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王祖壎先生的生平考证

王祖壎先生的生平考证

2020/11/1 0:23:06    作者:  倪昆泉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885

  以前知道王祖壎,是从南社资料里涉略。柳亚子整理的南社名单中有此记载:王祖壎(189?-1942年),字岳麓,吴江县人,入社号1018。对于王的生平事迹,南社研究资料里一直空缺。由于吴江县老档案在抗战时期遗失,有关他的存世资料极其有限。但抗战前后,王祖壎在吴江的政务活动是相当活跃的,他的救民于日寇铁蹄贱踏的各种努力,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为此,试着从有限的资料中对王祖壎先生的生平事迹,作些考证。

  前年,淘得《吴江王岳麓先生哀思录》复印本(以下简称《哀思录》),希望能多知道一些具体材料,但等拿到书本时,不免仍有失望,《哀思录》是抗战时期吴江旅渝同乡们所编,迫于战乱和王的匆匆离世等因素,同乡们对其生平并无详细的记录,更无遗像照片。但二篇文稿很有价值,先示于读者:

  一是“公祭王祖壎岳麓先生启示”:先生蚤岁研究法家,言毕业于东吴大学,风流蕴藉,慷慨好义。壮年服务梓桑,参加革命。迨故乡沦陷,复走湖滨,组抗日军,筹饷练兵,不遗余力。二十八年春,敌人进攻严墓,被捕不屈,备遭荼毒,卒免于难,遂渡海由港来战时首都,供职侍从室第三处中校处员。垂二年,忧患余生,夙疾频发,不幸于三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病逝小温泉寓次。同人等闻耗之余,乡谊亲情倍增悱恻,爰订于十一月廿九日(星期日)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在重庆小什字罗汉寺举行公祭,聊表悼忱,为发短启。凡与先生在日交游者,倘荷届时贲临或惠赐哀诔,均所盼祷。此启。如蒙赐诔,请寄重庆五四路特二十七号毛啸吟转。 落款为:吴江旅渝同乡吴豹章、陆荣光、毛啸吟、丁趾祥等21人(略)同启。

  二是“祭文”: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吴江旅渝同乡会全体同人,敬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王君岳麓之灵。曰:淼淼垂虹,峨峨钓雪,笃生王君,地灵人杰。少年倜傥,裘马翩翩,黄金结客,一掷千万。洎参邑政,擘划周详,国民代表,名在议场。国难方殷,逆夷犯顺,沪渎鏖兵,南都迁鼎。亦聿吾乡,东南孔道,城郭虽沦,偏隅犹保。太湖汤汤,长兴旧迹,维君崛起,延揽豪杰。治兵筹饷,纲举目张,吴根越角,俨若金汤。无何蹉跌,慷慨就俘,幸逃毒手,奋翮渝都。绿水红莲,参军记室,黾勉簿书,雄心未歇。方期匡复,迅扫天狼,投鞭笠泽,立马鲈乡。何意微疴,竟夭羁旅,裂眦同仇,殁而犹视。桐棺萧寺,素旐黄埃,招魂异地,酹此深杯。尚飨。 

  第一、王祖壎生卒年份

  上述“启示”,明确记载着王卒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公元1942年10月14日),病逝地点是重庆小温泉寓所。生于何年?成为难题!南社研究者定其为189?-1942年,只是权宜之计。细读《哀思录》,在第19页处发现吴江同乡仲少梅的再次挽联:叨长十八岁交谊忘年入川□密,自知淘汰列遗言隔昨贲志以终。此联反映出时为吴江盛泽籍名人仲少梅年长王18岁,而仲少梅的生卒年份吴江史料中比较清晰,仲生于1879年,卒于1957年。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确定王祖壎生卒年份为1897年-1942年,享年45周岁。

  第二,王祖壎居住吴江何处

  2007年完稿的《同里镇志》收录了同里籍南社成员名单(表14—9,第490页),将王祖壎列为同里籍人士,却无法象其他成员一样记有居住地址,生年不详,卒年记为1943年(显然有误),我不知同里镇志的资料源自何处,但以为镇志办是采录吴江市政协文史办汇编的《吴江文史资料》第九期徐深先生(系南社成员徐麟之子)所写的《同里自治学社与南社》追忆文章,徐文中讲述到了王祖壎等多名同川学会成员加入南社的简单经过,对王并无具体交代。然而查民国七年《同川学会通讯录》、民国九年《同川学会杂志》、民国十年《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廿周年纪念录》,三书收录了同里各校学子、教师的名单和通信地址(包括去世者、失去联系者),却无法查到王祖壎的踪迹,如果王确是同里人,小时候就一定会在同里上学,清末民初同里为我县的发达大镇,同里各学校办得很进步,除了本镇学子,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学子来求学,何况是同里人呢?故同里镇志把王祖壎列为同里人的可靠性让人怀疑。

