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土丝经营和行商集散

土丝经营和行商集散

2022/6/14 3:09:00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2258


“土丝”这一名称,是现在对古时“丝”质量的统称,说明不是用机械缫制的,由于农家分散自行抽缫,因此都是鲜茧直接缫丝,不经烘成千茧,成本轻。

但是我县从明朝万历年间普遍出现,丝的买卖,从而使一部分劳力多的或织绸技艺离的,就通过市场购丝织绸,以争得更的钱。逐步成为富户。而且这时土丝进入市场后,对农村蚕桑发展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使农民从自给性生产扩大到商品生产,在当时农村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蚕桑生产的经济地位更大大提高了。

《从省蚕桑盛衰历史演变概述》记述:“我省的吴江县和湖州接壤,明朝中期以后,江苏大多数县的农村中已很少人家栽桑养蚕。而吴江靠近湖州一面的农村中蚕桑业却十分兴盛。吴江在十几个市镇是明朝中期以后百多年间,因蚕丝业的发达,由小村庄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段历史发展中,随着丝绸生产的曰益商品化,由于农村丝绸生产技能的传统,逐步演变成以盛泽镇为中心,在清朝中后期,达到全盛时期,周围有木织机四万余台。历史上被誉为“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其次是以震泽镇为中心,经营土丝业,并在土丝中经外商认为上品的辑里湖丝,名牌产品为国际上的上等生丝,在十八世纪前后六十年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以辑里丝了生丝出口,在盛销期间,震泽镇每天收购生丝达1000箱运往上海出口,几乎是在世界生丝市场上占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

在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年代,杭嘉湖受战乱破坏严重,以此丝绸业在当时太湖地区,数我县盛泽、震泽为兴盛,丝业以震泽与湖州南寻相联结,成为江、浙交界的主要土丝区,在当时土丝已出口印度,其后逐渐推销至法国里昂、美国纽约,国外称为“辑里干经”,盛名于一时。主要是丝质柔软,丝条匀,光泽洁白,并以震泽、南寻分为南北庄,南寻以南为南庄丝,丝包红,丝质差。震泽以北包括七都、八都、庙港、横扇(一部分)、梅堰等二十五里范围内为北庄,主要丝色洁白、柔软,条干较匀,质量上等。

蚕农缫成土丝后,由各乡至震泽镇的航船,运往集镇,介绍至土丝行。土丝行收购后,大部份发给摇经农户,加工成经丝。主要是适合洋行出口标准,初时则摇成“大经”。其后进一步做成干经。

大经:由于农民都系鲜茧缫丝,因上簇到化蛾仅十五天左右时间。由于时间紧促,缫丝技术粗放,不懂做定粒,造成粗细条纹不匀,汤色不一律,丝色驳杂,糙块不及扬除,丝手触也差,而且鼓角围着,不利于织绸。为此土丝行收购后,原发给摇经农户,加工复摇,是为“摇经”。

摇经方法:先是“调丝”,分别粗细、光泽,分成若干档,同时除去糙,接好断头。从竿子上摇到牵经车,周长147—148公分。用微火烘干,每斤丝重3—4两,再包装。用丝双摺,两头紧缚,(绵头丝)装入经箱。每60条,装成一箱,善后交由士丝行售与经行。震泽镇后也设立经行。可直接运销上海洋行,另一小部分经丝,销给当地盛泽绸机户织绸。

干经:在土丝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调丝改为摇纡车。细,为了适应出口,分成正牌、副牌、中干、下干。正牌:20/22一一28/30。但尼尔。色泽洁白,手触柔软,糙头较少,角亦逐渐改狭。副牌次之。均有商标,分级定等,由当地洋经行收购,运销上海出口,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盛销一时,并得到国外用户的好评。中干、下干、销于国内盛泽、苏州、南京等地,用作织绸缎、绫、帛等原料。

当时震泽镇丝行林立,为太湖地区一大著名丝市,由于周围出丝质量高,以此名声高于浙江南寻。

各类丝行数约计如下:

洋经行(出口丝行)30家左右

乡经行(土丝收购)每年春季天业100天,20家

苏经行(双丝打线)20家、主要是内销丝行

绸机行(主要盛泽用粗丝)l10家左右

小撮行(摇纡下脚加工)2—3家

土丝行发给农民加工做经时,规定土丝100两,交还经90两,不得短缺。加工费1.80元,为了保证不亏损,每十户一组,使消耗盈亏,互相调济,另设一包头人,负责凋济事项。大的包头最多触包十组。从中获取很多中间利润。

干经价格:因受洋行操纵,时有涨落,但当时丝价稳定在每担土丝价600两(银子)左右,由此对当时蚕桑生产的推动很大,经营土丝的行商对农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丝商均成暴富。总之,甚之,一些丝行掮客也逐渐上升为经营上丝的富南大贾。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