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吴江记忆 >> 丝绸之府 >> 盛泽丝绸贸易

盛泽丝绸贸易

2024/3/10 3:29:3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4156


第一节 新杭与黄溪绸市

一、新杭绸市

弘治《吴江县志》载,新杭市在”县治东南九十里,居民千家成市”。同治《盛湖志》记述:”新杭市在盛泽镇东南五里,二十都槽字圩,与浙江秀水县王江泾接壤,江浙限一水为界,有太平桥,水阴皆王江泾镇,水阳为新杭市,浙人呼为河北埭。”新杭与王江泾虽两省分治,经济上历来融为一体,是具有丝绸生产和集散功能的市镇。此处绸市主要吸收盛泽东南一带农村的绸货。

王江泾是江南兴起较早的丝织工商专业市镇。万历《秀水县志》称:”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亦描述王江泾新杭一带”近镇村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居此收货”。此书中还有新杭绸商专做汴梁生意的记载。”估客不辞千里远,新杭桥外卸帆迟”,”估舶连樯千里集,新杭桥外贩吴缯”,这些清代诗歌描绘了新杭绸市的兴盛。《新杭竹枝词》中”有时千匹万匹练,却上江船汉口行”之句,证明明清以来新杭绸匹已溯江而上,运至九省通衢的汉口。

咸丰十年(1860)旧历四月,新杭毁于兵燹,荡然无存。

二、黄溪绸市

黄家溪位于盛泽镇东北6公里处,即今之黄溪村。乾隆《吴江县志》载:”黄溪市,去县治东南六十里,明以前以村名,居民止数百家,国朝康熙中至二千余家,货物贸易颇盛,遂称为市云。”《黄溪志》记述明万历年间徽商曾前来贩缯,当地还有丝领头、绸领头之类的中间商人,至清初已成为”烟火千家两岸回”的绸市,所产绸缎有”衣被中原到九氐”之誉。黄家溪傍京杭运河,地理位置较盛泽优越,故能自成一市。

清中叶,黄溪绸产以流向北方为主。《黄溪志》云:”花样轻重必合北客意,否则上庄辄退。”《黄溪竹枝词》中”无端北客嫌轻去,贱煞吴绫等苧麻”之句可为印证。

黄溪与新杭同时被毁。

第二节 盛泽绸市

盛泽绸市是随丝织手工业的兴起而形成的。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嘉靖《吴江县志》)。明末诗人周灿形容其时的盛泽是”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描绘天启年间的盛泽为:”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千百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冯梦龙为明末清初著名通俗文学家,吴县人,完全可能到过盛泽。在其笔下,虽有所渲染,但盛泽绸市之盛况当属可信。”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同治《盛湖志》)。至乾隆年间,”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乾隆《吴江县志》)。其时,”区区之一镇,入市交易,日逾万金”(乾隆《盛湖志》)。

明末清初,绸市交易集中于市河两岸,以中段善嘉桥一带最为密集,称庄面(后世称旧庄或老庄面)。乾隆十七年(1752)旧历三月十三日,桥南新街口失火,逾善嘉桥延烧至北岸,毁庐五百余家。稍后,盛泽绸业界集资在西肠圩南端(今荷园街)建新庄,形成新的交易市场。新庄由市廛两埭构成,中为夹道。光绪二十三年(1897)培元公所出资在新庄之南增建市廛一埭,称南庄。庄面为一封闭形建筑,格局类似科举时代之考场,四周筑围墙,北设一门,东西各有两门作通径,庄内系一式的砖木结构矮房,被南北通衢一条东西夹道两条所分割。每间店面均一隔为二,分别由绸行及领户租赁使用。绸行朝南(大绸行租用双开间,小绸行租单开间),领户面北。室内陈设简单,除柜台外,仅设帐桌、坐凳、钱柜(俗称榻柜)等器具。除此而外,备有秤具、量具及算盘、文具之类物品。每天收市之后,绸匹及现金均由绸行领户各自携回。庄面内由绸业公所雇佣的老年工友守夜。数百年间竟未发生偷盗事件。清末,绸市兴旺,徽商集资在庄面东南建徽州庄,格局与庄面相似,山南北两埭市房构成,两边各21问,中间为碎石夹道,东西各开一扇庄门。该庄由徽宁会馆经营,租与绸行领户及其后产生的机料店、纹制工场使用。此外,庄面周围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及庄横头一带也有类似的市房,为绸行领户的营业之所。丝行、筘店、梭子店、机料店大都群集于庄面外围。庄面是盛泽绸市的缩影和焦点,成为盛泽地区经济活动的心脏。

