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3 0:17:46
作者:
来源:
江苏省地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4929
【历史源流】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双沟镇东下草湾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学界称之为下草湾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今8000多年的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同时期比较发达的早期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遗迹,是全国发现的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据研究属于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在草鞋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3块炭化纺织品残片,经鉴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最古老的纺织品实物。太湖周边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数量众多,雕刻精美,是江苏新石器文化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些生活在江淮之间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东夷、淮夷的先民;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了百越和吴的先民。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从陕西周原迁居江南,建立勾吴国,徐国也在周初从山东曲阜迁都泗洪。异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加速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崛起。徐国的偃王一度被东方各方国、部落拥为领袖。到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的冶炼及锻造业已相当闻名。吴王阖闾筑邗沟北上争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朝末年,下相(今属江苏宿迁)项羽在江东(今苏南)起兵反秦,沛丰邑(今江苏丰县)刘邦也在家乡起兵响应。秦国灭亡后,经过五六年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之侄刘濞被封为吴王后,定都广陵(今扬州),统辖东南3郡53城,利用“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有利条件,大规模铸钱,“煮海为盐”,国力强盛,富可敌国。
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今南京建都立国,江苏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难民纷纷南迁,带来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有力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带动沿河经济带的形成。唐代“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形成“军国大计,仰于东南”的局面。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两宋时期,太湖地区兴治的圩田已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体系,江苏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粮仓,南宋时已有“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广为流传,到元代又进一步口语化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宋元之际,松江、苏州一带引进和推广海南岛种植木棉和纺纱织布新技术,促进苏南地区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明初建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中叶起,苏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三足鼎立,构成全国丝织业的三大中心。与此同时,苏州东山、西山的洞庭商帮以小博大,巧妙致富,号称“钻天洞庭”。清代,江苏粮、盐产量雄居全国各省之首,田赋和盐税一度分别占全国的十分之三和十分之七。
清末,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江苏腹地。江苏人性格坚韧,不甘人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努力汲取西方的工业文明,由此开启工商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先后涌现出南通大生、无锡荣氏等民族工业集团以及张謇、荣氏兄弟等工商业巨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苏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根据地与解放区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置沿革】 夏、商、周三代,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前476),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全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吴、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全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隋统一全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唐分全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
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系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到清末时,全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上海为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1953年1月,三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省会设在南京。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个市。
资料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