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 10:57:0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4240
南社是近代影响最大、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革命文学团体。由于创建人高旭(天梅)、后期主任姚光,以及同盟会元老陈水(陶遗),均为金山人,在清政府统治下,不少秘密革命工作即在金山张堰进行。南社社友遍布全国,而以金山、吴江、吴县三地最为集中。金山籍社友共达49人。后期的南社由于姚光的关系,通讯网集中在金山,南社不少知名人士都到过金山,使金山与南社具有特殊的密切关系。
清宣统元年(1909年)11月13日,由同盟会会员高旭、陈去病(巢南)和柳亚子发起创立于苏州。主要活动中心则在上海。南社社友很多亦是同盟会会员。南社的命名,含有与清廷对抗的寓意。柳亚子说:“它的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廷的标志了”,高旭说:“当胡掳猖獗时,不佞与友人柳亚庐(亚子)、陈去病于同盟会后倡设南社,因以文字革命为职志,而意实不在文字间也”。它以文字为武器,在配合同盟会进行反清、反袁(世凯)斗争中,起过重要进步作用。
南社的成立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金山高旭、高燮等创办觉民社,出版《觉民》杂志。次年,陈去病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编辑《警钟日报》,并与高旭订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旭在日本创办《醒狮》杂志。其时,孙中山从欧洲到日本,着手组织同盟会。高旭即加入同盟会,成为主要成员。次年(1906年)高旭回国,在上海建立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和健行公学,并发展沈砺、柳亚子加入同盟会,使健行公学成为东南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接着高旭又与柳亚子共同创办《复报》。1907年,陈去病等创办“国学保存会”,参与编辑《国粹学报》,参加者有高吹万、黄宾虹、蔡哲夫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去病等建立“神交社”,高旭、柳亚子、高燮、沈砺等均为“神交社”的中坚分子。“神交社”有“南社的预备会”之称。宣统元年(1909年)秋,高燮又在张堰创立寒隐社。在这一过程中,高、陈、柳等人分别联络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化界人士,为南社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12日,高旭、陈去病、柳亚子、沈砺(金山人)、张家珍(金山人)、朱少屏、黄节、邓实等在上海决定成立南社。次年9月,陈陶遗、柳亚子到张堰访高旭,约定由柳亚子撰《社例》以定社事,由高旭撰《宣言》以定宗旨,由陈去病撰《启事》以资召集。宣统元年十月初一(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出席17人,其中同盟会会员有14人。会上通过南社“条例”,决定出版《南社丛刻》,推举陈去病为该刊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朱少屏为会计员,宣告南社的诞生。
南社成立后,京、沪、苏、浙、湘、粤以至南洋等地的不少报刊,都为南社社友所掌握,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舆论声势。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1911年武昌起义前,已在绍兴、沈阳、广州和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南社的分社: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社友已发展到300余人。武昌起义,淮南社发起人周实丹、阮梦桃等在淮安率众响应,被清政府杀害。南社立即集会追悼,要求惩办凶手。
民国成立后,南社得到了顺利发展的条件,社友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北京、杭州、南京、广州等地设立南社通讯处和事务所。至民国12年(1923年)社友已达1180人,其中不少是同盟会的元老和国民党的要员。国民党政府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专揽大权以前的各高层部门领导人,大都是南社社友,此外还聚集了近代大量有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史学家、法学家、数学家、翻译家、图书事业家、自然科学家、宗教家以及妇女运动的先驱。其中不少还是中国早期赴日本、欧美的留学学者。因此南社实为中外古今历史上罕见的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南社社友集会基本每年一次。称为“雅集”,先后举办过18次雅集。除第一次在苏州外,多数在上海举行。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27日,南社在上海愚园举行第七次雅集,柳亚子建议改编辑员三头制为一头制,并自荐,这一建议遭到高旭的激烈反对,并被投票否决,选举文选编辑员高燮(吹万)(金山人),诗选编辑员柳亚子,词选编辑员王西神,书记为姚光(石子)(金山人)。柳亚子愤而宣布退出南社,高吹万辞谢不愿就职。民国3年(1914年)3月29日第十次雅集,决定接受柳亚子的意见,采取主任制。鉴于有少数社友依附袁世凯,会议通过的条例特别规定:“本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会后柳亚子重入南社。同年10月10日第十一次雅集,柳亚子当选为主任。