庄面每天早晨8时左右启门开市,四乡傤船人及机户蜂拥而入,绸行领户各自挂牌收绸,称”出庄”,又名”上庄”。绸行收货时持秤估值称”看庄”,绸行派出经验丰富的高级职员任看庄先生,看庄先生高居柜台上验货称重量,合则收进,不合则退货。”凡绸之不称意者掷还之,曰复庄”(《盛湖杂录》)。绸行收绸后偿付货款称”发庄”。午后傤船人及机户陆续散走,绸行领户相率收市归去,至二、三时全庄关闭称”收庄”,又称”落庄”。

晚明前清以来,苏浙一带以绸产及绸市发达著称的市镇有四处,即浙江王江泾、濮院、双林及江苏盛泽。前三地绸市的形成和发展均较盛泽为早。王江泾、双林兴于宋,濮院兴于元。四地互相影响又彼此竞争。濮院”至嘉道后,绸市渐移于江苏盛泽,而濮市乃稍稍衰息”(光绪《桐乡县志》)。濮绸经盛泽转销各处,已见于乾隆十八年(1753)褚凤翔所作的《禾事杂吟》:”濮绸新样似西绫,染作宫衫见未曾。一夜北镳来盛泽,机中富贵价频增。”而双林所产生绢,”与盛泽绸相似而稍逊”,在市场角逐中渐居下风。咸丰年间,因受战争影响,王江泾、湖州、双林、嘉兴等地绸商迁至盛泽者为数甚众,使苏浙商贾云集于盛泽。其时,英国退役海军军官呤唎途经盛泽,在其所撰的《太平天国亲历记》中说道:”盛泽是一个巨大的商务中心……居房达五千户以上,商店鳞次栉比。”《盛川稗乘》记载太平军在盛泽设局抽厘,两年零一月获银数十万,足见当时绸市之盛。

盛泽绸市有极大的凝集力,除吴江县以外还吸收吴兴、桐乡、嘉兴、嘉善等地绸产,其范围北及吴江南境,西南至双林,南达濮院,东南延至天凝。清末民初为盛泽绸市之鼎盛期,与我国传统绸市苏州、杭州、湖州并驾齐驱,雄踞于太湖平原上。盛泽绸市亦常受时局、战争的影响而出现衰落之势,如民国时代发生的江浙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都使盛泽绸市蒙受损失(详见”军事”卷)。

建国初,盛泽绸市维持了两年余。其吸收范围东至南汇,南抵新塍,西及震泽,北达平望,较前缩小,但仍包括7个区、30多个乡、242个村的10000余机户。1956年后由国家委托加工收购,产销渠道改变,庄面丧失其专业市场功能,盛泽绸市遂解体。进入80年代后,市场经济复趋活跃,地方政府和丝绸界拟恢复盛泽绸市。1986年10月,镇郊的东方丝绸市场开业,后经4次扩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6公顷余,建筑面积23950平方米。市场分5个商业区,一区以经营丝绸化纤面料为主,二区以销售坯绸为主,三区以销售纺织机配件为主,四区以销售化纤原料为主,五区以销售小百货、工艺品为主。共有商店516户,国营、集体、个体并存,批零兼营,有2000余花色品种,日客流量3000余人,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基本形成丝绸专业性、综合性、技术性、开放性格局。1987年销售额达1.5亿元。各种配套设施如汽车站、旅馆、饭店、银行、税务等一应俱全。由此,恢复了盛泽作为丝绸贸易中心的活力。

第三节 绸行丝行领投

在盛泽绸市活动中,以绸行、丝行、领投最为活跃。下文分类记述:

一、绸行(庄)

