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3 3:45:16
作者:
仇怀耕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619
今年是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访问江村五十周年。为此,我们将费孝通教授从一九三六年初访江村至一九八六年十二访江村的情况汇集成文,简要作一介绍,以表示吴江人民对费孝通教授访问江村五十周年的纪念。
“初访江村”
1935年夏,费孝通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并选择了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为留学英国作准备。调查期间因误落陷阱,跌坏脚骨,不得不放弃此行。于1936年夏季,回到家乡吴江,在他姐姐费达生工作的开弦弓村,进行了闻名中外的“初访江村”的社会调查。在江村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群众,串门访户进行调查研究,搜集了这个农村的许多经济情况资料。
1936年秋,他在由上海去英国留学的轮船上,把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一份调查报告的初稿。带着这篇文稿进了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导下,进一步对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分析、整理,用英文写成题为《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论文,1938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同年获得博士学位。“江村”是费老起的一个学名,代表一种类型的农村,因为是江苏的农村,故称为“江村”。所以这本书的中文名称为《江村经济》,后来重印四次。他的导师、现代社会人类学奠基者之一的马林诺斯基教授在《江村经济》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我可以预言,将是人类学理论和实地调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和“知识世界中的一个里程碑”。
“重访江村”
1957年4月24日至5月15日,他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调查组的李同孚、周叔莲、张福乾,《新观察》杂志记者张祖道等5人,在县人委副县长杨振东等的陪同下,“重访江村”。他用了21天的时间,听县、区、乡、村干部的汇报,召开干部小型座谈会,进行专题研究,个别访问和实地考察,对江村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大体分三方面:一、对江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变化情况,重点对土地的占有关系变化,对人员变化;二、对农业生产情况及农民收入情况的变化;三、对副业生产发展情况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着重在养蚕、饲养、水产、运输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指出了开弦弓村在前进道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张发展农村的副业和工业。并帮助农业社建立了档案资料。
此后,费老将这些调查材料经过整理,写了“重访江村”的报道文章,发表在《新观察》杂志上。
“三访江村”
1981年10月1日至4日,费孝通教授为出席英国皇家人类社会学会议作准备,带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吴承毅、王康、林友苏,以及他的的姐姐费达生等人,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杜庆云等的陪同下,“三访江村”。对开弦弓村的农业、多种经营、乡村办工业、土地、人口、文化教育、农民收入、家庭结构和生活等方面调查。在这次访问中,确定将开弦弓村作为农村社会调查的基地。
1981年11月18日,他登上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讲台,作了“三访江村”的学术演讲,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农村四十五年,特别是解放三十多年来发展的巨大变化。《三访江村》的演讲文章刊登在1982年《新华文摘》第一期上,后收编在费孝通教授的《从事社会学五十年》丛书里。在这次授奖大会上他获得了赫胥黎奖章。赫胥黎奖章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而他是获得这项荣誉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四访江村”
1982年1月6日和14日,费老在县委副书记翟秀生、县政协副秘书长陆公侠等的陪同下,对庙港开弦弓村进行了第四次访问调查。在江村,他同干部群众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详细地了解了江村的农副工业生产和社员分配等情况。当乡村干部谈到去年生产收入都比上年增加时,他十分高兴。6日那天,他为开弦弓村丝织厂奠基挖了第一锹土。访问期间,费老兴致勃勃地为开弦弓村题写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又为荷花湾村题写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还为庙港乡题写了“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优美诗句,充分表现了费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激动心情。
这次访问回到北京后,在1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受到了赵紫阳总理的会见,他在会上作了题为《我国农民已经闯出了新路子》的讲话,以大量事实热情赞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后农村出现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得到党中央领导的肯定。
“五访江村”
1982年10月24日,费孝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的领导,在县委副书记、县长于孟达等的陪同下,第五次访问江村。这次来江村访问的主题是对“小城镇”的调查研究。详细地调查了解开弦弓村的家庭结构、生活、文化教育、道德风俗等情况。同村里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热情鼓励大家,努力把江村建成社会主义的新“江村”。同时,还为开弦弓汽车站写了站名。
“六访江村”
