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平望传统土特产与大运河文化

“吴江通”连续五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QQ图片20210805165838.gif


说到平望传统土特产,都知道是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辣油辣酱”“冰雪糕”“麦芽塌饼”。这些著名土特产,不仅在选择本土食材上讲究精细,传统制作技艺精湛,无不与大运河饮食文化的浸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平望古镇.jpg

平望古镇


2、京杭大运河(烂溪段).jpg

京杭大运河(烂溪段)


比如始创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平望辣油辣酱。平望人本来不吃辣,由于大运河的流经,车船通达,宾客不绝,南来北往满身疲惫的客商,对偏清淡、花色精细、浓中带甜、鲜香酥烂的江南菜肴提不起兴趣,只求一碗热辣通达的痛快。于是,一勺平望“银杏”牌辣酱,随着运河渗进了国民饮食,如愿了了名扬四方的初心。


3、平望辣酱.jpg

平望辣酱


清乾隆三十年(1765),巡抚熊学鹏陪侍乾隆皇帝南巡浙江,途经平望,命人敬上平望“兰云斋”生产的冰雪糕以充御膳。乾隆对雪白松软、清凉微甜、飘散着阵阵清香的白色糕点,赞不绝口。命带上冰雪糕,供他在路上享用。从此平望冰雪糕名声大扬,成为南北来往客商赠送亲朋好友后的御膳食品。再如平望传统特产麦芽塌饼,食材用料讲究,制作技艺复杂,产品色、香、糯、甜俱佳。


4、冰雪糕制作.jpg

冰雪糕制作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先生来吴江调研江村经济。平望是他胞姐费达生在1926年创办制丝所所在地,在平望调研期间,费老品尝了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平望传统特产麦芽塌饼后赞不绝口,连声说:“这就是我小时候吃到的家乡味道”!欣然要来笔墨写下“家乡美食,麦芽塌饼”八字条幅赠送给生产厂商。调研结束回北京前,还特地派工作人员来平望买上麦芽塌饼带回北京,让家人一起尝一口家乡的味道。


5、费老题字“家乡美食,麦芽塌饼”.jpg

费老题字“家乡美食,麦芽塌饼”


除了上述“辣油辣酱”“冰雪糕”“麦芽塌饼”,平望“莺脰湖银鱼”“平望菱”“运河(烂溪)河蚌”等风土物产,都与大运河饮食文化密不可分。莺脰湖纳大运河、頔塘河、烂溪、后溪之水,湖水清澈,迂迴回流,盛产鱼虾。每年春季上市的莺脰湖金睛银鱼为鱼中极品。银鱼炒蛋、银鱼羮、雪菜银鱼、银鱼干煲汤……道道都是时令河鲜美食,饕餮佳肴。


6、水银魚.JPG

水银魚


7、平望街边菱摊.jpg

平望街边菱摊


8、河蚌.jpg

河蚌


宋孙锐(1199一1277,进士,授庐州佥判)在《渔父词和元真子》中有“平湖千顷浪花飞,春后银鱼霜更味”之句;尤侗(1618一1704,长洲人,授永平府推官)在《莺脰湖竹枝词》中写道“万家潭口出银鱼,争道鲈腮味弗如”;世居平望莺脰湖之滨,兼精医画的王光熊(1840一1892)所撰写的《莺脰湖棹歌》中载有:“莺脰湖中的银鱼长寸许,碧玉色,金眼翠尾,味道鲜美,而太湖银鱼长而有骨,味道不佳,被平望人称之为银鱼婆”;再如清府学廪生人陆翔麟,在《东吴棹歌》中有咏银鱼诗云:“东南佳味尝不尽,莺河银鱼天下无。”;清监生王濂品味莺脰河银鱼后,在《莺脰湖银鱼歌》中亦云:“莺湖风味著江南,佳种争夸尾三四。嫩柔入著可人口,不数江鲥味在鳞”;清初吴江人徐釚、平望女诗人吴琼仙对莺脰湖银鱼的鲜美味道同样赞口不绝,均在《莺脰湖银鱼》诗中写道:“万家潭口银鱼美,滑似莼丝味更鲜”“万家池产味更殊,嗜此那忆松江鲈。”;就连乾隆南巡浙江,龙舟泛游莺脰湖,看到了“银鱼簇簇罥丝网,晚渡夕阳喧卖鲜”的情景,在《莺脰湖词》御诗中就有“棹指垂杨轻傍岸,绿云枝上挂银刀”的描写。可见莺脰湖银鱼在运河美食文化中早已誉满天下。


