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2 17:15:48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10
明朝弘治年间,逐渐形成南麻小集镇,因地处南麻漾畔而得名,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当时是吴江十七都的中心地。镇区位于镇域各村的中心,16个行政村团团环绕于四周,呈众星捧月之状。镇区周围有两漾一溪,四面环水,风景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境内农村河港纵横,自然村星罗棋布,各种桥梁64座。解放前镇小、街狭、房旧、路不平;农村泥泞小道纵横、平房草屋满目。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无论镇区、农村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章 镇区建设
解放前,南麻集镇建设滞缓,漫长数百年历史并无多大变化。解放后虽有建设,但进程不快,且布局零乱。唯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后,镇区建设才获飞速发展,而且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短短十七年时间,使镇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区面积由解放初的0.15平方公里扩大到1995年的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485人增加到2249人,分别增长11倍和4.6倍。
第一节 街 路
民国期间,南麻镇区仅有4条既短又狭的石板街:东村街(现善庆街南端)长120米;西村街(现向阳弄)长92米;中街(现善庆街中端)长72米;桥南街(现南洋街西端)长56米,总长340米,街宽均3米左右。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乡镇工业的兴起,商业网点的增设,镇区面积的扩大,街路不断延长、拓宽、变好,到1995年底,共有四条路、两条街和三条弄,总长度为5468米,比解放前夕增长16倍。
现镇区主要的路、街有:
一、引庆路 位于镇中,东自善庆街口起,西至党校止,全长815米,宽14米。其中东段195米为水泥路面;西段620米为沥青路面。因路中有引庆桥而取名引庆路。东段195米原是臭水浜,1983年10月,填浜成路,计填土方7448立方米,投资2.1万元。1984年10月铺垫块石、道渣3200吨,投资3.3万元。1988年4月,浇筑混凝土路面和筑两边人行道,投资5万元。1989年6月,引庆路利用南震公路向西延伸至党校。
二、延陵路 位于镇南,东起太平路口(即平桥三叉口),西至中心小学,全长1249米,面宽6米。1994年9月通车,系沥青路面。其中分二段进行:第一段,自中心小学至太平桥,长770米,1991年11月开通,投资6.74万元;第二段,自太平桥至太平路口,长479米,投资4.24万元,1994年9月开通,由于路东首有延陵桥,故名延陵路。
三、太平路 位于镇北东起工业小区,西至引庆路口,全长1633.7米,面宽8.5米,沥青路面,1986年11月竣工通车。1995年拓宽为14米。
四、建中路 横贯南北,南起汤家,北至中旺,全长490米,面宽8米,碎石路面,其中中段100米为沥青路面。1994年9月建成通车。
五、南洋街 位于南麻漾南滩,东起油库,西至桥南套闸,全长479米,面宽5.5米,碎石路面,1986年10月建成。1996年4月,浇筑水泥路面,面宽2米。投资11.8万元。
六、善庆街 位于镇中,贯穿南北。南起善庆塘桥,北至太平路口,全长468米,平均面宽7米,水泥路面,1985年12月建成。
第二节 桥梁、驳岸
一、桥梁
镇区现有桥梁7座:
引庆桥 又名寺西桥,位于寺西漾南口,东西走向,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三孔石柱石板石栏杆步行桥。1983年10月再重建,1984年4月竣工,系钢筋水泥结构,三拱双车道公路桥,跨径36米,面宽6米,投资12.6万元。
善庆塘桥 又名南石桥,位于南麻漾西口,跨越麻溪,南北走向,始建于元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22年(1933)再重建,系7孔石板石柱石栏杆步行桥,中孔6.2米,标高6.7米。1985年9月再重建,1986年7月竣工,系钢筋水泥撑港步行桥,跨径39米,标高8.3米,面宽4.2米,投资9.7万元。
南麻大桥 位于镇西,跨越麻溪,南北走向,始建于1989年4月,系钢筋水泥结构,三拱双车道公路桥,跨径50.8米,面宽6.2米,投资35万元。
南洋大桥 位于镇东,跨越麻溪,南北走向,始建于1991年8月,竣工于1992年4月,系钢筋水泥结构,三拱公路桥,跨径52米,面宽5.2米,投资32.5万元。
太平桥 位于南麻漾东南口,南北走向,始建于民国,三孔木板木栏桥。重建于1975年,系一拱钢筋水泥撑港桥,跨径58.7米,面宽3.4米,投资15万元。
延陵桥 位于镇东,东西走向,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一孔石板桥,跨径14米,面宽1.5米。
镇区原来尚有保安桥、进香桥、香化桥,于1966年因填港为路而拆除。
二、石驳岸
镇区沿河的石驳岸有:
引庆桥 东岸至粮库的石驳岸,于1986年3月修筑,全长45.3米,高2.7米,投资1.2万元。
善庆塘桥 两岸的石驳岸,于1987年4月修筑,南岸13.9米,北岸101.7米,石河桥5座,13.5米,总长129.1米,标高4.5米,底宽1.2米,面宽0.5米,投资2.38万元。
善庆塘桥至太平桥的石驳岸,于1978年修筑,投资6万元,全长150米。
第三节 房屋建筑
一、单位用房
解放初,镇区全民、集体单位用房,沿用木结构旧平房居多,后来建筑一批砖混结构房屋。1982年,全民、集体单位计有房屋34789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其中:工业系统13740平方米,商业系统16459平方米,行政事业单位用房459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房屋建筑也迅猛发展,大部分单位平房变楼房,旧房变新房,1983年至1995年,镇区单位公用建房合计投资2775.67万元,建筑面积71070平方米,其中:
机关事业单位建房,投资573.3万元,建筑面积17321平方米;
文化教育系统建房,投资529.9万元,建筑面积11295平方米;
