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吴江卫生志 >> 概  述

概  述

2012/12/23 13:29:2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065

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为太湖湖东平原一部分。东邻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善、嘉兴、桐乡、湖州等市(县),西濒太湖,北与本省苏州市、昆山市(县)相接壤。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设吴江县。199254日,吴江撤县建市。

吴江建县以来,境内中医药业逐渐兴盛,名医辈出。民国年间,西医医院、诊所陆续建立。医院、诊所均设在市镇上,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传染病时有流行,血吸虫病流行严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建立县、区医疗卫生机构,组织私人开业医生走集体化道路,成立联合医院、诊所。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害灭病,预防接种,防治血吸虫病和妇幼保健工作。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成立,集体性质的公社医院相继建立。1969年,公社生产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初步形成了县、公社、大队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1978年起,卫生系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动群众,全面开展各项社会卫生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1979年起,中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不断深入,卫生行政管理逐步科学化、法制化,医疗卫生用房和设备不断改善。1983年起,根据多层次办医的精神,准许本地有一技之长的社会行医人员个体开业。2002年起,允许境内外民资在城区开设医院或门诊部。境内多层次、多渠道办医格局初步形成。2003年起,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镇、村(街道)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很大发展,“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农村、城镇医疗保健制度日趋完善,对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已经起步。全市卫生队伍积极性空前高涨,市级医院临床医学专科建设令人嘱目,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下拨的卫生事业经费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稳步下降,全市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增加,1985年为男性692岁,女性757岁;2007年为男性783岁,女性8219岁。


(一)

 

民国年间,西医私立医院、诊所陆续建立。民国259月,吴江县县立医院成立,是境内最早的公立西医医院。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吴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建立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及区卫生所、区妇幼保健站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同时组织私人开业医生成立集体性质的联合医院、诊所。19589月,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公社领导机关所在地的联合医疗机构先后更名为公社医院。19601961年,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先后撤销。1969年,公社生产大队普遍成立合作医疗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又先后成立县麻风病防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全民机构及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医院等集体机构。工业及其他部门陆续开设医务室。19741229日,各公社医院更名为公社卫生院。1985125日,盛泽、震泽、芦墟和同里乡卫生院明确为中心卫生院。20024月,在桃源进行了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试点。7月,进行卫生防疫机构改革,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是年起,允许境内外民资在城区开设医院或门诊部。2003年起,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市镇社区亦逐步建立卫生服务站。至2007年底,全市有市级综合性医院2所,中医医院1所,精神病院1所,民营医院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站、卫生进修学校、健康教育所、血库、体检中心各1所,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院11所,牙病防治所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70个,各类门诊部12个,中、西医私人诊所48个,企事业单位医务室41个,共有病床2690张,卫生技术人员3170人,注册乡村保健医生654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含注册乡村保健医生)由1949年的072人提高到2007年的482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由1949003张提高到2007年的339张。

 

(二)

 

吴江中医是吴中温病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被载入地方志书的吴江医人有上百人,其中被征入太医院任御医、吏目、院使及应诏入都诊病的有10人,其中以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尤为突出。民国年间,境内中医诊所有内、外、妇、儿、痔、伤骨、针灸等科,主要分布在市镇上。其中盛泽、芦墟、黎里、平望、八坼的内科,芦墟、横扇的外科,盛泽、平望、芦墟、同里的妇科,平望、同里、南塘港、黎里的儿科,芦墟、盛泽、黎里的针灸科,严墓的沈家痔科等在县内外都很有声誉。20世纪5060年代,县人民医院及平望、震泽、盛泽、芦墟等地的内科,松陵、盛泽、芦墟、黎里、平望的外科,盛泽、平望、同里、芦墟的妇科,同里、震泽的儿科,松陵、震泽、盛泽的针灸科,桃源的痔科在县内外颇有影响。7080年代,县人民医院、平望、震泽、盛泽、芦墟的内科,县人民医院的妇科,同里、震泽的儿科,黎里的伤骨科,盛泽、震泽及县人民医院的针灸科,平望、铜罗的痔科在县内外仍有影响。90年代以来,县中医医院的血液病、肿瘤科得到传承,县人民医院揑脊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腹泻及厌食,黎里中心卫生院的肾病专科,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慢性病、老年病、消化疾病专科,震泽中心卫生院的高血压病专科,县中医医院、铜罗镇卫生院的痔科等专病专科在市内外颇有声誉。1993年,市中医医院痔科被定为苏州市重点专科。2007年底,全市有27个单位设中医内科,有6个单位设中医外科,有4个单位设中医妇科,有6个单位设中医儿科,有7个单位设痔科,有5个单位设中医骨伤科,有12个单位设针灸科,有5个单位设推拿科,有19个单位设中药房。