  《哀思录》录有民国16年、18年两度任吴江县长的同里人杨千里(杨天骥)所作 “岳麓病殁于小温泉闻讯凄恸诗以哭之” 长挽诗:昨岁相逢惊瘦损,为言辛苦贼边来。麻鞋我亦趋行在,凄绝巴山一恸回。百里枌榆手自栽,当年佐治费君才。垂虹浮玉重回首,十道琅环俱劫灰。黄鹂坊外柳如丝,皋庙相依忆旧时。梦里依稀门巷在,不堪重谱碧山词。负创犹留血一腔,远闻正义在家江。抚脾知尔临终意,受尽鞭笞气不降。几度安排剌剡船,雨淋行屐便迁延。岂知咫尺南泉路,竟阻人天不面缘。鲁戈他日剌亡秦,不见风流蕴籍人,里社若论私谥例,待书佳传勒真珉。杨两度任吴江县县长时,王佐杨治政于吴江。诗中体现出杨千里先生对王祖壎高度评价,还隐约流露杨、王两人熟识相知于县政,也能感觉王活动于垂虹浮玉(县城松陵的象征),似乎还有他们曾经一起同住过苏州黄鹂坊的经历,却没有一句同里同乡的追忆。同样,同里籍的金国宝等人的挽联里也了无与王是乡邻的意思。祭文中“淼淼垂虹,峨峨钓雪,笃生王君,地灵人杰。”句,分明讲了王出生于“地灵人杰”的松陵。《哀思录》还录有曹成杰的挽联:幼共砚壮共游往事难回首,捍于乡忠于国大名传垂虹。说明曹王两人是幼时同学、壮年又交游,同样《同川学会通信录》等资料中也无曹的记载。王闻名于县城松陵是肯定的。所以,把王祖壎列为同里人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王祖壎到底是哪里人?经考证认为,王祖壎应是松陵人,除了上段讲的祭文、挽联都把他与垂虹联系在一起外,直接证据是吴江档案馆保留的、似为王亲笔的《呈为声明箕平沙东女平沙两圩系下则粮田并非围垦之湖田仰祈》(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七日)的呈文,文尾明确录有王的保甲、通信地址:具呈人:王岳麓,住第一区松陵镇第五保十九甲七户;本城北门下塘街1号(见图1)。这与吴江文史爱好者沈昌华先生从老松陵人处得知王祖壎是松陵下塘街人的说法相符,松陵老人并能说出王家位置在原湖滨公社食堂的位置(卜家弄偏南)。至于他是否世居于松陵?下文另有分析。

  第三,王祖壎的生平

  由于《哀思录》成文于日侵时期战时首都,时局混乱,加上那批吴江同乡在渝并无太高的地位,另有可能因王的个性原因,他人并不熟悉其经历,所以《哀思录》只有很简单的29页,收录的启示、祭文、挽诗、诔词里除了褒扬以外,对王的生平很隐约,而与王是郎舅关系加表亲的袁丕烈(吴县郭巷人)的挽诗《重阳节在滇得岳兄噩耗》结尾却有“死生修知寻知命,身世飘零似断蓬”之句;另在“启示”以“先生蚤岁研究法家,言毕业于东吴大学”开头,吴江同乡(包括同僚)对其东吴大学就读的经历并不十分肯定。从这两点情况分析,让后人感觉王对自己的身世比较隐讳。加上正式资料的稀少,更加增加了今天考证其生平的难度,身世真是飘零似断蓬了。