民国6年(1917年)之后,南社内部斗争激化,逐渐走向衰落。姚锡钧、胡先驌、朱玺等吹捧陈立三、郑孝胥等清代遗老诗人,柳亚子、吴虞则持激烈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发展到对柳亚子进行漫骂和人身攻击。柳亚子以主任名义宣布驱逐朱玺和支持朱的成舍我出社。成舍我又与蔡守(哲夫)在广州成立“南社临时通讯处”,号召社友打倒柳亚子,拥戴高燮为主任,高在报端公开声明“不愿被举”。结果柳亚子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继续当选主任。1918年10月改选姚光为主任,支持残局。民国12年(1923年)北洋政府曹锟贿选总统,少数具有南社社友身份的议员参加贿选,陈去病、柳亚子等13人发表《启事》,宣布不承认这些议员的社友资格。从此南社内部分歧更为明显,社务陷于停顿。
民国12年(1923年)5月,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发起组织“新南社”,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次年,傅熊湘在长沙发起组织“南社湘集”,声称与新南社宗旨“稍异”,目的在于“保存南社旧观”。民国24 年(1935年),柳亚子联络南社、新南社成员组织了“南社纪念会”,1949年在北平(今北京)举行过一次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
南社成立之初,即企图领导文坛开一代风气。高旭在《南社启》中明确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他们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普遍要求通过文学弘扬“国魂”,激发群众的爱国思想,反对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曾有“南社等于是一个革命宣传部”之称。但其中也有人主张固守文学传统,拒绝进行文学改革,把传统文学一概视为“国粹”,把西方文学视为“灾星”等等。“五四”时期不少人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
南社、新南社的许多人,不仅以文字为武器,为社会改革、反抗专制统治进行不懈努力,而且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还直接领导或参与了武装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有极少数人中途变节,甚至堕落成为民族败类,如汪精卫、江亢虎等。
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辛亥革命前,主题多为批判清朝统治,倾诉爱国热情,呼唤民主,谴责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独立富强而斗争,风格慷慨激昂;以后主题转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斥责袁世凯称帝丑剧,风格愤郁低沉。
南社的机关刊物为《南社丛刻》,简称《南社》,从宣统元年(1910年)至民国12年(1923年)共出版22集,第23、24集已经编成而未印行。《南社小说集》作为临时增刊只出版过1册。由于《南社丛刻》印数不多,为保存南社成员的作品,以后又出过《南社诗集》、《南社词集》、《南社文选》和《南社丛选》。《新南社社刊》仅出1期。
金山有下列人士为南社社友,共49人:
王 灿☆(粲君,姚光妻)
朱隽良
孙 鸿O(雪泥)
何 痕(竞南)
何 昭(亚希,高旭妻)
吴 锐(剑士)
何聿慈(震生)
吴修源(信三)
吴之良(恢善)
吴钦敭(心庵)
吴钦业(一清)
汪 痴(叔宜)
汪 粹(叔纯)
周大烈(迪前)
周尚宽(平泉)
沈 砺☆O(道非)
林好修(林棠女)
林 棠(憩南)
金兆芳(桂畦)
金兆芬☆(兰畦)
金惟一☆(励孙)
姚 光☆O(石子)
姜 仁(公勇)
高 旭(天梅)
高 杏(倚云,林棠妻)
高 圭☆O(君介,吹万长子)
高 增(卓庵,高旭弟)
高 燮O(吹万)
高 筠(君湘,吹万三子)
高 垿(君宾,吹万四子)
高 均(平子,吹万侄)
高 基(君定,吹万侄)
张家珍(聘斋)
陈 水☆O(陶遗)
陈 定☆(若木,陈水子)
蔡 模(韬庐)
蔡 权(迪仪)
蔡树蘐(叆棠)
卢 淦(骚魂)
钱 钧(卓然)
钱润瑗(景蘧)
钱模宗(迪先)
顾 骏(伯超)
顾葆瑢(幼芙,高燮妻)
顾宝瑚(珊人)
余 铭(义华,吴修源室)
白 蕉O(何复生)
陈端志O
吴企云O
(注1:姓名后加“☆”者又为新南社社友,加“O”者又为南社纪念会会员); 注2:本名单根据柳亚子《南社记略》、郑逸梅《南社丛谈》辑录。今属金山的枫泾、漕泾、亭林、朱行、山阳等地人氏,当时均标为“松江人”,现仅知孙雪泥、蔡树蘐、白蕉、周大烈4人,恐有遗漏,但无法查考)。
金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