盛泽专事经营丝绸交易的牙行称为绸行(庄),清代及民国初年绸行(庄)须向衙门或政府领取牙帖(又称部帖)并交纳牙税始准营业。早期绸行专事代客抄买,故又称”抄庄”。后来一部分绸商自资经营,置备绸货供客户选购,则称为绸庄,又名”提庄”。清末民初,逐利而营,业务交错,行庄原有界限模糊,统称丝绸行庄。晚清民国年间,按照销售方向和经营对象,丝绸行庄分为3类:

1.广庄 专事闽广沿海地区交易,还经闽广绸商转销南洋及印度支那一带,实力雄厚,为盛泽绸业中之翘首。外地客商常预付货款,存于广庄帐户中。其特点为成交批量大。民国年间盛泽有九大广庄,即:汪永亨、源记盛、丁人和、升记、广昌成、春记正、张益源、义昌春、永慎昌。

2.店货庄 为专销沪京津等大城市的绸缎庄(店),如上海的三大祥、老介福及京津等地的祥字号等。其特点为品种齐全,质量考究,供货及时,批量较小,售价较高。以裕丰祥、泰记、绮盛、恒余等最为著名。

3.下县庄 专销苏浙一带中等城市及县以下的镇乡,一般批量小,绸缎质量不高,售价亦较低。除宋怡记、福兴泰等少数几家资金较足外,余皆实力有限。民国初年,下县庄有50余家。

除此而外,盛泽还有信记及萃康两家专营丝手帕,称手帕庄。

盛泽地区丝绸品种浩繁,绸行(庄)都有习惯的经营范围,如有花货(花型织物)庄及素货(平素织物)庄之分。民国年间逐利而营,这种界限渐致消失。

盛泽绸行除本地人经营(称本帮)外,还有外地人前来经营。外帮绸行中有甬帮、徽帮、湖(州)帮、(洞庭)山帮及(南)翔帮等。这些绸行多数系太平天国战争后来盛开设的。

盛泽绸业在道咸后一改坐地待销局面,积极向外开拓,以苏州、上海两地为据点设立分支机构,广招顾客。设于苏州者称”苏庄”,并在阊门内水关桥专建盛泽码头装贮绸货。设于上海者称”申庄”。光绪十五年(1889)在上海建立盛泾公所,代表盛泽王江泾绸商的利益并协调两地绸商在上海的业务活动。除沪苏两地外,丁人和、安记、严景记、安利鑫等绸行在汉口设分庄;丁人和、安记在天津设分庄;丁人和、永达在杭州设分庄;郎琴记在硖石及景德镇设分庄;安利鑫在芜湖及南京设分庄。

盛泽绸行多自造或租用广厦巨宅为行(庄)址,以炫耀气派。绸行为办事、收货、发练、发染、检验、整理、发运、结算的场所,一般不挂牌,仅在出庄收绸时才将本行小招牌挂于庄面收货处的铺面上。绸行收货后,当天下午结算,广庄及多数店货庄当天付现,称”发现庄”;而下县庄除个别能发现庄外一般当天只能偿付三成,甚或不付,余则拖欠至旧历每月初三、十八两天兑付,每次亦只三成。绸行将各种绸缎检验后,用压绸板压挺、打包,贴上仿单(商标纸),由庄船、航船或邮包发运出去。

绸行规模大小悬殊,巨者拥资数十万,微者数千。如汪永亨绸行鼎盛时号称60万两。绸行资金周转较快,获利一般可达20%,因而资本积累甚速。如永达绸庄在民国9年(1920)开业时资金仅1万元,至民国26年增值至4万元。每行人员多则20余,少则数人。除行东外,有看庄、帐房、发练、发染、一般职员等业务人员,还有学徒、工友及厨师,待遇优厚。

盛泽绸行有百家之说。民国12年(1931)7月16日《新盛泽》报道:”全邑领照营业的庄号共69家,其余附设庄号不计其数,每年营业统计有一千余万。”民国23年(1934),仍有六十余家。沦陷期间,绸行减少,广庄全部停歇。民国35年(1946)全镇登记的绸行虽有80家,但已裂变为小型化。