  1、王祖壎的家世。王家在同治年间就在太湖大量围垦(可能私垦)湖田。一是在今天的菀坪境内围垦,他的《呈为声明箕平沙东女平沙两圩系下则粮田并非围垦之湖田仰祈》的呈文里提到,“箕平沙圩(今菀坪菀南村境内)、东女平沙圩(今菀坪安湖村境内)是祖遗世产,于前清同治年间即已熟田,氏亦执有同治年所验回单可资证明,历年收花办赋,已有数十年……”。此文因王家与他人发生荡产纠葛,县府下令清查时,由王祖壎所呈,虽然有狡辩的成份,但他家在同治年间就在今天菀坪地方太湖里围田是可信的。二是在松陵联瑾村、三联村境内围垦,民国十七年十一月,王家与李奎远等人在三瑾衣字圩、里服圩(两圩分属松陵三联村、联瑾村境内,今已被征)发生荡产纠纷有案可查。三是发展至王祖壎掌家时,王家围垦湖田到了顶峰,他联合同僚缪天秩、周石泓更大规模地围垦湖田,因是三位区长联合用公司化方式围垦经营湖田,至今在菀坪安湖村留下 “大三公司”的地名,在松陵三联村留下了“三公司”的地名。

  另有民国二十年(1931年)二月二日,王祖壎祖坟树木被盗,他以公民身份呈文县政府,请求饬警查缉,文中“祖墓在湖墓乡衣字圩……被窃去合抱巨木八枝,具系数十年前所植……”。衣字圩,在松陵三联村,是典型的太湖田,从王家的坟树年龄推算,可知王家数十年前就从事大面积围垦湖田、并且发了家。但把祖坟建在太湖田中,有违一般坟筑高地的常识。同治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不久,吴江在此兵燹中,人口损失很大,官府组织过一次移民进入;部分淮军随地留下,还有一些失败的太平军将士也隐姓埋名留下,从事渔耕、甚至入湖为匪。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推算应是王祖壎祖父时代,王家能在匪帮林立的太湖中大量围垦湖田,其祖父的身份,不得不让人联想。

  2、王祖壎的求学经历。王祖壎出生时,王家已是富户,他能少年倜傥,裘马翩翩,黄金结客,一掷千万。但他在吴江各学校的学生名单中没有出现。王祖壎童年与曹成杰同砚同学,而曹成杰读书、从教主要在苏州,那么王祖壎求学经历亦可能在苏州,并且王家在苏州黄鹂坊可能有房有产,而王言毕业于东吴大学,可能系旁听生之类的大学经历。

  3、王祖壎从政经历。曾为吴江县第一区(松陵及四周地区)区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十二日,县长杨千里以第十四号委令委派王祖壎为吴江一区实习区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六月二十九日王祖壎以第一区区长的身份,向县长吴葭呈“为邻县莠民越境捣乱纠众行凶伏祈”状,反映吴县横泾村民越境侵犯越溪(时属吴江)太湖芦茭地,引发双方械斗,后在吴江、吴县两县的共同协调、弹压下,得以平息。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七日,王祖壎以第一区区长的身份,公函吴江县建设局唐局长,为顾墟乡农田汛期受苏同班轮船激浪毁圩提出慢行请求,得到吴江建设局和和轮船公司的重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六月十四日,王兼任吴江县公款公产管理处主计员。此日,县长徐幼川发布县政府聘字第五号文,聘任倪鸿孚、费仲竾为本县公款公产管理外正副主任,王徐蔚、王祖壎、汤天一为主计员。此职可能为兼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起,王任吴江县商会常务主席。《吴江大事记》记载:1935年12月1日,吴江商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出席各业代表45人。先举丁趾祥、王祖勋(注:“勋”为壎的简写错误)等7人为第二届执委,推王祖勋为常务主席,此职务直至吴江沦陷于日寇,没有改变。旅渝吴江籍人士沈君匋的挽联“郁舍论交切磋砥砺廿年主持商会彰表民喦杀敌卫梓桑竟是藏洪田横一流人物;南泉话旧匪恻绵缠千里外殷念湖山眷怀乡国埋忧返兜率胜看白马玄鹤长护城民。”沈联说王主持县商会二十年,那么,是民国十一年就入主吴江商会吗?民国十一年(1922年),时王只有二十五岁,参加商会、并且是商会骨干很有可能,但入主商会是值得怀疑的,毕竟那时还年轻。但他曾为国民代表,应该与他在县商会的身份是紧密相联的。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王祖壎与丁趾祥、杨雪门等一起担任县抗日后援会常务理事,负责上海战区撤来之伤员、难民救助安置。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夏,王在严墓的吴江县政府任分管财政的第三科科长兼抗敌自卫团训练所所长(训练所址在南麻社区北麻村崇义寺内,寺已毁,尚留下一株大银杏树)