9、银魚炒蛋.PNG

银魚炒蛋


莺脰湖享誉天下的特产当然不只是银鱼,还有平望菱。菱,集中分布于太湖流域,大多产自江浙水网地区,品种有红菱、牛角菱、光头菱……而平望菱比较特别,个头较小,皮略起皱,壳较薄,出水菱壳碧绿生青,四角尖而长刺,食之不小心会触痛嘴唇,故平望菱又名“触嘴菱”“野菱”。据新版《平望志》第一卷“物产”记载:“菱,出莺脰湖者小而角尖,味佳,出他处者大而角圆,味稍逊。”平望菱无论生食熟吃都是不错的消遣闲食,嫩菱肉色洁白如玉,鲜、甜、脆、嫩,生吃甚佳;老菱煮熟乘热吃,香喷喷、甜丝丝、粉而不腻,可与板栗媲美。老菱去壳,菱肉又可烹制菜肴,与鸡鸭肉类红烧,爽而不腻,不失为入秋时令佳肴。然而,平望人还有一种吃菱的喜好,剪去老菱带刺的四只尖角,放入自制的臭卤甏内浸泡一个晚上,捞出洗净,煮熟即食,风味独特的“臭菱”,真是一绝。


10、红菱.jpg

11、牛角菱_副本.jpg
12、光头菱.jpg

红菱、牛角菱、光头菱


平望菱产于莺脰湖,采摘于农历八月入秋。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莺脰湖上绿色菱荡连绵,中间只留一条水路,供船只来往。采菱姑娘头戴编织草帽或裹头巾,划着“菱桶”(一种腰圆形的木制采菱工具)在菱荡中来回穿梭。湖风轻拂,菱角牵拽采菱女的衣裙,此景不失南北朝诗人萧纲的诗句“菱角远牵衣”。根据《平望志》记载,平望菱早在宋代已是名声远扬。宋代进士孙锐,在《渔父词和元真子》写道“菱叶饭,芦花衣,酒酣载月忙呼归”;明衡州人,应天诸生廖孔说《重过烂溪》有诗句“依然白酒青山夜,莺脰湖边摘野菱”;以及明代周应仪的《溪上》“秋来溪水深,处处菱歌起”;周亮工的《莺脰湖竹枝词》“却闻湖中歌声起,采菱满船鼓枻归”。正如清代吴鸿振、王宝书在《莺湖竹枝词》中所描绘的“菱花菱叶绕平波,又见香风散碧荷。最爱秋来文荡桨,采菱歌又采菱歌”“菱叶菱花簇水隈,腰圆桶子一齐开。小姑生长莺湖上,裙布兜腰打桨来”的釆菱情景。