民国年间,吴江境内西医外科开展门诊小手术及下腹部手术,内科对常见病诊断用药,产科能处理横位等一般难产。20世纪50年代初,外科开展下腹部和剖宫产手术,内科开展胸腔、腰椎穿刺;中期,外科开展上腹部手术,肺科开展人工气胸、人工气腹、气管滴注治疗肺结核。60年代,随着辅助诊断技术的发展,境内内科、妇产、儿科收治病种扩大。7080年代,西医临床各科医疗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内科在普内科基础上,逐渐兴起和发展了心血管、消化、神经、肾内等专科。内科各专科先后开展A超定位下心包穿刺、床边心电监护及电复律、心脏紧急临时起搏、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埋藏式永久型起搏器植入术;直肠镜及乙状结肠镜检查、肝脓肿穿刺引流、十二指肠引流、小肠造影、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纤维胃镜检查、内镜治疗术;床边血液透析等。外科在普外科基础上,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迅速发展,手术范围不断拓展。外科各专科先后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门腔分流术、胃癌根治及联合脏器切除术、全肝肝胆管结石Ⅲ级肝胆管切开成形盆式胆—肠内引流术;脊柱哈氏棒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脊柱Steffe手术;耻骨上前列腺摘除、膀胱部分切除、肾盂切开取石、肾切除;肺癌肺叶切除术、食管下段及贲门癌切除术、胸壁肿瘤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食管中上段癌切除术、心脏二尖瓣分离术。妇产科开展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引进宫腔镜进行诊断和手术。19902007年,上述西医专科继续发展,血液科、脑外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风湿免疫科又相继成立,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外科手术向高难纵深推进。内科各专科先后开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单腔起搏器植入、希氏束心电图检查、肾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双腔起搏器植入、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内镜下微波治疗、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胃镜前快速HBsAg检测;支气管镜检查、肺通气弥散功能检查及肿瘤的介入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加热疗等项目。另外还开展心理咨询、脑梗死的抗凝和降纤治疗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训练,血液透析技术在省内县级市处于领先地位。外科各专科先后开展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肿瘤根治术、胆管镜下取石、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膝关节镜下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全髋翻修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肘关节置换术、股骨骨折闭合复位经皮髓内针内固定术、腓骨长肌转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椎体滑脱STEFF钢板复位植骨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继发椎管狭窄“L”形器械椎管前方冲击减压术、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粗隆间骨折双翼钢板内固定术、髌骨骨折髌骨爪的应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骨盆旋转截骨内固定术、髋臼横断骨折拉力螺钉髓内固定术;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震波碎石治疗、经尿道电汽化术与经尿道电切术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膀胱肿瘤电切术、尿道狭窄内切开术、膀胱镜下尿道会师术、腹腔镜下精囊肿瘤切除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央型肺癌的全肺切除术、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肺癌的袖式肺叶切除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及蝶骨嵴中外13脑膜瘤、矢状窦中23脑膜瘤、小脑半球胶质瘤、颅内转移瘤、颈胸段硬脊膜髓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CT定位下脑血肿的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等。妇产科开展了经阴道子宫全切术、药物流产、介入治疗产后大出血、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摘除术、宫外孕部分输卵管切除术、不孕症盆腔粘连分解术等。

2000年,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以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2002年,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基金。200411月,吴江市被确认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市”。2005128,市人民政府启动创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活动。全年共支出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00万元,建立3万户农村家庭健康档案。2006年,市人民政府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入1号实事工程,全年市财政投入129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95%。是年,吴江市通过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的复核评估。2007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8963%

 

(三)

 

自古以来,吴江人民具有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端午节用苍术、白芷烟薰消毒,腊月廿四掸檐尘等已成为民间习俗。民国年间,吴江县政府倡导公共卫生。民国18年(1929年)起,每年515日、1215日,县城开展大清扫活动,较大市镇也有类似活动。1952年起,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开展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麻雀后改为蟑螂)”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卫生运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开展以“两管一灭”、“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821983年,开展以“三管两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蚊、灭蝇)为重点的卫生运动。1984年起,爱国卫生运动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结合,开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卫生达标)活动。19925月起开展卫生城市创建活动,19961月吴江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199754日,吴江市成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卫生城市创建,市区的市容市貌大为改观,并形成了市区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1995年起,市内开展卫生镇创建工作,19992007年,每年在农村开展“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理河道”活动,各镇和农村卫生面貌亦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7年,境内出现了一大批文明卫生单位和除害先进单位。

