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3:38:16
作者:
胡玉成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498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初次访问开弦弓村,距今已经整整五十了。在那次社会调查之后,年轻的费孝通撰写了《江村经济》一书,发表于英国。从此,开弦弓村获得了“江村”这一学名,并名扬于海外。
光阴易逝,岁月难留。倏然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今日江村又如何?费老初访江村时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景况早已无从寻觅,合作化以来以粮为纲,仅得温饱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村正在经历着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历史性变革,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进军的伟大航程!
江村现有耕地3013亩,其中桑地为748亩,水面1466亩,全村人口572户2379人,人均占有耕地1.26亩,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九七八年,这个村基地上没有村办工业,农、副业总产值仅94万元,人均年收入不满130元。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江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干部群众听从费老关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把工业抓上去的告诫,艰苦创业,使村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现在,村里已经办起了丝织厂、罐头食品厂、粮食酿酒厂等八个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随之壮大。1985年,农、副、工三业总产值已达549万元,短短七年间增长了五倍多。其中,工业产值达到327万元,占总产值的60%。工业的崛起,副业的兴旺,为大批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经营部门转移创造了条件。目前,全村一半劳力进了乡、村办企业,务农劳力占总劳力的比例,已由一九七八年前的百分之八、九十,下降到如今的百分之二十五,出现了“家家农副工,户户奔小康”的鼎新景象。农民生活水平犹如三月春潮——看涨,全村(老幼)人均分配水平已达到766元,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净增了638元。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楼房相继而起,就是江村农民迅速致富的见证。一九八一年费老三访江村,那时还只有一幢旧式的三层楼房。如今,盖起楼房的农户已有88家,而住进新房的农户则更多,已占总户数的四分之三以上。乡村中畅销的耐用消费品,已从“老三件”发展到“新三件”,近年来,又开始出现了“金三件”热(金项链、金戒子、金耳环)。集体的家底厚实了,进行村镇建设和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就有了坚强后盾,昔日冷落的江村如今日趋热闹。一九七九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十五、六万元,创办了中学,翻了小学,开设了丝厂职校,扩建了电影院,新造了图书馆,盖起了招待所,添置了卫生所的医疗设备,整修了村里村外的道路和桥梁……他们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一九八四年被苏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的称号。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风貌在江村已初露端倪。
《江村经济》一书的出版,使江村成了海外人士了解我国农村历史和现状的“窗口”。今天,“窗口”又兼“基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教授倡议,江村社会调查基地于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正式建立。从那时起,一批中青年社会学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费老的关怀和指导下,有的长期扎根于江村,有的定期来江村,从事如费老所说的“细致的,有数据的、说得清楚的”社会调查,致力于创建新中国自己的社会学这一艰巨的任务。那里有耕耘,那里就有收获。他们的汗水结晶成一篇篇有价值的论文,他们的劳动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也是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横向比较中看江村,应该说,江村的经济实力在苏南农村中只算得上中等水平。其明显的不足之处,是村办工业腿还软,劲不足。历史已经证明,在人多地少的苏南农村,单有农业和副业的发展,广大农民是难以达到小康目标的。在纪念费老初访江村五十周年之际,我唯一希望的,就是江村的干部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注重信息,开阔视野,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村办工业的较大发展,并由它推动农业、副业一起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