13、采菱.jpg

采菱


20、洁白如玉的菱肉.jpg

洁白如玉的菱肉


冬季,是农家忙完了一年农活最空闲的时节,也是河蚌体开始固定在河底一处,部分潜埋在泥沙中,前腹缘向下,后背缘向上,露出蚌壳缘部分进行呼吸摄食,进入冬眠季节。此时,是河蚌肉最鲜美的时期,也是河底捞蚌的最佳时间。捞蚌,平望人称之为“扒水菜”,亦叫“扒蚌”。运河流经的莺脰湖、烂溪、草荡周边四邻乡民都有冬闲扒蚌的传统。一条农船两个人,用竹篙不时地将船固定在河中,一人立船头,一人站船尾,用扒蚌铁鎝沿船两边不停地在河底前后推送寻找插入河底的蚌体。扒蚌铁鎝是特制的,宽约30公分,稍呈弧形,有9根20公分左右长,一头尖细的圆形铁齿,装有一根10余米长,粗细均匀的长梢竹竿(称扒竿)。扒蚌是一门技术活儿。扒蚌人全凭河底铁鎝触碰物体的声响,通过手中扒竿的感觉来辨别是河蚌还是碎砖石片之类的。


14、扒蚌蚬.jpg

扒蚌蚬


蚌肉无论是爆炒、煲汤、酱烧、炖、蒸都不失河鲜味美,而运河烂溪河蚌味最佳。宋代孙锐在《水羮吟》对蚌肉鲜美有诗为:“寄语庖厨煮白汤,脱壳击肉和椒浆。烂蒸鲜美波臣选,倾壶泼面供早膳”之句。不过,平望人最喜欢吃的一道时令菜,是腊月里的一碗“河蚌烧酱肉”。腊肉的酱香,蚌肉的鲜美,腌鲜绝配,回味无穷。河蚌不仅是美味饕餮佳肴,根据清道光《平望志》卷十四记载,运河烂溪河蚌曾救过平望人的命。清王叔承在《烂溪采珠歌》中所述:“隆庆戊辰夏秋时,江南大旱,又毒热,人多暍死。吾乡烂溪产蚌珠焉,有径寸夜光者,有五色圆盘者,农渔杂采,日数十百人,卖之可累千金。”以之作诗曰:“采来溪蚌大于斗,明珠历历开光辉。老渔泅波如野獭,儿童出没犹鸬鹚。岂无一人二人死,藏珠剖腹心相宜。粒珠可换米百斛,朝耕夕耨良苦为。”


15、红烧河蚌肉.JPG

红烧河蚌肉


河蚌还衍生出平望两大经济产业。20世纪60年代末,平望利用水网密布的天然优势和丰富的河蚌资源条件,在运河烂溪、莺脰湖、草荡周边大队开始发展人工接种河蚌育珠产业。与运河相连的莺脰湖、戚家荡、草荡,所产蚌珠产量高、大而饱满、颗粒滚圆。河蚌育珠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取珠后扔弃的蚌壳有着巨大的再生经济利用价值。1969年,平望渔业大队利用河蚌育珠弃之的大量三角蚌壳,创建钮扣厂,生产纯天然螺钿钮扣(俗称蚌壳钮扣),运河三角蚌,壳厚晶透,经过取坯、滚磨、漂光、打眼,粒粒钮扣润滑如玉,珠光宝气,产品由上海百货公司经销。


16、河蚌育珠.png

河蚌育珠


17、淡水珍珠三角蚌.jpg

淡水珍珠三角蚌


平望,鱼米之乡,物华天宝,传统美食琳琅满目。除了上面所述,还有清王光熊《莺湖竹枝词》“客来莫道无兼味,青蚬红虾入馔来”,产于运河蚬子滩的“青壳蚬”、相传唐元真子升仙时弃熟蟹于莺脰湖所化的紫色湖蟹等,多与大运河饮食文化密不可分,有待挖掘开发,成为国民舌尖上的饕餮美食。


18、蚬子.jpg

蚬子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ertert


责任编辑:王秋蕾、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钱水生、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640.webp.jpg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同样是下乡的吴江知青,为什么他们过了段军营般的生活?

2、你知道吴江尚存的清朝“禁赌碑” 吗?

3、黎里柳亚子为何对同里《顾氏族谱》满腔热情?

4、西横头的“老古话”,精彩!

5、“江苏省百件红色珍档”评选结果出炉, 吴江2件入选!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