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 3:25:1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653
贾忠 宣德三年(1428)任。字能诲,冀州(今河北冀州)人。永乐(1403-1424)初为生员,以守城有功授宝钞司提举,迁知吴江,以廉明勤政著称。三年,在东郊立观澜坊。重建顾公庙。四年,在大明桥南为盛泽举人陈宣立文林坊,在学宫西为举人萧翰立冲云坊,在学宫东为举人吴奎立应奎坊,在同里镇为举人范琮立步蟾坊,修学宫穿堂。五年,重建仙里桥、大名桥(即大明桥)。七年,在同里镇为范琮立进士坊。十年,再建太湖庙。在济农仓左右立大有坊、永济坊。任满赴京述职时,吴江有千余人联名上奏章,请求让他留任。诏加从六品,继续任职。后来因为顶撞上司,又受同僚诬陷,他没有申辩便引退了,前后在吴江任上8年。
明初,吴江县被谪充军的前后有8272名。以后,病故加逃亡出现缺额,按规定应从军籍子弟、孙子辈中补充。宣德三年(1428),苏州府同知张徽承办补额,规定原军士已绝户的,由同姓子孙充数;无子孙的以女婿充数;无女婿的,由当初继补其徭役的充数;军士死后妻子改嫁的,由现在的孩子充数,美其名日“军胎民籍”。他跳过知县贾忠,任用豪绅猾吏专事调查,而且还让张姓前任主簿带头,凡是不能把补缺人员解押到军卫的,粮长、里长、长老以下至书手、邻居都要连坐。这样一来,常常因为一家的事牵连到好几家,因一人而株连到几十人被充军或被杖杀。张的手下每捉到一人便公开问,去充军还是去死,稍有迟疑必死无疑。张徽还出告示,敢有违抗,罪在必死。百姓受此冤人军籍的有473人,因此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吴江地当孔道,为防恶行传播,他把办案地移到同里镇,并让知县、吏书跟随左右,以便死人当场验明,上报府里。贾忠眼睁睁看到百姓遭此大难就是没有办法。五年,苏州知府况钟到任后,奏明朝廷为352人申冤脱离军籍放归。以后,巡按御史曹习古为106人申冤脱籍,同知王贵又设法让15人放归,才使受到张徽迫害的人全部得到昭雪。乾隆《吴江县志》卷6、7、10、22、57,光绪《盛湖志(14卷)》卷4,同治《畿辅通志》卷225,民国《冀县志》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