商业系统建房,投资383.17万元,建筑面积16453平方米;
镇办工业建房,投资1289.3万元,建筑面积25825平方米。
1984—1995年南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房情况表(一)
1984—1995年南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房情况表(二)
1983—1995年南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房情况表(三)
二、居民住房
解放前后,镇区居民大部份居住私有砖木结构平房,楼房极少。70年代以后,各单位陆续建了一批砖混结构楼房,作为职工住房。据1982年调查,居民住房有三种类型:一是住单位公房,有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人均6.8平方米;二是住私房,有建筑面积2379平方米,人均11.45平方米;三是镇区内插花农户住房,有建筑面积18019平方米,人均5.9平方米。80年代后期出现套房,且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1995年,镇区非农业居民413户,951人,住房总面积23775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居住单位房屋(含房改中个人购房),有355户、777人,住房面积16641平方米,人均21.4平方米;另一种是居住私房(含购买商品房)有58户,174人,住房面积7134平方米,人均41平方米。
三、商品房
90年代起,镇房地产公司陆续建造一批商品房:1992年,在镇北公路边建10间双层楼房,建筑面积668.3平方米,卖价42.87万元(含土地费、土建费,下同)。
1994年,在帘帆布厂门前建10间双层楼房,建筑面积761.5平方米,卖价60.77万元。
1995年,在中心小学东面建宿舍楼16套,建筑面积1682.8平方米,卖价116.8万元。
第四节 公用设施
一、供电
南麻镇开始通电的时间是1959年,随着南麻机房(排灌站)的建立,历史上第一次引来了电力。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供电量亦不断增加。开始,供电管理由机电站兼管。1977年1月,南麻始建电力管理站。1995年止,配变容量45台,6875KVA,同年开始,筹建35千伏变电所一座,总体设计主变2台,容量2×10000KVA。历任电力管理站负责人:李二宝、顾土兴。
二、给水
南麻镇四面环水,水质清澈,未被污染之前,居民生活用水都用河水。
70年代起,乡镇工业飞速发展,工业污水大量排放河中,河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进入90年代,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政府为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于1992年9月投资170万元动工新建自来水厂,分工一名副镇长督阵,至1993年10月竣工,经市卫生部门化验,水质达到净化标准,开始投产供水,日产水1500吨,厂址在镇西北建中路口。到1995年底,镇区居民已全部用上自来水。
此外,有三个(1缫2染)镇办厂的生产用水,水源自备,日用水量3000吨。
三、排水
南麻镇区地面标高在3.2米至4.5米之间,镇区四面环水,排水较为方便。
根据气象站提供资料,年平均降雨量为104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为132日,雨水就近排入河道。
解放前的老街都是下面水道,上铺石板,雨停即干,街无积水,六、七十年代填河为路,下水道没有跟上,雨后满街水潭,泥泞难走。1988年11月,引庆路东段及善庆街南段铺设水泥管下水道277米,投资2万元。1993年7月,引庆路西段铺设砖砌下水道,规格1×0.7×1,全长368米。至此,主要街道的排水问题获基本解决。
四、环卫设施
建国前后,南麻镇区街村交叉,农商混居,基本上没有什么环卫设施,除了几个简易厕所以外,露天粪缸很多,墙角尿甏林立,路边臭水横流。
1962年8月,南麻成立公社后,才建立卫生管理委员会,由1名公社干部兼管,吸收3名环卫工人,负责镇区的粪便管理。后来增加清道工2人,负责清扫街道。1985年9月和1992年11月,先后新建两个各60平方米的公共厕所,并陆续增设垃圾箱,环境卫生不断改观。1995年止,全镇有公共厕所5个(单位的不在内),垃圾箱32只,垃圾桶20只,环卫工人12人。
五、园林绿化
解放前,南麻寺庙较多,寺庙内都有参天大树。如镇区的长庆禅寺,山门前是小桥流水,进入山门,大雄宝殿前有4棵参天大树,夏天,绿荫蔽日,镇上人都来此纳凉避暑。1944年,大树毁于日寇之手。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日渐重视,每年春天组织群众植树绿化;同时,发动有条件的企业搞厂区园林化,如合资企业明辉电脑商标有限公司的厂区,绿化面积达60%以上,所植花木有20多个品种3000多棵。因此,全镇的绿化面积逐年增加,1992年已绿化达标,全镇沟渠总长203.8公里,已绿化199.86公里,占98%;村庄占地3519亩,绿化覆盖率为80%以上;耕地总面积26704亩,已建园林保护面积23232亩,占90.4%。全镇绿化覆盖率为19.6%,其中经济林6088亩,竹林101亩,花圃20亩。
六、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80年代开始,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南麻的水源、大气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上游的废桶厂、印染厂等。
政府为了使全镇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一个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于1983年建立了环保办公室,配备了专职干部,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防治结合,重点保护水源和大气,采取污水处理、消除烟尘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
镇上排放有害废水的企业主要是第一、第二两家印染厂,经过整治,都建有污水处理池,基本上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