  民国二十八年春(有一说为1939年3月21日下午),日寇进袭严墓,王在撤退途中不幸被日寇俘获,备受酷刑,后经多方营救脱险,只身渡海至香港,转辗到重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三处中校处员,直至客死他乡。

  第四,王祖壎的抗战努力

  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淞沪抗战后,民国政府已经清楚日本的野心,客观上也在为全面抗战作各种准备,从军队编练、战备工事、重要企业搬迁、防空演练、战备铁路公路建设到抗日宣传、民众武装自卫等,都在悄悄全面推开,吴江也不例外,王祖壎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王祖壎作为商会主席、开明士绅,积极筹资出资训练本县各区的保卫团(自卫队),并视察检阅。保卫团面对日寇进犯,虽然不久溃散,但毕竟还是培养锻炼了一批军事骨干,这些骨干,在以后的敌后抗日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湖滨地区的吕逸群率领的自卫大队的基干力量,均是那个时候训练成型。

  王祖壎积极筹备“江苏省文艺协会吴江分会”,营造抗战宣传氛围,提高民众觉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五日下午一时,王以县要员(商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盛泽目澜洲召开的“江苏省文艺协会吴江分会”发起人会议(见图2);四月十一日上午十时,再次出席筹备会;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时,在吴江公园中山堂出席“江苏省文艺协会吴江分会”成立会议(见图3)。虽然王没担任具体的理事职务,但他作为商会会长,在经费上、组织上给予了保障。该协会抗战前出版《吴江文艺》二期,内中充满爱国热情、充满对明朝抗倭英雄等英勇人物的崇拜文章比比皆是。

  吴江沦陷后,王利用熟知太湖情形的有利条件,进入湖滨地区做兵运工作,甚至策动湖匪参加抗战,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组织抗日军事斗争。当时尚未投敌的程万军部队、横扇地区吕逸群带领的自卫大队、汪鹤松部队等抗日武装均得到过他的帮助。在此转战在敌后的艰难险阻的日子里,他赋诗明志,撰有《春夜泛月》诗集,惜诗稿目前无存。

  王在转移至严墓的吴江县政府任第三科科长兼抗敌自卫团训练所所长期间,仍是积极吸收、扶持抗日力量。中共党员丁秉成到吴江严墓后,他通过毛啸吟等结识了王,在王的鼎力帮助下,“武抗”(即中共中央特科的秘密外围组织“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会”)人员全部进入国民党吴江县政府政工队。丁联合钱康民、赵安民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 “江浙太湖抗日义勇军”,这支抗日武装,出生入死,驰骋水乡,一度把江浙接壤之地联结成一个广阔的杀敌战场。由于王等开明人士培养了一批抗日志士和游击武装,日侵时期,我县各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斗争一直没有停过,打日寇、惩汉奸,给日寇以有效的杀伤,给汉奸以有力的震慑,给民众以光复的希望。限于篇幅,恕不一一道来。

  第五,王祖壎最后的日子。

  日侵吴江后,王祖壎抛妻别子,碾转于湖滨地区、严墓地区,被俘脱险后,只身经香港到达重庆,遇吴江同乡仲少梅,在重庆三年的时间内,与仲交往颇深,多次和诗对词,诗词中充满挥不去的乡愁和抗日胜利的期望,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校处员,也是由仲少梅推荐。王在重庆病倒后,由于抗战紧张,王的病疴生活非常窘迫,也得仲少梅的屡次资助,延医、送衣、送食,最后王病故的小温泉住处,也是仲在王亡故前五天帮助觅得。王死于肺病,死时,边上无一人,第二天被人发现时,两眼泪水未干。王养病的日子,是非常孤独的,中间曾收到家书,为此,他有三首七绝留世:接家书有感(一)米珠薪桂应难支,旧业萧条窘可知。欲寄乡书愁万叠,满山黄叶半凋时。(二)凭栏默默雨丝丝,舐犊情深总费词,我惜衰残儿又病,临风哪得不相思?(三)食贫薄粥撒盐花,乱日难维八口家。方喜贫中还得食,不知盐米尽先赊?。王自知日子无多,留有四首末绝以表平昔所志、交仲少梅保存印证其人生:(一)清绝真甘此一生,药罐茶铛自经营。近来久废登临兴,最爱闻窗滴雨声。(二)清福难销镇日闲,眼前事事不相关。诗情欲歇禅心在,长对青青一角山。(三)不抛心力读陈篇,饱食唯思拥褐眠。最是梦回生意足,烟蓑雨笠看犁田。(四)故乡应是胜浮名,羸病尤宜适性情。劫后艰难吾识得,不须誓墓始躬耕。王祖壎这四首七绝,充满其病中在陪都病困的孤独郁闷、心灰意懒、渴望平安小康的情愁,对自己真实的身世,仍是那么的守口如瓶。