民国年间,全县市镇和农村到处有小便池、桶和沿河露天粪缸,粪便污染水源严重。

解放后,粪便管理作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重视。20世纪5060年代,市镇取缔随处设置的小便池、桶,实行粪便统一管理,禁止在河港中洗涮马桶,逐步建造公共厕所;农村迁移河边粪缸,粪缸搭棚加盖,实行粪缸集中管理;市镇、农村建造蓄粪池、洗马桶池,安排专人倒洗马桶。70年代,农村曾推广沼气池,处理粪便。70年代末,境内推行家用小三格式化粪池和集体用大三格式化粪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80年代初,家庭出现使用抽水马桶的卫生间。90年代,大力修建卫生公厕(水冲式,五格式化粪池),推广卫生户厕(抽水马桶,三格式化粪池)。至2007年底,公厕全部为水冲式卫生厕所,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734%

境内人民饮用水历来以河、荡、湖水为主。因水源不洁,发生疫病的事件经常发生。民国18年,县政府认识到举办自来水厂是改良饮水的根本办法,但终因缺乏资金无力举办而作罢。20世纪50年代,县内开展迁移露天沿河粪缸,清除垃圾,改良水井,保护水源。60年代,开凿公井,松陵、盛泽先后建造以深井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1974年起,在农村推行灶边井。1979年,震泽、平望、黎里相继通自来水。198010月,屯村公社办起了自来水厂。1981年,其他县属镇均办起了自来水厂。1984年起,在农村推行小型村办自来水厂。1985年起,县卫生防疫站建立集中式给水水质定期监测制度。1990年初,县人民政府把改水纳入县、乡两级目标管理责任制。6月,县爱卫办、县计委、县城建局、县物资局等12个单位制定《关于明确农村改水工作中有关政策的通知》,对农村改水在资金、物资、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从政策上适当倾斜,加快了改水进度。1995年,吴江市被评为“全国自来水普及先进县(市)”,自来水受益率90%以上。1998年,逐步进行小型水厂的撤并。2000年,市人民政府制定“抓大并小”策略,重点加强市、镇水厂,鼓励和扶持村级水厂与镇级水厂并网,逐步实现规模供水。20059月,全市实现镇级水厂的并网,以太湖水为水源的吴江市净水厂投入使用。2007年底,全市自来水人口受益率9988%

 

(四)

 

民国年间,县政府倡导食品卫生。20世纪50年代,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会同商业部门开展饮食行业卫生管理。60年代,建立和健全饮食行业卫生制度,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70年代后期起,试行《营业卫生合格证》,建立、健全卫生岗位责任制,要求饭店设置熟食间、配菜间,洗手、消毒缸,餐具进行一洗二过三消毒。1981年起,全县每年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测工作。198371日起,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是年起实行“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制度。1985年起,建立县、乡(镇)两级食品卫生监督队伍,每年开展食品卫生执法检查。1988年起,建立核发食品卫生许可证制度。2004年起,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量化分级管理。200510月,吴江市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2007年底,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986%

民国年间,县政府倡导公共场所卫生。20世纪50年代,公共场所单位订立“爱国卫生公约”。70年代后期起,理发店、浴室、旅馆建立消毒制度,实行“卫生合格证”制度。80年代,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主要是开展“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对浴室、理发店等特殊行业,制定了器具、公用物品、工具的消毒制度。1990年,各镇把汽车站作为当地卫生“窗口单位”,重点进行整治。1992年起,核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1994年起,全面贯彻《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在公共场所设“吸烟室”。199411月起,逐步在公共场所开展控烟、禁烟活动。1996年起,对公共场所卫生以“设施良好、环境整洁、证照齐全、管理规范”为重点,加强源头控制。19979月起,实行公共场所行业卫生新开店联审制。2005年,全市公共场所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均在95%以上。2007年,对公共场所单位的公共用品实现了对传染病的病因监测。

解放后,中、小学校经常开展学生的视力、听力等常规检查,以掌握学生一般健康状况。1979年,县卫生防疫站设卫生组,负责学校卫生工作。1981年起,县卫生防疫站每年开展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调查和学生视力监测。1985年起,建立中、小学校卫生档案,开展小学生肠道线虫病防治和龋齿检查。1988年起,每年开展监测点学校学生健康体检。1990年起,眼镜卫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起步。2004年起,在中、小学校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和开展学生奶工作。2007年,加强了学校教室环境卫生和学生常见病的监测和主动干预工作。

