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6 15:10:09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2623
庆历三年(1043),由大理寺丞任吴江知县。七年冬,与县尉王庭坚商议改建庙学。他们呼吁富户,与其建庙宇奉祀菩萨,不如出资兴学,使邑中俊贤脱颖而出,可以光耀地方。开始,百姓对办学不甚感兴趣,待明白道理,就纷纷解囊响应。不久,捐款就达到数百万缗。正要动工,朝廷却下诏,郡县不得重新建学。这道诏书,无疑是给李、王二人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捐款已经到手,总得给百姓一个交待。当时,吴江县城跨吴淞江源头分南北两城,西面是浩渺的太湖。吴淞江口阔200多丈,人们往来南北惟有靠舟楫,常受风浪之苦,船翻人亡时有发生。李、王二人就商议把建县学的捐款用来建桥。在这么宽的江面上,又是在太湖的风口浪尖上修桥,招来了许多非议。但他们不为所动,经精心勘测,认真组织施T,于庆历八年(1048)建成此桥。桥长200多丈,用木料以万计。桥面建护栏,桥中间建亭日“垂虹”,桥两堍各建一亭,南日“汇泽”,北日“底定”。桥名“利往”,俗呼长桥,亦称垂虹桥。晋陵(今江苏常州)钱公辅作记。
李问任内多次修建塘路、桥梁,人祀吴江名宦祠。弘治《吴江志》对不知李问何方人士甚为可惜。弘治《吴江志》卷9,乾隆《吴江县志》卷6、7、22、43。同治《苏州府志》卷77作李待问,误。《吴郡志》《吴郡图经续记》都把建桥功劳归于王庭坚,似不可信。《吴江县志》评价“桥之成,庭坚之力居多”就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