建国初,盛泽镇登记的绸行有77家,以鸿泰昌为最大,资金数为4.25亿元,其中68家资金均不足5000万元。人员最多者6人,一般仅二三人。据盛泽税务所1969年调查统计,建国后盛泽绸行前后累计92家,由于购销关系改变而逐批停业。最后一家绸行~~合鑫绸布行于1955年11月关闭。

二、丝行(庄)

盛泽丝业”在前清咸同间局面极阔大,外县丝皆直接收买,用护照运销各地,而以由上海出口为大宗,名曰洋庄,岁销额值银千余万,故当时有用二出八之谚,盖言机户所用仅十分之二也,同治间有三数家因洋庄折阅倒闭后遂无继起者,至今洋庄惟有南浔、震泽两处而已”(《盛湖杂录》)。同治后,生丝出口业务停顿,盛泽丝业经营范围仅限于织造用丝的购销。19世纪80年代,据英人E·罗契的实地调查,盛泽生丝年耗量为582187司马斤,即349912千克。吴江县产丝有限,大多有赖于浙江邻近诸地及江苏溧阳、木渎、无锡等处。按丝之来源盛泽将丝分为:1.以嘉兴、海宁为代表的南路丝,其丝绞?角大,又称”团爪丝”;2.以震泽及吴兴、德清为代表的西路丝,其丝绞?角较小,又称”尖爪丝”;3.吴县、无锡一带所产丝称北路丝。故丝业内部分成海宁帮、双林帮、无锡帮等。

业丝者称丝行或丝庄。清末民初,盛泽丝行(庄)有大小百余家,群集于庄面周围之潇湘弄、洒珠弄、花园街一带,并逐渐扩至新街、龄嘉桥一带。资本巨者数万,次者数千数百。十字弄之王升和丝行为个中巨子,次为懋昌、泳泰源、谭永盛、甡昌、祝德记、洽泰等。丝行(庄)人员多则七、八人,少则二、三人,除行董外有”当秤”(主持售货者)、”出使”(又名抄客,出外卖货者)等。

盛泽丝业在清咸同后渐呈衰势。20年代人造丝及其交织物生产扩大,原料多元化;30年代工厂织造兴起,厂家实力雄厚,多绕过丝行自行采购,丝业相继受到打击。民国35年(1946),全镇丝行66家。建国后逐年下降,至1952年仅存40户。1953年初,蚕丝供销业务统由中国蚕丝公司驻盛机构经营,丝行遂告解体。

三、领投

领投,亦名领头,意为”领人投行”,是丝绸买卖间的中介人。领业是盛泽镇特有的历史现象,故有”第三百六十一行”之称。

早期领投,纯属导卖,计利不论多寡,称”戤行门”。清中叶,领业已发展成一个独立行业,与绸业、丝业并称盛泽的三大支柱。清末民初,领业队伍十分庞大,人员有千人之多。领业俗称领帮,开业经营者称领户或领号,通常由三、四人合伙组成。领户成员多半为亲属、师徒或师弟兄,业务旺时可日收绸五、六十匹。该业为本地人独揽。

领投多数经营绸缎,名为绸领;少数经营绢类(如长绢、市绫等),名为绢领。抗战胜利后绸领又兼营棉布,故称绸布领。按其经营品种,领业分为生货、熟货两大帮;按织物花色则分花帮、素帮两大帮;按收绸区域则分成南帮(镇南地区)、北帮(镇北地区)及下塘帮(镇东南运河以东地区,即今嘉兴县田乐、荷花、南汇一带)三大帮。

按照盛泽地区传统的交易模式,农村机户将织成的绸匹委托傤船人上街交与领投,经领投初验,分类集中后再转售与绸行。领投收得贷款后扣除其佣金(一般为2~4%),将货款及傤船人力资付清,并出具信用担保使机户能自丝行赊回原料用丝。如绸行不全部付现,领投常先垫支绸款的一部分。由于绸行与机户并无直接关系,故领投成为盛泽丝绸交易链中重要的一环。

