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越纵览 >> 钱江故事 >> 风情风俗 >> 清末民初平湖风土纪略

清末民初平湖风土纪略

2024/8/18 3:10:29    作者:  黄艳 来源:  浙江地方志网    【字 号:  】   点击量:4328

风俗,是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人情、习惯等的总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事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风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变化情况看,平湖的风俗也是几经变迁。清末以前,风气闭塞,风俗长期以来变化不大。1911年到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是新旧风俗的交替时期,随着西方新文化思潮的传播,风气渐开,平湖的一些爱国志士也致力于移风易俗,包括戒鸦片、戒迷信、改良婚丧祭祀仪礼等。同时,由于旧风俗的惰性,社会上层的奢侈淫靡之风开始泛滥。
  关于这一段时期具体的平湖风俗,相关记载极为少见。平湖清代修志最后一次是光绪年间彭润章修纂的《平湖县志》,其下限为光绪十二年,其中有“风俗”一章,但之后民国十五年(1926)金兆蕃总纂的《平湖县续志》中并无“风俗”一节。再次修志,已是上世纪80年代末,1993年《平湖县志》出版,虽有“风俗宗教”编,但距前次修志其间已历经六十余年,这六十多年,是中国的社会风尚发生急剧变化的六十多年,平湖的风俗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出版的《平湖县志》虽然力求上溯,但因秉持“详今略古”的编纂原则,所以对于习俗的撰写侧重于解放后。因而,对于清末民初这一时段的平湖习俗,虽然间或有民间一些散落的记载,但系统而有条理的记载却是鲜为人见的。也因而,发表于在1917年左右的《地学杂志》“说郛”一栏中由平湖人刘渭广写的《平湖风土纪略》一文,对于我们研究这一时段平湖风土人情显得尤为珍贵。
  《平湖风土纪略》一文从风俗、民情、物产、生活四方面,以作者之身临目睹,漫笔记之,间有一二依据清光绪县志,也经修改后使其符合作者当时生活中实在情形。结合此文记载,再结合相关史料,我们可以解读到清末民初时的平湖的风土人情,及平湖风俗在近代的变迁。
  一、风俗
  (一)四时
  辛亥改革以后,政府即颁行阳历,但平湖人一般仍然使用夏历(即农历),因为一切节候,沿习已久,遽行革除大家一般还都不接受。民初四时之风俗之大概如下:
  正月初一:鸡鸣起,更衣冠,拜天地家庙家长。之后拜邻里亲戚或互相投刺,谓之贺岁,俗称拜年。民国以前,拜年时较为讲究,要穿戴规范。2013年高中文史综合题库中有一则分析题中引用了一位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辛亥革命后,平湖的拜年仪式也不如以前讲究,那些穿戴上的规则都已废除。
  初一至初三,室中禁扫除。初四设粉饵祀灶,各大商店组织人员敲锣打鼓直到天明,称为“迎财神”。元宵这天,用米、麦碎屑做成圆团来祀灶。农家则把稻草捆成束,点燃后边跑边喊,盼今年“五谷丰登、蚕花茂盛”,火焰越旺预兆着收成越好。暗夜里,恍如万点流萤,光烛四野,呼声遥应,这叫“照田蚕”。而那些爱玩闹的少年,就在这天用竹子扎为马灯、龙灯等各式灯笼,穿街走巷,拥门斗胜,箫鼓彻夜,谓之“闹元宵”。元宵以前,大家庆新年,人们都不工作,只是闲游,平湖民间当时较为盛行赌博,或三五成群饮酒作乐,鲜所事事。元宵之后,则年已过完,大家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农历三月三,故称上巳节,平湖民间风俗是戴野花,也就是将荠菜花戴在头上。荠菜,俗名“地菜”,是一种可口的野菜,也是一种中草药。性凉,能凉血止血,主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肾炎等疾病。荠菜以其药用价值而被奉为吉祥物。人们相信戴了荠菜花,入夏头不晕,或能延年益寿,含趋吉避邪的意思。三月还有句俗语:“闻蛙鸣,则米贱。午前鸣者高田熟,午后鸣者低田熟,昼夜鸣者岁大熟。”这是老农民们的经验之谈。
