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3:23:16
作者:
张建林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369
一直想去盛家厍看看,看看老街,看看老桥,看看老房子。至今好像只去过一两次吧。一次是一两年前,一个人去垂虹景区,顺便走进了盛家厍。但只走了很短一段路程,就退出来了。还有一次是今年,几个月前,与妻子一起从苏州回来,在松陵稍作停留,便带她去看垂虹桥遗址,然后又去了盛家厍。不知为什么,也只走了一小半。
昨天,开完作协会员大会,时间尚早,又想去一趟盛家厍,因为动迁在即,松陵硕果仅存的老街即将消失,再不去好好看看,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文友费秀华开车陪我一起去。她已经去过几次了,并写了一篇《走过盛家厍》,发表于《苏州日报》的《沧浪》副刊上。
车经笠泽路,在大润发北面的一条小路转弯向东,进入东门社区,下车便是红桥,一座梁式结构的平板桥,横跨于吴家港上。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老街的房子确实是破旧不堪了,可以说是满目疮痍。很多老房子都钉着木条,,不知是什么作用。我猜想可能是要装修,但似乎又不像。再往前走,,一座高高的石拱桥呈现在眼前,秀华用手一指:“这就是泰安桥。 ”
泰安桥横跨新桥河,俗称新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无考,现存存之桥重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2006年修缮。
为纪念吴江建县一千一百周年而出版的《悠悠吴江清》,是一本吴江旧影集,书里选刊了反映吴江风土人情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幅《松陵镇盛家厍新桥河》,照片中有杂树丛生的泰安桥;桥畔有几间斑驳的老屋;几个居民在河边干活;桥上有几个行人走过;桥下,一只小船刚从桥洞里摇出来,仿佛能听到欸乃的橹声……
照片的下面,是明代诗人赵宏的五律《过盛处士灿柳塘别业》(今盛家舍),诗云:
出郊三四里,相觅埜人家。
断岸危桥接,衡门古寺遮。
地炉煨薯蓣,村酿泛松花。
话尽平生抱,回塘日已斜。
诗中的意境,很有野趣,跟照片的情景相当吻合。从诗题可知,盛家厍原名盛家舍。
费善庆所撰的《垂虹杂咏》中,也有一首题为《盛家舍》的七绝,诗中写道:
盛家舍即沈家园,御史何如处士尊。
小市临河遗迹渺,独留名姓话黄昏。
诗后游按语云:“按盛家舍今误作盛家厍,为明处士盛灿故居,即柳塘别业。崇祯中为御史沈珣第,中有翠娱堂诸胜迹。”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许多信息,首先,盛家舍原名沈家花园,而且,沈氏做过公务员,御史是个不小的官。但奇怪的是,当地百姓却不把他当回事,对盛氏表示尊敬,将地名改为盛家舍。
泰安桥北,就是由湾塘里、航前街和原东门大街组成的东门商业街。走进一条小巷,里面停着许多轿车,估计是办喜事的。有人正在地上摆放一大盘几千响的小鞭炮,秀华问他:是办喜事吗?回答是肯定的:嫁女儿。
小巷子里转几个弯,看到了挂着好几块牌子的东门社区办事处,墙上还有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是东门社区的拆迁安排。
又回到泰安桥下,问一个想返回家中的老人,一开始没听见,又喊了几声,才转过身来。我们问,桥下的河叫什么名字?老人说:叫新桥河。
老人姓李,七十五岁,祖居盛家厍,父亲、祖父辈曾在桥下开肉铺。关于这个肉铺,金华在《我与盛家厍的一个世纪》中有较详细的描述。这是根据她夫家老祖母的口述整理而成的一篇回忆文章。文中关于肉铺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我家的肉店名“李三兴”,在盛家厍是很出名的,虽然街上有好几家肉店,但别人家一天只能卖掉半只诸,顶多一只,我阿爸都能卖掉三四只。为啥我家生意这样好?大家说,是因为我家阿爸的刀工号,人家买多少肉,他一刀下去,要一斤绝对不会给你一斤一两,要方肉就是方方正正的一块方肉,要蹄子就是浑圆如琵琶的一只蹄髈。阿爸切出来的肉,看着就让人欢喜。于是大家都喜欢到我家来买肉,我们家的生意就越来越好,后来店里用了三五个伙计,家里也成了小康之家。
眼前的这个李小弟,他的父亲与老祖母是亲兄弟。李小弟解放后没有继承祖业,而是进了吴江机械厂,后又调至吴江轧钢厂工作,直至退休。
李小弟让我们进屋聊。这是一幢民国风格的老房子,虽然已有所改变,但基本的样子还保留着。屋内有一扇小门,外面是一个很小的天井,我惊奇地发现,门外有一个雕花门楼,门楼上有“蹈履中和”四个隶书体大字,再仔细一看,原来这几个字竟出自李涤的手笔!
