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南社研究 >> 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

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

2024/10/28 3:21:4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1387

  南社作家在艺术上的贡献是使文学走出了象牙之塔,吴江的南社作家在这方面贡献很大,与现实相结合,反映国计民生、社会风情和政治斗争。柳亚子与陈去病明确提倡通过文学来开民智、救民德、挽民心、振民气,以图最快、最有效的影响群众。

柳亚子与陈去病诗歌创作倡导“唐音”和“布衣之诗”。

柳亚子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197911月,在北京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茅盾发表了讲话,他谈到柳亚子及其诗歌时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到解放后这一长时期内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符其实的。”(茅盾《解放思想,发扬艺术民主》,《人民文学》197911期)柳亚子的“史诗”,反映了他从维新改良到反清排满,再到醉心马列这样一个思想发展的轨迹;柳亚子的“史诗”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全面反映了历史风云,蕴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从辛亥革命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其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都在诗歌中作了记录。与柳亚子相仿,陈去病的诗歌同样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

陈去病与柳亚子十分重视戏剧宣传民众,鼓动民众的作用,他们要在梨园革命军手中举起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招还祖国之魂。1904年,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出版,该刊辟有图画、论著、传记、传奇、班本、小说、丛谈、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等栏目,是近代第一份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杂志。陈去病以垂虹亭长、佩忍、醒狮等为名在该刊发表了《南唐伶工杨飞花传》、《日本大运动家名优宫崎寅藏传》、《告女优》、《新排时事壮剧金谷香》等。柳亚子为《二十世纪大舞台》作了《发刊词》,号召以戏剧鼓吹革命,在现实生活中演出“光复旧物,推倒虏朝”的壮剧、快剧。”正如阿英在《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所说:《二十世纪大舞台》“不只是最早的戏剧刊物,而且还是以宣传革命为目的的特有异彩的文艺刊物。”

吴江的文学创作人才济济,除了柳亚子与陈去病之外,诗词创作紧密结合现实的诗人很多,主要有芦墟的沈昌眉、沈昌直兄弟,松陵的周嘉林,黎里的蔡冶民、朱剑芒,莘塔的凌景坚,周庄的王大觉等等。

芦墟沈长公沈次公在吴江是仅次于柳亚子与陈去病的诗词名家。沈昌眉癸亥年(1923)《题许豫<燕筑图>同亚子作》:“筑声起,箫声止。箫声抑何哀,筑声抑何厉。箫声吴市但求生,筑声燕市但求死,箫声为家仇,筑声为国耻,公私轻重不伦似,生者多愧死者矣。许子击筑燕市游,有国耻,无家仇。与为箫声凄以幽,宁为筑声悲而遒。呜呼书生报仇亦何有,手中三寸毛鸡笔,锐于剑戟铦于矛,会看血溅仇人头。”(国际南社学会丛书《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第65页)沈昌直辛亥年(1911)的《光复志喜》:“轰轰烈烈国民队,正正堂堂王者师。辮发胡装三百载,不图复见汉宫仪。”(国际南社学会丛书《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第165页)松陵周嘉林的诗歌一样关心国计民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13日上海遭到日本侵略军猖狂进攻,吴江局势骤然紧张,周迦陵作七律《八·一三口号》:“吴淞江上又秋风,回首关河涕泪中。旷野犬争人骨白,寒林鸦噪夕阳红。烽烟三月怜焦土,禾黍千年泣故宫。便欲垂纶挽天地,始知臣本钓鱼翁。”上述三首诗,有歌颂南社同仁视死如归的,有为民国肇造欢呼的,也有描写日本侵略的残酷的。无须多加解释,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的创作。

为了诗歌通俗易懂,让民众能够琅琅上口,柳亚子提倡明白如话的诗歌,他说自己不会写白话诗只会作旧诗,就像不会使用大炮和坦克车,只好使用大刀和长矛一样,还把自己运用旧体诗来写作关乎国家大事的新内容,比喻成旧瓶装新酒。柳亚子多次赞扬白话诗,也尝试着创作过白话诗。柳亚子诗歌创作的这些主张,吴江南社社员不仅从理论上接受,更在创作中予以实践。

长期以来,研究过柳亚子诗歌的学者一般认为,柳的用典过多、书卷气重。其实柳亚子近万首诗歌,是个多侧面的立体,用典过多、书卷气重可以是他的一个重要侧面,但我们不能忽视他的另一个重要侧面,那就是通脱自然,平易简朴,信口吟来,却情理横生。如:1949年的《毛主席电召北行,二月二十八日启程有作》:

六十三龄万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乘风破浪平生意,席卷南溟下北溟!直贯而下,一气呵成,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有的诗,柳直抒己见,好用赋法,明白如口语。下面那一首柳亚子自称为“代表作”的《空言》就是:

孔佛耶回付一嗤,空言淑世总非宜。能持主义融科学,独拜弥天马克思。

也有形象生动的描绘,比如作于日本的《岚山道中口占》之二:

管弦隔座沸歌筵,游女如花满渡船。两岸烟螺一泓碧,波光人影绝堪怜。

再看《六月十三日移居乐天庐,在井之头公园侧》之一:

万卷藏书无一字(余东来未携一书),自携竿木一身轻。多情最是白蝴蝶,两两三三远出迎。

还有《琵琶湖杂诗》、《鲁游杂诗》、《南游杂诗》等等。内中尽有形象描绘的通俗好句。

再看,《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功成万众和。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十月一日第一届国庆节,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纪念日也,天安门上检阅台前作》:“联盟领导属工农,百战完成解放功。此是人民新国庆,秧歌声里万旗红。”

上述诗句通俗易懂,妇孺皆可上口。

柳亚子还作过《拟民谣》:

太阳出来满地红,我们有个毛泽东。人民受苦三千年,今日翻身乐无穷。

太阳出来东方明,我们有个总司令。云台麟阁非吾愿,咱就人民子弟兵。

诗人模仿民歌,写出了自己对毛泽东、朱德的仰慕之情。

在柳亚子的倡导下,吴江南社社员朱剑芒、周嘉林、王大觉、凌景坚等人的诗词大多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朱剑芒受柳亚子的影响很深,他在30来岁时写的《谁能珍惜破瓜年》、《祝新周庄复活即请翊新先生教正》等诗篇就是如此。年近耳顺,朱的诗歌几乎全都晓畅如话。芦墟“二沈”,他们诗歌创作非常成功,内中有许多歌行体,五、七言,杂言都有。上面引录的几首诗歌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点,这里再录沈昌眉《题范烟桥鸱夷酝酒图》一曲:

君有翻江倒海之酒杯,鸱夷腹中一滴一点源源来;君有翻江倒海之诗才,鸱夷腹中一字一句纷成堆。君欲饮酒乎?鸱夷便是黄公垆;君欲赋诗乎?鸱夷便是长吉奴。最喜者鸱夷腹中氤氤氲氲气,具有造化阴阳理。诗耶?酒耶?但须酝酿耳,合之则一分则二。有时需酒尝,以诗酿之酒更香;有时需诗料,以酒酿之诗入妙。鸱夷本是君家物,世世子孙守勿失。他人欲夺夺不得,惟有拜倒鸱夷侧。我思君家大夫既雪会稽耻,一棹五湖任所之,逃名始号鸱夷子。今君所处是何世,生聚教训十年俟,那有工夫计及此(君方任县教育会长事)。我言未毕君自笑,谓号鸱夷原太早,姑妄言耳子勿诮,男儿生有孤矢志,沼吴霸越况我先人事,胸中甲兵罗十万,小范亦有家学在,一日功成身可退。鸱夷,鸱夷我愿遂,背此言者有如水。(国际南社学会丛书《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第40页)诗句长短参差,读来通脱达畅,一溜顺水,真使人过目难忘。

除了诗歌创作,范烟桥与杨济震的小说也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清末及民国时期,社会上诲淫诲盗的小说到处泛滥。范烟桥是个多产作家,他的《新儒林外史》、《江南豪杰》、《太平天国弹词》,对于读者来说,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即使像《唐伯虎故事》那一类,与一般言情小说相比,其高下自不待言。对于范烟桥这样的小说大家,一般人都比较熟悉,这里不赘。还有一位杨济震,尽管此人的小说稿本尚未找到,不过他留下了一篇关于小说创作的论述,现实而又积极。他反对把小说看作消闲的产品,更憎恶“缘情绮靡,极意纷华,桑洑之音居多,兰芍之词满纸”(1926年杨济震《孤室小说稿自叙》),杨强调小说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美人香草、牛鬼蛇神,都有寄托,他赞赏英国的迭更司和法国莫柏桑,认为他们的小说“类能铸社会之禹鼎,作人伦之殷鉴”。(同上引)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