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删除 >> 吴文化地名 >> 自然地理地名 >> 分湖

分湖

2023/1/23 3:03:0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14989

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诗句,使本来在江南颇有名气的分湖,更是名扬天下。

关于湖名是分湖,还是汾湖?世人时常发生争议。

宋朝张尧同《分湖》诗:“我本沧浪叟,闲来系钓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据《分湖志》。秀,指秀州,即今嘉兴。)元代杨维桢《游分湖记》(1349年)说得更明白:“湖东西广袤八里,南北如之。湖分而半:一属嘉禾,一属姑苏,故名分湖云。”(嘉禾即嘉兴)。畅游分湖的东道主顾逊和其他六人的“分韵赋诗”皆作分湖。

宋、元的诗文承袭了一种古老的说法:春秋末年吴、越相争时,今分湖公园一带曾驻扎吴国水军,与越国抗衡,在此留下“点将台”“伍子滩”等遗址地名;还有历代文人墨客凭吊伍子滩的诗文传世。人们总说这里是“吴根越角”,“吴、越在此分界”。直至今天仍然是江、浙两省的界湖。因此,由吴、越两国分界得名“分湖”,是本义。

然而,一些历史文献也写成“汾湖”。明弘治《吴江志》(1488)卷二“山川”条记载:“汾湖有二十九都芦墟村,上承嘉兴之水,北流入三白荡;旧名分湖,以其半属吴江半属嘉兴故也,后人加以水旁云。”,乾隆《吴江县志》“汾湖”条说“汾旧作分”,两部志书都将分湖作为旧名,表明“汾湖”的写法由来已久。明朝以后文人学士大多写成“汾湖”。或许加“三点水”,与“湖”字的字形趋于平衡;从字义看,“汾”字符合湖荡“多水”的属性。甚至有人认为,后世已无战乱,地区和睦,不用“分”字,写成“汾湖”大家乐意。

2006年10月,芦墟和黎里镇合并成“汾湖镇”,建立“江苏省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所以,“汾湖”一词已赋予行政区划的新涵义。

1996年版《吴江县水利志》记载面积分湖7.1平方千米。属今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区境内4.27平方千米。南部2.82平方千米,属浙江嘉善县陶庄镇。分湖东西较长,从西岸的北尤家港口向东,到芦墟太浦河口长5300米;从北岸汾湖湾朱家港口,到对岸中部最南的湖湾处宽2900米;从北岸的318国道东西港桥到南岸湖湾有2200米。湖东部距分湖公园1000米处有约2000平方米的小岛(俗称独脚圩),南北长290米,中部最宽处约130米,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摇篮圩”。近年因湖水侵蚀等因素,摇篮圩日趋低矮、缩小。

清乾隆时的《分湖志》记载:“牡蛎,出石底荡。牡蛎俗名千层蚌。每冬月水落,沿岸累累相接。”

明末的《湖隐外史》记载更详细:“湖底有蛎径,皆蛎房积成,直接湖南。亘十里许,阔可四五尺。”枯水季节,晴天下,蛎径反射太阳光,犹如“水晶堤”。1959年初开挖太浦河时,分湖的东北部、西北部湖口都发现千层蚌带状分布,证实历史记载确凿。平日,农民和渔民劳作时也会捞得一两爿千层蚌壳(即牡蛎壳)。但是从来没有捞得活体的牡蛎。牡蛎是海生贝类。这些牡蛎壳是千年前的海洋生物遗存。太湖东部地区,本是海边。近万年以来,海平面多次升降,东下的河水和长江带来的泥沙,遇海潮顶托沉淀下来,使陆地扩张填高,形成通海浅湾,海里的贝类和牡蛎进入其中繁殖,积累无数贝壳。湖滩上还常见黄褐色的“荡钉”(又称“狗屎铁”)。由于在咸水和淡水的交互作用下,水中可溶性铁化合物,环绕植物根部积聚,形成手指状的沼铁矿。千层蚌壳以及荡钉等,是分湖“沧海桑田”的见证。

五十年来的生产建设,造就分湖巨大的地理变化。1958年末开始太浦河工程,持续的“大包围”工程,堵塞了分湖北岸及东西岸的十余条河港。19921996年的太浦河第三期工程,挖深分湖段航道,堆土“填湖造地”。面积最大的是汾湖湾一块,318国道就此“截弯取直”,东西长1100米,填没的水面南北宽840米,造地约0.8平方千米。浙江方面也有大动作。1999714日封堵芦墟南栅港,在浙境建造水闸,控制分湖水南流的流量。2004年筑成穿湖大堤,为嘉善县汾湖旅游度假区的主体工程。该穿湖大堤西起南尤家港东岸,伸向湖中200米再向东,到西港甸村上岸,全长3000米,堤宽34米;圈内水面最宽处800米。若以此堤为南岸,现在分湖南北平均宽度只有1000米左右了。

承载分湖人文历史的诸多古迹遗址中,伍子滩是后人记述最早的一处,始见于杨维桢《游分湖记》。元至正九年(1349)三月十六日,北芦墟顾逊邀集江南七位士人游分湖。杨维桢(12961370)记述游船路径:“朝出自武陵溪,过伍子滩二里许,……”说到了伍子滩。今南窑港桥水闸处,沿成人教育中心校(原芦墟中学)的北围墙向西,原本是通分湖的簖头港,杨维桢游船由此进入分湖。1958年冬开挖太浦河及1999年建造南窑港水闸时,将簖头港填塞,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所以古伍子滩的地点实际在今分湖公园土山南坡下。

分湖还有伍子胥“点将台”的传说。分湖苑路与南栅港路相接的转角处向西,分湖近岸处有一芦苇丛,枯水季节是湖边一小岛,传说就是“点将台”。 另一说“点将台”是分湖公园离岸不远的“湖中浅滩”,夏天常有游泳的人站立该处浅滩,戏说“我要点将了”。

有关分湖的古诗文,每每提及伍子滩。明朝早期的王庭润《胥滩古渡》诗云:“斜日胥滩吊子胥,英灵千古岂真无!云开山口如吞越,潮怒江心似恨吴。甲冷鱼鳞埋雪苇,带销龙气堕烟芜。三忠祠近须停棹,拟把椒浆奠一壶”。明朝的朱嵚在《分湖八景诗序》中指出:“子胥渡吴处,适在湖滨,至今千余年间,潮头肃爽,犹有生气,曰胥滩古渡。”

《分湖志》记载:“伍子滩,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子胥渡吴处。”石底荡即分湖公园外近岸水域。因湖底有“太湖栏砌石”,故此处湖湾称“石底荡”。《分湖小识》则认为“故老相传:子胥尝结水寨于此,以备越兵。语非无据。”南岸嘉善县的志书上,有子胥开凿伍子塘、西塘又名胥塘的记述。古代分湖曾是吴越边界,湖滨曾经驻扎过伍子胥率领的吴国水军。时间应在公元前500年前后,距今2500多年。

分湖水质良好,湖中盛产鱼虾,特别是“紫须蟹”(也作子胥蟹),个体大,螯、爪上生有紫色绒毛。《大明一统志》“蟹,分湖出者佳”。据明弘治《吴江志》记载,分湖蟹“谓之紫须蟹,特肥大”,“蟹壳独薄而青”。每当农历九十月,“九雌十雄”个个脂膏盈足,“味甘香而不腥”。紫须蟹著名特点是“分湖蟹大小钳(螯)”,传说是当年虾兵蟹将帮伍子胥打仗时造成的。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