李涤(约1890—1948),字汝航,号散木,湖南湘乡人。民国初期到吴江警察所任职,1927年代理县知事。南社社员,与柳亚子、薛公侠等吴江文人多有交往,工书画,尤擅隶书,结体古朴,劲健洒脱。(参看吴国良《翰墨留香》)
李海珉先生所著的《吴江与南社》一书中,有李涤的小传,写得更具体。
杨玉峰编著、国际南社学会出版的《世纪南社书画百家》,收入李涤的行书信札,作者简介只有寥寥数字,但生卒年月写得很清楚。李海珉的《吴江与南社》、吴国良父子的《翰墨留香》,都没有写去世时间。李海珉先生在小传中写道:“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吴江沦陷,以李涤这样正直、耿介,且长期与进步知识分子为伍的人,必不能受日寇的欺凌、荼毒,从此音讯杳然,不知所终。”
李涤在吴江留有许多书画作品。1916年,莘塔凌颂南与周庄柳率初义结金兰,画家沈塘为他们各画了一幅《兰臭图》,李涤应邀为他们题了字。这是留存于吴江最早的一幅字。
李涤为李宅题字的时间是1924年冬。不久前出版的《松陵风物》上游简要介绍:“泰安桥北堍另有一李宅,为民国建筑,宅内砖雕门楼之额,由湖南籍南社社员李涤所题。”
关于这座老房子,金华的老祖母也有清晰的记忆,她说:“十三岁那年,阿爸在新桥头(泰安桥)造了一幢新房子,前面开店,后面住人,砖雕门楼,前后几进,我们一家人好喜欢。进屋第一天,通上了电灯,从此晚上也像白天一样亮堂堂的,再也不用点洋油灯了。”
老祖母19岁离开盛家厍,嫁到八坼,她经常怀念在盛家厍生活的19年,“这一辈子在阿爸身边的日子最享福,19岁嫁人之后,好日子就到了头。”
她已经有一二十年没有回过娘家了。
现在的一些疑问是:开肉铺的店主是怎么会认识李涤的?会不会是同乡?会不会是李涤的字当时很有名气,店主想方设法托人请李涤写的呢?这些问题,李小弟均无法解释。96岁的老祖母不知是否知道。
据说,1926年,李涤所书“罗山朱氏迁吴江新阡碑记”大字篆额,是他留在吴江境内的最后一件手迹。
东门社区、盛家厍一带,拆迁马上就要开始了,李小弟听说,不是维修保护,而是将统一规划,全部落地翻造。现存的建筑,解放后都自行改造过,真正的老房子已为数不多了,修修补补也确实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推到重建,也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然,像泰安桥、红桥这样的文物古迹,应该重点保护。还有,像李宅、迎春茶楼这样保存较好的老房子,也应该保留,重点做好修缮工作。
过两天中秋节放假,很想再去盛家厍看看,看一下新盛街的鸾轿浜,再找找中南弄中的沈家花园。还有29号另一处李宅,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
新盛横街那天也没走,费秀华说,下午两点与朋友约好了,有点事。离开盛家厍时,两点钟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