20世纪5060年代,县内各工厂抓安全生产、降温防暑工作。1971年,县卫生防疫站开展工厂、企业单位劳动卫生调查。1975年起,进行工厂粉尘浓度测定。1979年,发现境内有铅、铬等有毒物质引起的职业危害,完成全民及县属集体工厂的劳动卫生调查和建档。1980年,对乡镇企业进行劳动卫生调查和建档。1983年起,县卫生防疫站成立职业病房,收治职业病病人。1988年起,开展放射卫生调查建档。1990年起,每年开展企业卫生复档,对有职业危害的工厂进行监测,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治疗职业病人。200251起,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年起,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2004年,启动职业病预评价工作。2005年,开展企业职业卫生现场调查。20062007年,有职业危害因素企业的监测点合格率为8635%

 

(五)

 

民国年间,境内开展牛痘、霍乱疫苗接种。每逢旱涝灾害,必伴大疫流行,疫情发生后,地方有识之士捐资施诊送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宣传教育和消毒隔离措施。解放后,县内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处理疫点、隔离治疗、专病查治及执行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54年起,古典型霍乱、天花已在境内绝迹。1976年起,境内无白喉病例发生。1979年起,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19969月,基本消灭麻风病。2007年,报告法定管理传染病总发病率由1975年的9232410万下降为2368710万。

民国年间,血吸虫病流行猖獗,流行区很多村落人烟绝迹,田园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卫生、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通力协作,深入持久地开展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1976年,吴江县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随着血防工作的深入,至1984年,境内血吸虫病流行范围被逐步查明,境内历史上共有23个乡镇、7个县属镇、3个场圃、506个行政村流行过血吸虫病。全县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63883例,累计查出有螺面积84208250平方米。1984年起,境内未发现新的有螺环境。1986年起,未查到本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1994年,吴江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至2007年底,连续24年未发现新的有螺环境、连续21年未发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

吴江原是恶性疟和间日疟流行区。民国年间,曾进行灭蚊扑疟法宣传,并由县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防疫队兼顾疟疾预防。20世纪50年代,开展疟疾防治,疟疾发病率有所下降。60年代,采取以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逐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74年起,境内再未发生过恶性疟疾。1978年起,防治措施重点放在传染源的检索和管理。至1987年,间日疟发病率连续10年控制在1‰以下。198810月,吴江县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至2007年,恶性疟已连续34年无病例,间日疟已连续30年控制在1‰以下。

历史上,吴江县是苏南地区丝虫病重流行区之一。19561957年,开展丝虫病防治试点。1958年起,全县开展普查普治。至1959年基本摸清了全县丝虫病的流行情况。1970年,全县再次掀起丝虫病防治高潮。是年血检丝虫病阳性率由1957年的1716%下降至621%。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血检丝虫病阳性率持续下降,1986年为006%19877月,吴江县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98年,先后通过苏州市卫生局、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消灭丝虫病”考核。20016月,通过卫生部“消灭丝虫病”考核。至2007年底,已连续19年未发现丝虫病新病人。钩虫、蛔虫、鞭虫病是境内流行的主要肠道线虫病。20世纪50年代初起,肠道线虫病查治是结合血吸虫病防治一起搞的,当时以钩虫病防治为主。对感染者以门诊驱虫治疗,或以生产队为单位,采用中、西药进行全民驱虫。1985年起,开展小学生肠道线虫病防治。19891993年,每年在部分乡镇开展蛲虫病查治。1995年起,学生作为肠道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肠道线虫病感染率逐年下降,2005年,吴江市达到江苏省肠道线虫病有效控制标准。2007年,人群肠道线虫病总感染率下降到4%以下,钩虫、蛔虫、鞭虫等单虫感染率下降到3%以下。

随着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深入,人民群众免疫力的增强,传染病死亡在全部死因中所占的位次已下降到10位以后。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变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肿瘤、心血管疾病死亡在全部死因中所占的位次逐步上升。20018月,吴江市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20022005年,同里镇屯村社区、松陵镇八坼社区、桃源镇青云社区每年进行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2005年,全市医疗单位开展肿瘤报告工作。2007年,落实了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4种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六)

 