  清明节,民初平湖民间以青草汁糅粉作寒具(即现在所谓青团),祀先祭墓,民初的清明祭墓,和现在的祭墓不同:不设香火,不焚纸钱,只是将纸钱挂在坟旁树头,或压在坟头,或系在竿头插在坟上。这是遵寒食“不举火”之禁,也是以免酿成火灾。挂纸球于墓上叫“标墓”。
  农历三月二十三,沿海渔家会搭起戏台,邀请戏班唱戏醵祭海神,家家户户设筵款待亲友,人来的越多越以为荣耀。这天前去看戏,俗称“看廿三”。
  立夏是个尝新的日子,这天民间习惯以百草芽糅粉作饼,邻里互相馈赠樱桃、青梅、海蛳、椿芽等。
  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诞辰,茹素者为佛会,好善者购蛇龟之属放之,谓之放生。四月十八日,平湖城内有灯会。据说这天是大王菩萨生日,大王菩萨就是汉代的霍光,平湖人祭祀他很虔诚,香火很盛。相传平湖曾有大疫,大王显灵,疫才止,之后平湖的人们非常感激,为纪念霍光,特为灯会。这天,来平湖城中观灯的人非常之多,可说是舻舳相接,士女毕集,成一胜会。
  端午节,则家家悬神符,插蒲艾,午时在室内薰烧苍术、白芷。在墙脚、旮旯洒雄黄酒,以驱除蚊蝇毒虫。孩童系彩索(即五色线)、佩虎符,在额头用雄黄涂写“王”字并涂耳鼻手足间,意可避毒物而除不祥。这天人们食角黍、黄鱼、咸蛋,饮雄黄酒。妇女镂掉茧花(手上的老茧)、用丝布缝成人形香囊,装上雄黄等物佩戴,据说可以使人强健。端午节同时也是通常商家结账的日子。
  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俗有演水龙之举,即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小暑这天则有句谚语:“小暑一声雷,翻转作黄梅”。
  六月六日,家家户户晒书及衣,传说这一日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十九日,是大王成道日,这天大家茹素断屠,违者有罚。但到了民国,此禁渐弛。
  七月七夕,妇女捣凤仙花染指甲,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者为得巧。中元为鬼节,这天制馄饨,祀祖先,僧寺道院为盂兰盆会,施水陆灯,账济孤魂,超拔冤鬼。七月晦日为地藏诞生日,家家削签插烛,用一些香屑和油膏,燃之地下,相传这是为地王开眼,燃尽则是开眼,没燃尽称为不开眼。
  中秋节,则供月饼果品于中堂以祭天。又开宴,候月华。中秋节是又一个商家结账目的日子。
  重阳制栗糕,登高饮菊花酒。乍浦则悬灯演剧,极一时之盛。
  十月朔日(初一),作青白粉团(俗名圆团,以粉为之,其青者糅以草汁),祀先,亦有祭墓者。
  十二月八日,以果蔬煮粥,称腊八粥。二十四日扫除门户尘垢,其夕以饴及粉团祀灶神,叫送灶。除夕又祀灶神,叫接灶。这天是一年之中店家账目大结束的日子。
  家家户户开始购年货,作黄白粉团(黄者糅以南瓜)具肴祀先,燃爆竹,击锣鼓,谓之送岁,长幼聚饮,有坐以待旦者,称之守岁。除夕晚大家互相馈赠礼物,称之“馈岁”(当时平湖民间习俗端阳中秋两节前,亲戚间必互相馈赠,所馈之物,端阳是黄鱼、角黍之类,中秋则是月饼、藕、苹果之类)。除夕夜留宿饭,换桃符,写春帖。
  (二)婚嫁
  婚嫁一事,民国以前,礼极繁重,费用浩大。民国以后,也有文明结婚者,但属少数。一般平湖民间仍通行旧式婚礼,也有新旧杂采的。
  婚嫁一定要请媒人。先向女家请庚帖,俗称“讨八字”,送之男家。男家如果觉得合,才央人去求允,俗称“话亲”。初定婚,要用首饰、茗果等致礼女家,叫“问名”,继行“纳徵”礼(即下聘礼,聘礼一般为衣服、首饰、钱币),将婚请期,称“准日”。通常婚礼前女家会先期把奁具等送至男家,谓之“送装”。当时也有婚礼当日才送的。大婚之日,以彩轿抬新娘,鼓乐导入门。特别的是,那时平湖女子于出阁之日,忌涂脂粉。据说婚礼这日涂脂粉,会有所谓“脂粉煞者”随至男家,犯之者往往不省人事,解治的方法,是使两名壮年男子装作新郎新娘,行交拜礼后,立即鸣鼓而逐之,犯病之人即可痊愈。当时平湖民间亦流行“哭嫁”,新娘拜辞尊亲,都要掉眼泪,有也放声大哭者。即使入了彩轿,哭声犹呜呜然闻于外。行合卺礼时,要供香案,先拜天地,次牵红绿丝交拜,参灶(拜祖先、亲友),才进洞房。又有坐床、撤帐、祭祖、上幡、礼见舅姑及诸姻娅等文,旧时婚礼非常繁琐。若是新式婚礼,则以万国旗、松柏匾、鲜花等点缀礼堂,设席其中。证婚人、介绍人、司礼员、男女亲戚来宾等各有定位,后先入席,男女引导员引新郎新娘至席前行相见礼(三鞠躬),再谢来宾,又谢证婚人、介绍人等。礼毕,挽手入洞房,军乐风琴,依序间奏。一切执事,多朋友辈为之,旧式结婚所用之喜嫔、乐人、炮手等项,一概免除,靡费省却不少。
