议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至今已举办了五届,在国际上取得了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被公认为与美洲、欧洲并列的,在亚洲召开的的信号处理国际系列会议之一。使中国信号处理领域的学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专家互相交流学术思想。他还担任了IEEE北京分会信号处理分会和计算机分会的主席。1997年底应日本信号处理的专家邀请,组织了日中专家信号处理会议,袁保宗组织了国内的专家赴日讲学,并担任了大会副主席,交流了两国的技术成就,扩大了中国信号处理学界的国际影响。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他还担任了《电子学报》、《通信学报》 等学报的常务编委,国际《人工智能工程应用》、国际《电工教育》等学报的编委,以学术影响来推动中国信号处理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四、勤奋好学 把握学科前沿方向

长期教学科研的实践,使袁保宗悟出了一个信条:科学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假知识愈浅,自吾愈大;知识愈深,自吾愈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袁保宗深知,只有不断结合中国实践,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培养好学生。他从1985年开始,自己订阅了十几种国外IEEE的学术刊物,从中吸取最新研究成果,从刊物论文中吸取新思想,丰富新知识,帮助提出新问题,看清学科发展新方向。正是由此,他在学科前沿一直能把握方向,领先于一些其他兄弟单位开展研究工作。他还积极从参与社会学术活动中吸取新动力。他参与国内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家声场声信息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视听信息处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模式识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智能技术和系统实验室委员、武汉测绘大学国家测绘遥感信息技术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从参与这些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他一方面为他们把握学科方向,另一方面亦把他们先进的经验带回到自己的学校,教会学生向先进单位学习。他利用参加评审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及各有关学报论文的机会,审阅大量论文,年平均约200篇,通过评审,亦扩充了他的知识领域。他还有一个脾气,就是喜欢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他一直坚持自己上计算机,经常学习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编程工具软件,做到讲出来的东西尽量自己心中有数。正是由于他勤于实践的作风,使他与学生讨论理论问题时能更加深入浅出,研讨实践方法时更加切实可行,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提出问题能更切中要害。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是他知识常新的源泉,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