民国年间,新法接生只在城镇推广,农村仍由稳婆(接生婆)接生者居多,产妇死亡、产褥热、新生儿破伤风病经常发生。20世纪50年代初起,培养新法接生员,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宣传孕期卫生知识。1969年起,逐步在大队合作医疗站配备女赤脚医生,负责妇幼保健和新法接生工作。1982年起,县内推广科学接生、住院分娩,实施围产期保健。1986年起,开展高危孕产妇管理。1993101日起,在全市推广妇女从孕前开始至怀孕3个月间增补叶酸(斯利安药片),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并将此作为孕前保健的常规内容。1995年,各医疗单位开展爱婴医院创建,开设母婴同室病房。1997年,各医疗单位均达到爱婴医院标准,翌年吴江市被评为江苏省爱婴县(市)。1998年,推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执业许可证”、“助产技术合格证”制度。2005年上半年,启动“流动人口、低保人员孕产妇限价定点分娩”工作。20042005年,整顿卫生院产科,形成了“爱婴医院”的长效管理机制。2007年,制定《吴江市产后访视管理办法(暂行)》,实行“产后访视培训合格证”制度。

1958年起,在全县倡导妇女“四期”(月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劳动卫生保护制度。1959年起,开展妇女病查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主要开展子宫下垂症、闭经病的查治。1971年起,查治病种增加了宫颈炎、阴道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息肉、痛经、月经不调等。1980年起,逐步在工厂建立妇女卫生室、冲洗室、淋浴房等卫生设施。1985年起,开展防癌普查。1988年起,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格单位创建活动。1992年,进行孕妇贫血监测。2004年起,开展孕产妇微量元素状况调查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研究。2005年,采用宫腔细胞学方法开展子宫内膜癌筛查工作。2007年起,按照《吴江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方案》,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1951年起,各地举办乡村农忙托儿所,县卫生部门负责培训托儿所工作人员,传授幼托卫生常识。1952年起,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对查出的患病儿童进行重点矫治。1958年起,各地建立幼儿园和托儿所,卫生部门对保教人员进行儿童常见病预防知识培训。1982年起,医疗卫生单位陆续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实施婴幼儿保健系统管理。1992年起,贯彻《全国散居儿童管理办法》,重点抓好3岁内婴幼儿系统管理和体弱儿管理。1994年起,“爱婴医院”创建活动促进了母乳喂养。1998年起,开展幼托机构卫生保健合格单位活动。2000年,开展生育健康电子监测,对06岁儿童进行系统、连续的健康监测。2002年起,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监测。2003年起,开展06岁儿童的认知流行病学调查。吴江市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自2004年起把儿童精神神经发育检查纳入儿童健康检查常规;2005年起,把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检查纳入儿童健康检查常规。

1957年,县妇幼保健所在全县开设避孕指导门诊15处。1962年,七大镇医疗单位设节育门诊,供应避孕工具,开展节、绝育手术。1965年起,开展计划生育4项手术(放置节育环、输卵管结扎、输精管结扎、人工流产)。19661970年,以小分队形式在县内巡回开展计划生育手术。1989年起,开展产后42天放环及产后结扎手术。1990年起,实行每年1次节育手术人员考核发证制度,要求持证上岗。1995年起,境内开展药物流产。2001年,建立了对开展药物流产单位的审批制度。2003年起,开展药物皮埋避孕术。

1981年起,县内开展婚前健康检查。2000121起,实行按区域定点婚前医学检查制度。2004108起,为加强婚前传染病控制,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吴江市在江苏省内率先推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005年起,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增加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项目。20071116,吴江市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咨询“一站式”服务中心成立并开始工作。

 

(七)

 

195211月起,吴江县对各级国家工作人员和二级乙等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保健制度。公费医疗经费在20世纪50年代由县管理,60年代实行“分级管理、定额包干”,80年代中期起实行“分散管理、定额包干、分灶吃饭、结余留用、超支不补、自行调剂”的办法。1990年,门诊公费医疗记账单改为现金结算,实行审批制度。自19531996年,境内公费医疗经费逐年超支,虽然先后采取提高公费医疗基金标准、严格公费医疗范围、限制药品报销范围、控制转院、限制处方金额等措施,但是超支仍年年发生。

19566月起,对享受公费医疗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实行儿童统筹医疗。1990年,儿童统筹医疗亦实行现金结算,报销范围、门诊、住院等均按公费医疗规定执行,由各单位自行核算。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后,对儿童统筹医疗管理办法进行了适当修订,199841起,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儿童统筹医疗按吴江市财政局、卫生局制定的《关于改进市直单位儿童统筹医疗管理办法的意见》执行,镇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儿童统筹医疗,参照该文件精神,自行制定管理办法。至2007年底,吴江市儿童统筹医疗仍按照该文件执行。

