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名录 >> 王德钟(附:凌蕙纕)

王德钟(附:凌蕙纕)

2024/2/28 3:42:4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397

王德钟(18971927),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商榻渔荇(郞)村人,字玄穆,一字大觉,号幻花。大觉祖上本是书香之家,5岁起,父亲与祖父口授诗文,大觉只几遍就能背诵不忘。不幸的是,仅仅二年,父亲与祖父相继去世,后转入家塾,奋发苦读,不管寒暑,每每到深夜。10岁时随伯祖母迁居周庄镇后港,与弟弟德錡同入沈氏两等小学堂,得到沈廷镛、沈廷钟兄弟精心培育,学业大进,每次考试总是名列第一。辛亥革命后,学校排演新剧,宣传民主共和,沈氏小学堂演出的剧本有好几个出自大觉之手。所写的诗文、小品时不时刊登在上海《民立报》上。民国元年夏,大觉小学毕业,但他无意去苏州升学,要求在沈氏两等小学自学,考场上他酣睡过去,试卷上不着一字。1912年参加柳亚子等人组建的南社,与柳亚子、陈去病、费公直等人结成了忘年交。

1914年起,大觉闭门自学。家有藏书极富,他把书房命名为“百花万卷草堂”,又订阅了上海发行的多种报刊、杂志,既博览群书,又了解社会现实。17岁那年,他搜罗祖上著述,编定为《青箱集》。此集深得柳亚子赞赏,柳出资购买分赠南社诸友。1915年,柳亚子在黎里组织酒社,大觉参与酒社,会于金镜湖上,作诗填词,痛骂袁世凯,抨击筹安会。他撰写的《讨袁贼檄》(载《南社丛刻》第20集)犀利异常,“破坏共和者当诛,除暴扶贤为民责。故国民义愤奋发兴师,以讨此贼也。”“地不分九域,人不别五族,共和与俱存,帝制不两立。”“故袁贼之诛,恕无可恕,而吾民讨伐之责,亦不可缓者矣!”慷慨激昂,溢于言表。檄文发表后,各界争相传阅,大觉声名大振。

1917年初,大觉与莘塔凌蕙纕(19001929)结婚。蕙纕字纫芳,是大觉同学凌莘子的妹妹,她于1916年加入南社,入社号754号。由于家学渊源,凌蕙纕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吟诗填词,样样在行。婚前,大觉与莘子时相往来,结为莫逆,对蕙纕的思想言行十分了解。蕙纕对大觉的为人与才华心中有数,两人的恋情潜滋暗长,互相倾慕。婚后,双双同游姑苏,赋诗填词,夫倡妇随,其乐融融。两人莘塔、周庄轮流居住,安于清贫,谈诗论文。大觉每有作品问世,蕙纕就是第一个阅读与评论者,而且往往总能提出中肯意见,供大觉参考采纳。

1917年夏,王大觉与费公直、朱璧人、朱琢人、柳抟霄、柳率初、朱云光等在周庄成立正始社。正始社团结了邻近乡镇的中青年文人诗友十多人,积极宣传南社倡导的共和宗旨,被大家公推为社长。1919年,由大觉辑成的《正始丛刻》第一集面世。社员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大半使用白话文写作,倡导共和,反对军阀独裁统治。

继“百花万卷草堂”之后,1918年初,大觉将书房修葺一新,改名为“风雨闭门斋”。在风雨闭门斋里,大觉的时政评论、散文小说,有文言更有白话,一篇篇出笼。19193月,大觉应上海《民国日报》邀请,任艺文部主笔。每天晚上,总是稿纸边一碟黄豆、一碗黄酒,埋头改稿写作到深夜。这时他创作小说颇多,白话的有12篇,文言的有6篇,笔调婉丽,故事情节新奇,既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又富于哲理思考,深受欢迎。其中《咒红忆语》长达数万言。后来,这些小说由友人朱寿汇集成册,名为《琅玡碎锦》,由新民书局出版。可是,秋后,大觉得病,支撑到年末只得辞职回家休养。1920年,陈去病,从广东回到周庄小住,招柳亚子来周庄聚会,大觉与费公直、凌莘子、柳率初、沈君匋等在贞丰桥畔的小酒楼雅集。柳亚子称之为“迷楼”,八天四集,留下诗词四百余首,后由柳率初编订成《迷楼集》。次年冬天,大觉又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到浙江嘉善西塘镇的乐国酒家聚会。当时,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誓师北伐,令乐国酒家的会聚兴奋异常,所作诗词汇集刊出成《乐国吟》一册。1923年,柳亚子与陈望道等人,根据当时新文化运动发展的需要,发起创建新南社,提倡气节,引纳世界新潮流,大觉与弟弟德錡积极参加。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青浦、昆山一带,成了军阀齐燮元和卢永祥的战场。周庄地处偏僻,四处环水,交通不便,闭塞之镇反倒安全,涌来了不少难民。大觉与弟弟一同发起成立周庄红十字会,救济难民。战事平息,两人又组织医务人员施药种痘。由于操劳过度,肺病发作,只得到苏州金阊医院治疗。一个月后,病情稍有好转,又回到家乡投入红十字会工作。同年冬天,肺疾再次大发,卧床10个月,于1927年中秋节逝世,年仅31岁。遗下之水、之湘、之泓三个女儿,后以弟弟德錡的儿子之泰作为嗣子。

大觉一生著作极多,生前有自编《风雨闭门斋诗稿》,身故后,妻子蕙纕与弟弟德錡多方搜集,合辑为《风雨闭门斋遗稿》,计诗稿5卷,文3卷,卷首有陈去病所作的《王玄穆》传,南社社友丁逢甲、沈昌直、柳亚子、凌昭懿作序,于1930年出版。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