  (三)丧祭
  未殡时,邻里亲戚朋友送缃布及冥资来,尸体上盖白布,称“上缃”。入敛后,设铭旌。择日受吊,称“开丧”。有丧之家,崇尚僧道,诵经礼忏,逢七便做佛事,所费甚大。即便贫苦之家,无力大操大办,回煞(即回魂)之日,也是必作佛事,为亡魂超度。辛亥革命后,风气日开,迷信日见破除,但僧道之诵经礼忏,明知无益而徒耗金钱,不过拘泥于习俗,觉得不如此,对于长逝者有不忍之心,何况亲戚邻里也会闲言闲语,认为对死者过于吝啬。所以除非是特立独行的人,否则都难以免俗。平湖人又最喜欢停丧,因为邑人信风水之说,如果一时不能得佳地以葬,甚至有停丧数年或至数十年之久者。有不幸家道中衰,子孙无力举事,以致于陈柩暴露也是常见。反不如贫苦人家,随地埋葬。一般人家都设祠堂,祀五代四代或三代祖宗。一年之中的祭祀方式有墓祭,先世生亡忌祭、节祭(清明,七月望、十日、朔,除夕,又有行夏至、冬至之祭者),节祭会让僧寺或道院印经疏,书祖先姓名其上,烧给祖先。
  (四)信仰
  平湖人畏天之念最切,觉得聪明而有灵,无过于天,故不敢作隐匿亏心之事。每当黑云满布,雷电交作时,都认为人间必有谋财害命者,所以是天怒而将殛之。
  平湖邑人最崇拜灶神及家祠。每月朔望,必供奉香火,虔诚敬礼。又大多信巫鬼,重淫祠(滥建的祠庙,不在祀典的祠庙),一遇疾病,就以为是鬼怪作祟,求祷于家祠神庙,又延巫设席,唱神歌以求消灾,俗称“献菩萨”。还有很多人喜欢待神,有疾之家会召女巫问吉凶。那些巫婆一进门,就佯作神之代身,胡言乱语状似疯癫。主家则俯伏稽颡,求其施救。
  当时平湖人所祀淫祠以五圣为多。所谓五圣,即五通。当时民间认为五通是一种怪,能变身迷人致死,受迷而病,称为“精怪病”,病人多梦,男则梦美妇女,女则梦壮男子,饮食少进,貌日黄瘦,渐至于死,以西医看来,其实质就是虚弱病。五通庙,高仅尺许,田横宅旁,所在多有,一般供奉的有城隍神、观世音、关帝、东岳五路等,都是民间所谓善神,据说能降幅驱邪,生财保泰,当时信的人非常多且都极虔诚。
  民初每月朔望,还有迎神寨会之举,老妪群集念佛,喁喁祈祷。民初时耶稣教势力渐入内地,平湖各处也多建福音堂,开会宣道,听者满座,信从日众。
  二、民情
  平湖人大都聪慧灵巧。以务农为主,夫耕妇织,颇能勤苦。但绅商则好分门户,互相嫉忌,缺乏公共心,较少团结力,一般性格较怯弱,好斗智而不好斗力。因而有挟智健讼者,而绝少聚众械斗者,当时号称“易治”。又都富于恋乡心,较少远出经商与求学者。恋乡的原因平湖地肥物美,衣食无虞。乡人子弟生于安乐,尤其平湖县城内人,好奢靡享受而无远志,做父母的,通常也仅满足于为子女求田问舍,而不认识到遗以万金不如授之以一经。
  三、物产
  米与棉花,为清末民初平湖出产大宗。全邑人民,赖此生活,赖此裕家。平湖地势东南高于西北,故东南一区植棉较多。辛亥革命后因米价昂贵,平湖地区棉花产额已逊从前,但产的大米则运销各处,为数甚巨,为当时入款大宗。当时俗称棉花与稻为“大熟”,大麦、小麦、蚕豆、菜子、草子等为“小熟”,因其熟于春季,也叫“春熟”。关于农事,则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稻:二三月间,浸谷育秧。四五月间,秧齐,拔而插之,接着均平泥土,调和水田,又再三耘田,务令杂草尽去,水常不断。戽水犁田,一般靠耕牛,暑旱生虫,则洒油而扫除。肥料用猪粪为多,也有用豆饼的,处暑开始拔节孕穗,白露时大部分抽穗,寒露收获。
  棉:获利虽不敌稻之丰,但因投资少,管理省力,所以大家都乐于种植。一般棉花的种植收获都是妇女在做。三月下种,等放叶,立即松土去草,至四五次,六七月之交,黄花盛开,花谢后结实。七八月间,花朵成熟,随开随取。
  还有种蒲瓜、西瓜、黄豆的。因运销上海甚便,获利又重,因而民初时种者渐多。黄豆植于岸畔沟边,但那时的产量其实不多,所产不足供全县。
  大麦、小麦、蚕豆、油菜,都是孟冬下种,夏初收获。油菜子专供榨油之用,销路甚广。草子(即紫云英)畅销于全县各处,用以肥田。麦则造酒及饴,豆供制酱油,豆渣喂猪。