195312月起,国营商业部门试行劳动保险集体合同,职工享受劳动保险免费医疗待遇。195610月,国营商业、粮食局系统实行劳保医疗,职工享受免费医疗待遇,职工的直系亲属的的医药费也可以报销一半。19589月,供销合作社系统实行劳保医疗。1960年,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商企业先后签订劳保集体合同。1974年起,百人以上全民企业实行劳保医疗,百人以下企业仍按劳保合同执行。19784月起,百人以上县属集体企业参照全民企业的劳保医疗待遇,百人以下县属合作工厂执行劳保合同。1983年起,实行劳保合同的单位均改行劳保医疗制度。1992年起,境内劳保医疗的情况为:大部分企业实行医疗费用包干,超支部分由职工自理或由职工和单位分担的办法。也有些企业实行门诊费用自理,住院费用报销一半,或要求职工自费看病到年底根据企业经济情况能报销多少就报销多少。对一些关、停、改制企业的原职工,由原单位或原企业主管部门按124元/年的标准一次性发放医疗费补贴。

1995年,吴江市在苏州市内率先实行外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199741起,改革公费医疗制度,首先在机关、事业单位进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采用“三段(个人医疗账户资金、自负资金、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直通式”医保模式。20003月,吴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吴江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吴江市医疗改革办公室制定了《吴江市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吴江市离休人员医疗费统筹暂行规定》、《吴江市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医疗费统筹暂行规定》等10个配套文件,对原制度作了调整和完善。41起,全市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门诊治疗有个人账户,住院治疗有统筹基金,重、大疾病有补充医疗保险,离休干部、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看病有专项基金的医疗保险体系。20011030,吴江市人民政府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时,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吴江市提前退休人员和改制、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2002522,吴江市人民政府转发吴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我市七大镇老镇办企业职工实施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至此,吴江市从医保政策来说已达到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全覆盖。200353,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吴江市企业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1118,中共吴江市委办公室、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吴江市农村定工(额)干部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2005330,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吴江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119,吴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吴江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进一步扩大了医疗保险覆盖面。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5932个单位355628人参加上述职工医疗保险。全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68个,定点零售药店266个。

1969年,吴江县在农村推广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合作医疗举办初期,采用队办队管形式,由各大队自定管理制度,合作医疗基金一般每人每年2元,由社员个人和生产队(或大队)集体分担,医药费用根据就医渠道分全报销和部分报销两种。1975年,合作医疗基金提高为每人每年4元,管理形式有队办队管、队办社管、社队联办3种形式。20世纪70年代,为减少合作医疗开支,县内曾推广中草药自种、自用,采用中草药、针灸和推拿治疗常见病、多发病。1983年,震泽乡众安桥村实行村办企业半劳保医疗制度,这是合作医疗的又一形式。1984年,合作医疗统一实行村办乡管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合作医疗发生滑坡现象,至1989年,全县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下降到316%1991年,吴江县在苏州地区率先全县推行以乡镇为单位统筹的“风险型”合作医疗制度——高额合作医疗。1993年初,高额合作医疗改称大额合作医疗。623,大额合作医疗得到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肯定。19911995年,大额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95%以上,人口覆盖率90%以上。19962月,中共吴江市委员会作出决策,为巩固农村大额合作医疗,市、镇两级财政对农村大额合作医疗实行经费补助。1997年,大额合作医疗基金统筹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市、镇两级财政补助经费由每人每年15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元。1998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举办农村大额合作医疗的同时实行城镇大额合作医疗。2002年,城镇大额合作医疗因连年基金超支而停办。19962002年,农村大额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95%以上,人口覆盖率80%以上。2003715,农村大额合作医疗改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每人37元,其中农民个人出资20元,村扶持每人4元,镇财政补贴每人5元,市财政补贴每人8元。20045月,确定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1个医疗单位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是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分家庭医疗账户基金、大病统筹基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3块进行运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由镇级基金和市级基金两部分组成。镇级基金以镇为单位统筹,实行属地管理,统筹标准为每人每年70元(家庭医疗账户每人每年25元,大病统筹每人每年45元)。市级基金以市为单位统筹,由市财政按全市参保人数每人每年30元划拨(大病统筹每人每年25元,特困人群医疗救助每人每年5元)。家庭医疗账户资金用于门诊药品费用的补偿和预防保健支出。大病统筹基金用于住院补偿:镇级基金最高补偿金额为8100元;市级基金补偿办法为15万元以上补偿封顶为15万元,10万元以上补偿封顶为2万元。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群,每年制定具体办法予以救助。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10元,其中家庭医疗账户每人每年30元、镇级大病统筹基金每人每年45元、市级大病统筹基金每人每年30元、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每人每年5元。两级基金最高补偿金额共57100元。2003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覆盖率100%,人口覆盖率90%以上。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改称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扩大为除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外的本市城镇、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标准每人每年130元,其中居民个人出资40元/人,市财政、镇财政各补助45元/人(低保户、五保户免费参保,其个人出资由市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支出);起报点调整为601元,封顶线调整为15万元;镇、村覆盖率均为100%,农业人口参保率96%,城镇居民参保37万人;全年补偿支出6874万元,受益人数650482人次。200752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广使用,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了终端,其中,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刷卡结算。是年,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扩大为除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外的本市城镇、农村居民(含在校学生)及在吴江市居住满2年的外来人口。基金标准每人每年180元(不包括500万元救助资金),其中吴江市居民个人出资50元/人,市财政补助70元/人,镇财政补助60元/人,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财政补助本区参加者130元/人,低保户、五保户仍免费参保;在吴江市居住满2年的外来人口按180元/人标准缴纳。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分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基金(每人每年5元)、门诊统筹基金(每人每年40元)、大病统筹基金(每人每年135元)3块进行运作。镇、村覆盖率均为100%,农业人口参保率973%,城镇居民参保409万人;全年补偿支出720286万元,受益人数508248人次。

