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丝绸古镇小学教育情况——以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为例
庞庆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晚清民国时期江南丝绸古镇小学教育情况

——以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为例



程开甲故居内的程开甲纪念铜像


想到写这个题目,缘起是在参与程开甲故居布展过程中,研究程老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学家中有8人在青少年时代成长于江浙沪地区:王淦昌、陈芳允、屠守锷、吴自良、钱骥、程开甲、杨嘉墀、姚桐斌。其中程开甲、杨嘉墀、屠守锷分别出生成长于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


▲三位科学家出生地图(庞庆提供)


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均位于太湖东岸,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古镇,虽然分属江苏、浙江两省,但在地理位置上确是比邻而居。三地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带水,在民生经济上也交往密切。1918年,震泽和南浔商界合办浔震电灯公司,给两地供电。1924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一),双杨庙会在震泽举行点船仪式,18日在盛泽结束。


笔者以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在家乡的求学经历为引,管中窥豹民国时期江南丝绸古镇的小学教育情况。



一、三位元勋在家乡的求学情况


三位“两弹一星”元勋均出生于20世纪初,分别为1917年、1918年、1919年,在小学、中学时代的求学经历有一定相似性。都在出生地完成了小学教育,就读的是当地镇上乡贤创办的新式小学校,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小学毕业后,考取近区域教学质量更好的中学,接受更全面、更深入的新式教育。


▲屠守锷院士




屠守锷,1917年12月出生于浙江南浔镇,导弹和火箭专家。1924年,在家乡就读于南浔丝业小学;1936年,毕业于湖州埭溪中学,考入清华大学。




▲设在南浔丝业会馆中的丝业小学教学楼(庞庆提供)


南浔丝业小学创办于1921年。


▲程开甲院士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盛泽镇。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24年起,先后在家乡就读于私立盛泽绸业小学、观音弄小学、淘沙弄小学;1931年,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1937年从秀州中学考入浙江大学。



▲盛泽绸业小学(摄于1983年)


私立盛泽绸业小学创始于1913年,初名“绸业私立乙种商业学校”,创办人为汪鞠如,开办不久即改名。


▲1995年程开甲在母校盛泽镇观音弄小学与小学生们合影


观音弄小学: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人为简书勋,初名“明德小学堂”。


▲原淘沙弄小学校址


淘沙弄小学:创办于1912年,原名“南区小学”,由王湛霖、金光弼创办。1915年,该校与北淘沙弄底的私立敬业小学合并,名“淘沙弄小学”。


▲杨嘉墀院士




杨嘉墀,1919年7月出生于江苏震泽镇,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25年,在家乡就读于私立丝业小学;1931年初一就读于私立震属初级中学,1932年初二考入上海中学,1937年从上海中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震泽丝业小学以丝业公所为教学楼,图为其旧址


私立丝业小学:于1912年由杨剑秋(杨澄中)等人创办,原名为“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


私立震属初级中学:1923年由施肇曾创办。



二、晚清民初三个丝绸古镇

新式小学校设立情况


20世纪初,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实行教育改革。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制——《壬寅学制》,但是没有实施。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清廷下诏废止科举,令各地广设学堂,由此国人办学的热情高涨,全国兴起了创办新式学堂的高潮。


盛泽镇、震泽镇、南浔镇蚕桑丝绸业发达,得风气之先,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就已经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以下梳列几所初期创办较有代表性的小学。



盛泽镇:

光绪二十七年(1901),郑式如开办郑氏小学堂,是盛泽镇最早的新式小学校。


光绪二十九年(1903),郑氏如、张嘉桐、洪鹗3人创办盛湖公立两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洪鹗私资创设盛湖女校,是盛泽镇第一所女子学校。



震泽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周积厚等创办两等小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积理等办震泽民立淑群女子小学。


1912年,杨剑秋等人倡办私立丝业小学。



 南浔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校两等小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第一、二小学成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弁群举办浔溪女校,是湖州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

▲民国元年(1912)下半年盛泽市小学校基本情况表(庞庆提供)


1912年,盛泽共有小学校9所,其中公立8所,私立1所,生徒数(学生数)346人,教员数44人。



▲民国元年(1912年)震泽市乡学校一览表(庞庆提供)


1912年,震泽共有小学校8所,其中公立7所,私立1所,学生数278人,教员数30人。


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吴江全县有新式小学堂55所,学校教师237人(含小学、中学等)。经粗略计算,民国初年,盛泽、震泽两镇的学校数、学生数、教员数均占吴江全县的30%左右。


三位科学家均在1924—1925年进入小学。我们来看看这个时期盛泽、南浔镇上小学校的建立情况。


1924年,也就是程开甲入学那一年,盛泽有小学校16所,其中14所在镇上,2所在农村。


1929年,屠守锷小学毕业后一年,南浔有公立小学16所,私立小学2所,共18所;其中12所在镇上,6所在农村。共有小学生2205名,教师52人。



三、民国新式教育的转变


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新式教育有序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公共属性

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推行“壬子学制”,规定小学七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22年,北洋政府实行“壬戌学制”,初中、高中仍各三年,小学改为6年,实行“四二制度”,即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近代以前的基层教育尚属于前制度化阶段,虽然私塾按照儒家经典记载,采取7—8岁入学的通例,但实际上家长可以随时送子女入学。民国以后,政府通过强力,逐渐规范各地教育活动,同时在开明人士、地方士绅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教育由私人属性向公共属性转变。

(二)教育的丰富性

民国初年,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英语、地理、修身、作文、理科、体操、乡土志、历史、画图。抗日战争胜利后,小学开设公民、读法、书法、作法、笔算、珠算、自然、地理、历史、劳作、画图、音乐、体育、英文、常识。震泽丝业小学除开设一般小学课程外,还增加察看银币、辨别真伪等课。女子学校增设手工课。


▲民国时期的小学课堂


新式学堂除开设国学及传统文化课外,增加反映西方近代文化特点的课程,如英语、自然、地理、历史、公民等。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各项能力。

(三)教育的普及性

国民教育这一现代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从制度上肯定受教育群体的普遍性,教育不再是权贵或者城市垄断的奢侈品,教育体系进一步向乡镇农村拓展。


1949年,南浔镇上有公立小学14所,镇上学生共870名。盛泽镇无1949年数据,可以参考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时的数据,当时镇上、农村有小学58所,学生共4972人。


会同上文数据,可以看出:不仅学校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每个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在增加,大大改善了基层教育状况。


注:以上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南浔研究》1932油印本,《南浔镇志》1995年版,《震泽镇志》1999年版,《盛泽镇志》2021年版。


江南市镇的近代变迁不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变迁过程,而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民国时期建立的新式学校大部分为小学堂,为启蒙教育,旨在开启明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式学堂转变为中心小学,江南丝绸古镇的教育进程由此加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庞庆、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庙会

2、胜墩车站小记

3、“一村四隐士”,照亮前行路

4、研学行走,寻根筑梦

5、瓦氏夫人领兵吴江抗倭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