  养蚕种桑,只在平湖县西北二区,但也不是很多。茧丝交易最多的如新埭镇,有四家茧厂,一月之间,收生茧约值二十万元。平湖沿海一带,一般经济作物为渔盐。县内工艺品产出,则只有土布。但民初舶来品通行,土布也已然不能畅销于本邑。如果说一直驰名不衰的,只有徐源源(店铺名)的糟蛋了。
  四、生活
  平湖接近上海,交通便利(上海、嘉兴、海盐、乍浦、新仓等处都有汽船通航,往来如织),衣食住行都喜欢仿效上海,因而那时就被视为“小上海”,邑人的奢华也由此可以想象了。交通便利,则风气易开,物产丰富,而奢侈易染。民初时平湖人尚喜欢蓄婢,小康之家,也都有婢仆三五人,以致用度浩繁,颇难积储。甚至有不能维持开销的,因物价逐年攀升但日常开支以及往来酬酢却不缩减,仍专事侈浮,不讲朴实,生活日益困苦。清时陆陇其清俭的遗风,荡然靡留。但平湖优越的自然环境,地美物丰,因而在平湖谋生始终是件极容易的事,当时能种田十亩,获米可二十余石,再加上春熟的收入,除纳国税外,八口之家,尽能吃饱穿暖。乡间即便是鳏寡孤独,也就是无依无靠的人,一般也有田二三亩,可以自耕自足。只有那些流落市井的人,无田可耕,其生活较难,但只要能作小本经营,省吃俭用,积蓄也还是容易。所以那时县中非常少见到乞丐,若有,也必定是外地过来,不会是土著。
  《平湖风土纪略》一文发表时,距清彭润章《平湖县志》三十年,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间风土人情与前相比已是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一些陈规陋习也依然存在,很多旧习俗也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
  注:
  ①《地学杂志》(1910-1937)是我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文献,是原中国地学会主办的机关刊物,也是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由国学大师章炳麟、地质学家邝荣光、人文地理学家白月恒、水利学家武同举、历史学家陈垣、教育学家张伯苓和蔡元培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组成的中国地学会,在28年的办刊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传播地理知识,开展地理研究、地理教育,开启国人心智的重要作用。《地学杂志》的主要栏目包括论丛、杂俎和说郛。论丛以刊载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教育教法为主要内容;杂俎是刊载最有价值的游记、调查、探险报告,分内编与外编;说郛栏目以介绍地理学界之名著、重要译述以及时贤之地学演讲为主要内容。由于当时《地学杂志》是我国唯一的地学刊物,所以为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重要论坛和阵地。
  ②刘渭广:生卒不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第四届(1917)毕业生。
  ③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过寒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因而称之为寒具。明代以后,寒食节不举火、吃寒食之俗,以及寒食节本身,就渐渐消失了。但是,寒食节祭墓之俗,却没有消失,只是被称为清明的节俗了。
  ④蜘蛛的一种。一种身体细长的暗褐色蜘蛛,脚很长,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其网被认为像八卦,以为是喜称的预兆,故亦称“喜子”“喜蛛”。
  ⑤五通之说,本起于唐宋,因神仙五通不死,佛具六通无死无生之说附会成之。苏轼诗有云:聊为不死五通仙。《香祖笔记》:五通乃明太祖代陈友谅,梦阵亡病卒千万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乃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此为江南有五通祠之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