 

(八)

 

19658月,中共吴江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成立。这是吴江卫生系统第一个党支部。196911月,中共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卫生服务站支部成立。19706月,中共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卫生服务站支部更名为中共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支部。1974918,中共吴江县卫生防疫站支部成立。19814月,中共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支部更名为中共吴江县卫生局支部。1984521,中共吴江县卫生进修学校、县妇幼保健所联合支部成立。614,中共吴江县卫生局总支委员会成立,下辖吴江县卫生局党支部、县人民医院党支部、县卫生防疫站党支部、县卫生进修学校、县妇幼保健所联合党支部。19868月,中共吴江县人民医院支部升格为总支,隶属中共吴江县直机关委员会。9月,中共吴江县妇幼保健所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吴江县卫生局总支委员会。198849,中共吴江县卫生进修学校支部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吴江县卫生局总支委员会。199349,中共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中共吴江市卫生局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中共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下辖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总支、吴江市卫生局党支部、吴江市卫生防疫站党支部、吴江市妇幼保健所党支部、吴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党支部。1995719,中共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直属单位妇女委员会成立。812,随着预防机构改革,撤销市卫生防疫站党支部,成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及市卫生监督所党支部。2007年底,中共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下辖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党总支、吴江市卫生局机关党支部、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吴江市卫生监督所党支部、吴江市妇幼保健所党支部、吴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党支部、吴江市康复医院党支部,共有党员298名。

1995621,中国民主同盟吴江市支部成立。2004420,中国民主同盟吴江市支部升格为总支委员会。总支委员会下设卫生、综合、教育3个支部。20071222,中国民主同盟吴江市委员会成立。至2007年底,卫生系统有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5人。

19627月,县人民医院始建团支部。1979年,共青团吴江县卫生防疫站支部委员会成立。1984220,共青团吴江县卫生局支部委员会成立。19872月,共青团吴江县人民医院支部委员会升格为团总支。19941月,共青团吴江市妇幼保健所支部委员会成立。1995816,共青团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成立,下辖市第一人民医院团总支、市卫生防疫站团支部、市妇幼保健所团支部。200210月,随着预防机构改革,撤销市卫生防疫站团支部,先后成立共青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市卫生监督所支部委员会。200371,共青团吴江市康复医院支部委员会成立。至2007年底,共青团吴江市卫生局委员会下辖市第一人民医院团总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支部、市妇幼保健所团支部、市卫生监督所团支部、市康复医院团支部,共有团员196名。

1952年下半年,吴江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工会委员会成立。198616,县人民医院恢复建立工会组织,工作关系隶属吴江县县级机关工会。73,吴江县卫生防疫站工会成立,隶属吴江县直属机关工会。815,吴江县卫生局机关工会成立,隶属吴江县直属机关工会。1993819,吴江市卫生局工会成立,隶属吴江市总工会。市卫生局工会下辖吴江市卫生局机关工会、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吴江市卫生防疫站工会、吴江市妇幼保健所工会小组、吴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工会小组。2002924,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成立。1011,吴江市卫生监督所工会成立。至2007年底,吴江市卫生局工会下辖吴江市卫生局机关工会、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吴江市卫生监督所工会、吴江市妇幼保健所工会小组、吴江市卫生进修学校工会小组、吴江市康复医院工会小组,共有工会会员975名。