  第六,后语

  逝者如斯,王祖壎先生的后代在哪里?老松陵人说,王有一女儿在天津从事翻译工作,如在世,超过九十岁了;王有一儿子,在吴江时叫王镃,解放军打过长江后,去了解放军部队,据说曾在广东省某军分区担任领导职务,今年也有八十多岁了。王家在松陵,再也无法找到他们的近亲了。

  最后,我们用民国吴江县教育局指导员兼督学、吴江著名抗日志士吕逸群于1946年所撰的《先烈王公岳麓蒙难追记》结束此文:

  本县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中,费副议长仲竾、王参议员希禹倡议“筹建先烈王公岳麓公园并树立纪念碑亭以酬忠魂,而励来兹。”闻悉之余,不仅感喟丛生。公为吴江望族。生平急公好义,同侪景仰。群与王公素昧生平,迨抗战军兴追随左右,始获识荆。抚今追昔,自公殉国陪都,已数易寒暑,至今思之尤有余痛。群今供职教局,日处园楼。惟愿早观厥成,俾王公为国牺牲之精神,永垂不朽矣!

  先烈王公,于民国27年10月间,首次往湖滨程万军军次。翌年1月10日偕同先烈周公石泓再度来湖滨,拟与联络。时适程万军背叛国家甘心附逆。群因即星夜统率文武工作人员108员,携带长短枪械82支,由甫寥乡赵家浜袁第(第5区公所所在地)出发,开赴塘南县政府所在地。斯时王公饱受惊扰,翌日侵晨,连袂驰赴先烈钮公锡卿寓所(现中北乡莫家港)相值。每酒酣耳热,相与纵谈抗日救国大计,勉群以民族国家为前提。由是群之志益坚,而得以无负于国家者,是皆公启迪之力也。是年冬,重来旧地,勘定龙泉嘴地方(中北乡)北麻寺为吾邑自卫团队训练场所。时王公任主任,朝夕训导,颇著劳绩。翌年1月,窃据本县盛泽、震泽等地之敌伪,时来窜扰,训练不易。于是提前结业。此后公遄返严墓,寄寓钮公寓所。是年春分日,群奉令驻防严墓蔡庄。是日天雨,10时许始抵镇,晋谒王公。叙谈未久,敌伪进扰,遂偕王、钮二公走侧门驾小舟向北行。后正拟出至尊桥时,骤闻炮声隆隆,即行折回,弃舟登岸徒步至镇南旺家桥地方俞助理员旭初(后与钮科长锡卿、钮区长伯乐父子同时殉国)家中憩息。时钮区长伯乐亦在俞寓。午后四时,正拟进晚餐,闻报走侧门,逸群与钮公父子、俞助理员旭初暨勤务李二娜驾小舟将远行。时王公未及下船,不幸被松山队长暨敌翻译陈逆力人拦阻,顿失自由。经敌寇搜索,约有半小时之久。时同舟诸君,镇静如恒,神色自若。王公已被敌寇绑架至岸上,并强制逸群等舍舟登陆。是时钮公情急智生,以棉被裹身,横卧舱中,佯作病状,敌寇茫然未觉,钮公乃与群等安然离去仅捕去王公一人。迳返镇上,备受酷刑,翌晨押送盛泽。几经设法营救,始获安全。回忆当年同难诸公,钮科长锡卿、钮区长伯乐、俞助理员旭初等,为国事奔走,殉难于浙西途次;王公积劳成疾,殉职于陪都重庆。诸公先后凋谢,胜利以还,今仅群暨勤务员李二娜二人,犹在人间,抚今追昔能不感慨系之。

  倪昆泉撰于2013年2月19日

  附:图2,左起第六人疑为王。图3,“吴”字下柱子前疑为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