沦陷后,绸市萧条,领业每况愈下。民国35(1946)年,领户仅存30户。1952年尚剩7户。1955年9月领投绝迹。

第四节 丝绸合作社

30年代中期,以陆荣光为代表的知识界人士在盛泽地区倡导丝绸合作化。民国24年(1935)3月5日在筹资35450股(每股1元)后于大谢乡成立”无限责任吴江县盛泽区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建社伊始,即统一收绸标准,按质论价,手续费仅绸价的1%,为领投佣金的25%~50%虽市况不佳亦照收不误,并即兑款付现。对资金短缺的机户还时加扶持,发放无息蚕本贷款和绸本贷款,或出具担保由两家农民银行给予低息贷款。按章,大谢合作社净收益在扣除公积金(20%)、公益金(10%)、员工奖励基金(5%)后,悉数作为红利分给社员。合作社在大谢乡各村遍设收货点,还在盛泽镇南财神弄设营业部,统筹成交及外运业务。

其后,溪南及盛泽镇电织零机户继起仿效建社。民国26年(1937)复与坛丘、严墓等7社联合组成”保证责任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社联合社”。社址设南仲家弄,墙上有双手紧握的社徽图案,并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标语口号。

织绸合作化的推行,迫使盛泽镇上领投业改组,领业为了与合作社抗衡,不得不全面降低收佣标准,这对于当时尚未参加合作社的绸农来说,无疑也是深受其惠的。

沦陷后,丝绸合作社夭折。民国35年(1946)1月31日,盛泽区电机丝织生产合作社成立。同年2月16日,大谢织绸运销合作社率先复业,共有社员710人,职员24人,资金710元。溪南乡继于3月13日复社,拥有织机767台,其余各社亦相继复业。11月25日,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社联合社在盛泽复业,共有成员社11个,其中盛泽区(镇)6个。

民国36年(1947)后,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农村经济濒于破产,致使合作社亏蚀严重。因合作社直接运销,甩开绸领业,故两者积怨甚深。此时,绸业乘人之危,欲加扼杀,一致议决拒收合作社之绸货。当时虽有两行一库(中国农民银行及江苏省农民银行盛泽办事处,中央合作金库上海分库盛泽分理处)的勉力支持,终因资金大量积压而陷入困境。经各方调解,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社联合社作出让步,撤销驻沪办事处,以换取绸业之就地收购,丝绸合作事业严重受挫,名存实亡。 

第五节 内  销

历史上,盛泽绸缎以内销为主,由外地商贾及本地绸行经营,成批运往全国各地。《盛湖杂录》记述:”清乾嘉间远商鳞集,紫塞雁门,粤闽滇黔辇金至者无虚日。”

民国10年(1921)前后,盛泽丝绸销向为:粤闽地区(占40%,年销700余万元)、上海(15%,年销200余万元)、长江诸省(20%,年销300余万元)、苏浙各县(10%,年销150余万元)、京津(5%,年销70余万元)。

除远销外,清末民初盛泽镇开设嘉福永、天丰瑞、大成、成章恒4家绸缎局专营零剪业务。盛泽陶氏复在上海开设仁记绸庄,将门面辟为仁记瑞绸缎局,继又开设三益绸缎公司及天纶绸缎局门售盛泽绸产。30年代盛泽王氏与人合伙在沪开设纬康绸缎店兼销盛泽绸缎。

建国初,销路欠畅。1951年盛泽丝绸业参加苏南区域城乡交流物产展览和华东土特产展览交流会,打开了几处销路。是年大陆全部解放,南北交通畅通,丝绸销售量渐增,比上年增加22.7%。1952年全年内销近34万匹,其中京津占三分之一以上,上海四分之一弱,沈阳六分之一弱,余为粤闽浙湘等地。1953年西北销路打开,销售量比上年增246%。