民国年间,震泽、芦墟、吴江城区有红十字会组织,但无全县性的红十字会。19871226日,吴江县红十字会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县卫生局内。1988513日,核定红十字会人员编制1人。20071115日,吴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调整吴江市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市红十字会机关由市卫生局代管改为由市人民政府领导联系,为副科(局)级建制,列市群团机关序列。至2007年底,吴江市红十字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共历3届,共有镇、学校红十字会72个,团体会员单位34个,个人会员近2万人。

民国23年(1934年)819日,吴江县中医公会成立。日军侵占吴江期间,县中医公会停止活动。3562日,恢复组织,易会名为吴江县中医师公会。该会活动至吴江县解放。1951525日,吴江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设委员会。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委员会共历3届,活动至“文化大革命”停顿,“文化大革命”后该组织未恢复。1959531日,吴江县医学会成立。1978929日,恢复成立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吴江县分会。1985420日,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学会人员编制2人。1986129日,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吴江县分会更名为吴江县医药卫生学会。198711月,县医药卫生学会中医药分会成立。2004929日,市医药卫生学会列入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人员编制撤销。医药卫生学会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19789月~2007年底,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共历8届。

 

(九)

 

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以户口数依例升为中州。吴江设医学及官医提领所。医学负责定期考校医生进退,主要为太医院等机构选取官员。官医提领所是境内最早的医政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个体医生。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由州改为县,废医学、官医提领所。洪武十八年重设医学,有官无署,寓惠民药局。正统二年(1437年),在三皇庙废址复建吴江医学,后移至城隍庙右。弘治十八年(1505年),医学移至巡抚行台西,嘉靖年间倒塌。明清两代,境内医学均设训科1员,由土人担任,为未入流无薪俸职位。宣统年间(19091911年),吴江县增设巡警,掌管卫生、警察事务。民国年间,县级卫生行政事宜由县警察所(县公安局)协助县府(署)管理。吴江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分管全县卫生行政工作。19507月,县人民医院改称江苏省苏南吴江县卫生院,19515月改称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协助县人民政府兼理卫生行政工作。同月,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协助县人民政府民政科管理个体开业医生。19529月,吴江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成立,为县级卫生行政机构。19558月吴江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更名为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19658月更名为吴江县卫生局。19684月吴江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文卫组成立,196912月吴江县人民卫生服务站革命委员会成立,分管卫生行政。19706月,吴江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成立,19814月更名为吴江县卫生局。19843月,县卫生局内始设股。1992428日,局机关内设的各股改称相应科。至2007年底,吴江市卫生局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医政科、预防保健科、医政执法科、干部保健科等科室。

民国年间,乡镇卫生行政工作由地方政府及警察分所(公安分局)协助县政府管理。解放后,乡镇卫生行政工作由地方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在市(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协助市(县)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管理。1950年起,先后在震泽、盛泽、大庙、芦墟区成立区卫生所,兼管乡镇卫生行政工作,至1961年先后撤销。19589月起,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公社均由1名副社长分管卫生行政工作。1963年,在松陵、芦墟、震泽、盛泽复建卫生所,协助县卫生科分片管理卫生行政事宜。19621965年,先后恢复县属镇,镇人民政府均由1名副镇长分管卫生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卫生所被撤销。19683月,镇、公社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内设卫生行政管理组织。19741229日,公社医院更名为公社卫生院,协助公社分管卫生行政工作。1983年,全县恢复成立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均有1名副职分管卫生行政工作,各乡、镇逐步配备1名文教卫生助理员或卫生助理员,协助分管领导工作。19858月起,逐步实行镇管村体制,各镇人民政府均有一名副镇长分管卫生工作,并配备专职卫生助理员。1996118日,各镇建立农村卫生管理所,协助镇人民政府管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及村级卫生组织。2004112日,除盛泽,平望镇外,其余镇农村卫生管理所被撤销,原镇农村卫生管理所承担的合作医疗职能划入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职能划入镇社会事业办公室,乡村医生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建制镇卫生院。

解放以来,对一些需要有关部门合作完成的血吸虫病及地方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合作医疗、无偿献血、建设健康城市等社会卫生工作,市(县)建立了由市(县)领导挂帅的领导协调组织,镇(乡)亦建立了相应的组织。

解放后,人民政府明确人民卫生事业为社会福利事业。医疗卫生单位的经费,除自身的业务收入外,国家给予适当补助。1960年前,对全民医疗单位实行差额补助,后实行定额补助,无业务收入的全民卫生保健单位实行定额补助。1979年起,对集体性质的卫生院实行国家适当补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国家拨给的卫生事业经费逐年增加,19562007年,卫生事业拨款共96428万元。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