1983年5月2日,费孝通教授带领社会调查组的沈关保、李友梅等同志,对开弦弓村进行了“六访”活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吴江的松陵、盛泽、震泽、平望、同里、铜罗等十来个小城镇的历史与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后来,将这次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写成了四万字的题为《小城镇,大问题》的册子。
《小城镇,大问题》,对吴江县的小城镇进行了分类,然后回顾了这些小城镇的兴衰过程和原因,着重指出近年来小型工业的兴起,是小城镇复苏和繁荣的原因,但是集体商业活动却没有相应地搞活。因此,应该进一步研究农村经济商品化的问题,特别是要搞清楚小城镇商品流通环节和开拓商品流通渠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最后,费老就小城镇怎样建设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谈了一些设想。
《小城镇,大问题》这篇文章,发表在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第一集,1984年《瞭望杂志》第2-5期连载,现收编在费孝通的《小城镇四记》的丛书里。
“七访江村”
1983年10月3日至8日,费孝通教授在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杜庆云等的陪同下,前往开弦弓村进行了第七次访问调查。在这次访问前不久,费孝通教授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次去开弦弓丝织厂、庙港缫丝厂、震泽镇和梅堰乡进行了访问调查。在梅堰时,县委书记蔡福泉赶往现场拜访了费老。在访问期间,费老邀请了苏州光明丝织厂和苏州益明化工厂的负责人,同他们交谈了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的关系等问题。这次访问中,费老参加了松陵小城镇研究会,并担任了小城镇研究会的名誉会长。费老在七方江村之后,又调查访问了常州、无锡、南通、苏州四市和部分县镇,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城镇,再探索》的文章。
“八访江村”
1984年10月24日上午,费老在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通华、县委书记俞兴德、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陈仲达等陪同下,第八次访问了江村。参观访问了开弦弓丝织厂、蜜饯厂,与乡村、工厂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交谈。同时,还为开弦弓中学写了校名。下午又去梅堰乡进行访问调查。
费老这次访问结束后,即去镇江、扬州、南京三市,进行了14天的考察。调查结束后,他写了《小城镇,新开拓》的新篇,刊登在1984年《瞭望》杂志第51、52期和1985年第1-3期,现收编在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四记》的丛书里。
“九访江村”
1985年7月9日至23日,费孝通教授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通华、县委副书记于孟达等的陪同下,第九次访问江村。随同费老来访的还有沈关宝、李友梅、柳豪兴、王兴,以及费老的姐姐费达生等11人,在我县作了14天的社会调查。他先后对我县的开弦弓村、庙港乡、北厍乡、黎里镇、平望乡(镇)、梅堰乡、震泽乡(镇)和桃源乡进行了考察。
费老这次访问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一是为江村调查五十周年作准备;二是考察研究苏南乡镇工业的发展前景;三是进一步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
在访问期间,费老为太湖美景写了诗两首:
一
太湖三万六千顷,
稚翁满舱笑语盈。
自从陶朱片舟去,
世代兴衰说到今。
二
湖风吹我入梦来,
七十老翁志未衰。
振笔犹欲书心愿,
莫道湖边起暮霭。
听取了县乡领导干部的工作汇报。为县机关和湖滨乡、松陵镇的干部作了报告,深刻分析了当前乡镇工业的潜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还参加了县政府召开的“凤尾菇深度加工研究讨论会”,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访问调查后,费老写了“九访江村”的文章,发表在1985年10月6日和7日的《新华日报》上。
“十访江村”
1985年10月12日,费老在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通华、县委副书记于孟达等的陪同下,第十次访问江村。在开弦弓村、庙港、梅堰等地,进行了一周的社会调查,召开各种座谈会和走村访户,同乡村的干部群众广泛地进行了交谈。这次调查,主要是为纪念访问江村五十周年作准备工作。
费老还参观了吴江县档案馆。费老说:“档案工作很重要,很有作用,你们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费老参观了档案史料陈列,并为县档案馆题词:“加强档案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十一访江村”
1986年5月16日,由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通华、吴江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于孟达等陪同,费孝通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根千子、美国联合大学教授巴乃特一行,第十一次访问江村。在江村,听取了江村的调查汇报。日美学者由朱通华副主任、于孟达主任陪同参观乡村工厂,尔后,又走访了农民家庭,江村访问调查结束后,又去桃源乡进行访问调查。
“十二访江村”
1986年10月12日至15日,费孝通教授第十二次到吴江访问。在访问中,费老认真听取了县委、县政府关于今年工农业生产情况汇报。费老指出:“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农民进一步确立商品经济观念,经受商品生产的锻炼。”
这次访问期间,费老还会见了以鹤见和子教授为团长的日本小城镇研究代表团的客人,向日本客人介绍了这几年吴江小城镇的发展情况,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了小城镇研究中的学术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费老一直把开弦弓村作为观察中国农村变化的小窗口,作为人类社会学研究的基地。不仅打开了中国农村的经济窗口,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们的关注,它对整个社会人类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影响,对社会人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