1955年丝绸购销纳入国家计划,由中蚕公司统管,取缔了丝绸自由市场。其后,苏州纺织品采购供应批发站在盛泽派驻小组经营丝绸内销业务。


1957~1975年,部分丝绸内销业务先后由吴江县商业局日用部经理部及生活资料公司等部门经营。1971年1月,吴江生活资料公司在盛泽设立纺织品采购供应组,进行定产定销。1979年该组升为江苏省纺织品公司吴江采购供应批发站(二级站),内销丝绸流向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区。1980年转向以计划产品为主,市场产品为辅的经营方针。其时苏浙乡镇及个体丝织户发展迅猛,竞相织造化纤织物,盛泽形成以化纤原料及织物为主、纺机配件为辅的交易中心。各地乡镇丝织企业纷至镇上开铺设店,县属各厂亦自设门市部,以广销售。同时,各地纺织品经营部门、服装厂商及个体客户纷至沓来,一时人满为患,货积如山。盛泽工商行政部门开辟”盛泽化纤织物交易市场”。市场分设两处,一处为”服务部”,位于大街中段,为买卖双方提供货物寄存、市场信息、业务介绍、转帐汇款、合同鉴证等服务项目,另一处在大街西段,设交易场所,集中货样小批量交易或设摊零售。因场地狭小只能济一时之急,后吸取庄面的历史经验,于1986年10月开辟东方丝绸市场(详见”盛泽绸市”)。

吴江纺织品采购供应站历年丝绸及化纤织物购销情况


(续表)

第六节 外  销

盛泽丝绸外销的记载最早见于乾隆《盛湖志》:“绫罗纱绢,不一其名,京省外国,悉来市易。”近年来,在老庄面所在的旧宅基内出土日本、朝鲜、安南(越南)等国的钱币。据考其铸造年代相当于我国明中期至清初,可与《盛湖志》印证。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盛泽绸产经上海洋行输出。出口产品以盛纺、洋纺、元生纺、香云纱、高丽纱及印度绸居多。《农商公报》第十三期(民国4年8月15日)载:“丝为我国名产,织亦应我国擅长,然我国织物,推山东茧绸、盛泽素纺等三数种尚行销于西国。”震泽丝商毕康侯于民国10年(1921)赴美参加第一次万国丝绸博览会期间,曾在纽约一家大公司见到售卖盛纺。民国初年,春记正、源记盛、升记绸行及其合营组织春源升绸行经销洋纺出口业务,年达五、六十万元。民国8年(1919)我国驻朝鲜元山领事馆的商务报告,民国8年(1919)及10年(1921)我国驻朝鲜仁川领事馆的商务报告中均有白盛纺、四八盛纺、色纺绸、生三八绸等输入的记载,其中民国8年(1919)夏季仅四八盛纺一项输入即达1405匹,货价20372元。高丽纱为专销朝鲜的纱类织物,同治、光绪年间最为畅销,朝鲜新义州、仁川、汉城、平壤、元山、釜山等城市均有鲁籍侨商开设的号子铺经销盛产高丽纱。晚清至20年代输朝产品约占盛泽绸产的十分之一。民国13年(1924)侵朝日本当局将进口绸之关税提高到值百抽百,税重于本,迫使高丽纱退出朝鲜市场。后日本统治者疏于防范,对成衣不课税,春记正绸行乃将高丽纱运到安东(今丹东)制成成衣,朝鲜人竞相渡江购买而归。

盛泽绸产直接出口之事,清末已有记载。张益源、汪永亨两家绸行在宣统三年(1911)前曾委托法国巴黎华商通运公司经理在法代售薄绸及丝绸手帕。民国期间,盛泽绸产行销五大洲20余国。

30年代,欧美各国实行保护贸易,限制进口,大幅度提高华绸进口税,盛绸外销渐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洋行停闭,丝绸出口告绝。抗战胜利后恢复出口,但为数甚少。

建国后丝绸外销业务先后由中国蚕丝公司苏南分公司、江苏省丝绸公司(1958年1月后)、苏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62年6月后)、吴江县外贸公司(1975年1月后)经营。1958~1974年盛泽丝绸出口由省调拨解交上海口岸输出。1975年后,江苏省成立口岸分公司~~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其后,盛泽设立外贸站(现名盛泽办事处),遂改由江苏口岸输出。

1979年盛泽丝绸出口首次超过内销,成为我国重要丝绸出口基地之一。新生丝织厂、新华丝织厂成为外贸出口专厂。盛泽丝绸出口至56个国家和地区。

盛泽丝绸历年出口概况表



注:1.吴江绸类及真丝绸外贸收购数据取自吴江县外贸公司及盛泽外贸站。

       2.全国绸类及真丝绸出口数据取自《丝绸笔记》695页。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