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吴江县民众教育逐渐兴起。在有识之士推动下,芦墟国民小学也开办过通俗夜校。民国14年(1925年)7~8月,芦墟旅外学生会开办暑期义务学校,对象是不识字民众。男部在九曲弄第一小学校上课,女部在东栅口女子小学校上课。20年代后期曾依托九曲弄第一初小教室开办民众学校,上课时停时续。据21年10月的《吴江日报》报道,停顿已久的芦墟民众学校于10月1日起在九曲弄正式开学,学生31人,主事者陈健安,晚间授课。为此,“同乐书社于10月25日起开演新剧,筹款创办芦墟民众教育馆”。第二年有10余人毕业。23年4月,民众学校对“芦墟不识字者”再次招生,报名者有50多人。24年,第六区和各乡镇都成立“识字运动”机构,举办识字运动宣传周活动。
民国35年(1946年)初,镇中心国民学校奉命附设民众教育部,负责不识字民众的文化补习。当时开设的是妇女班,有2位女教师任教。“上课时间尽量利用晨间或(下午)课余,俾能节省油火费。”37~38年春,由一位老师专职任教民众教育班。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芦墟农村、市镇普遍举办业余学校,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扫盲工作持续40多年。业余学校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愿望和社会需求,开办多种文化补习或技术培训班。80年代中期以来,成人教育向大中专学历教育发展。
第一节 农村业余教育
土地改革高潮中,由土改工作队和农会发动,芦墟农村于1950年冬普遍开办扫除文盲夜校,组织小学教员、土改工作队员和读过几年书的农民担任群众教师(简称群师),使用扫盲课本,教青壮年农民认字写字。多数夜校办在小学校里,用油灯、少数用汽油灯照明。有时趁农会开会前也教几个字。当时青年农民识字积极性相当高,学习效果也较好。第二年春天随着气候转暖、农活增多,大部分夜校陆续停办;少数能坚持到春末的,学员也大为减少。以后几年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又叫冬学。1952~1953年时农民夜校(这时又简称民校)的发动、组织逐渐由村干部、青年团负责,小学教师和妇女干部配合;芦墟区政府有专职扫盲干部1~2人,扫盲教师5~8人分头到3镇9乡巡回督促、检查、辅导。每年在秋忙后期、夜校开学前对选聘的群众教师培训一次。
1951年3月20日,在秋水潭村庙里创办“东秋乡农村俱乐部”。专职人员是芦墟小学抽调的2位老师,兼职的是有高小文化程度的2位青年农民。俱乐部写出黑板报,开设图书室,成立读报组,又兼询问处、代笔处,为农民解答疑难、书写文书,还辅导歌咏队、莲湘队(一种民间歌舞)活动;晚上给农民识字班上课。识字班有学员85人,妇女居多。1952年冬,城司村亦开办过俱乐部。
芦墟全区农民夜校1950年49班,1951年55所,1952年94班,1953年76校;参与扫盲的群众教师(含小教兼职的)分别为66人、76人,188人和209人。1951年的76位民校教师中,高小文化以下46人,初中以上30人,且多数是教师(据当年芦墟区资料)。50年代前期芦墟区的东秋、三村、分溪三乡总人口13000多人,去掉老人和儿童,文盲和半文盲约9000人。每年冬季到农民夜校读书的在700~1100人之间,约占扫盲对象的8%~12%,为全区在校人数的26%~28%。
50年代中期,农村扫盲难度增大。主要原因是:一年学几十个黄昏,识字写字难,巩固更难,“实用”机会少,农民兴趣减弱;当时互助组、合作社兴起,每晚要讨论、评工分,村民的活动分散了。芦墟区扫盲中心校的总结说:办班小,人数少,冬闲办,春忙垮是普遍情况,“几年来的扫盲工作进展是十分迟缓的”。
1958年8月,在芦墟体育场召开“扫盲万人誓师大会”,号召“扫盲也要大跃进”。秋冬农忙“大兵团作战”时,扫盲教师带小黑板到田头利用短暂休息时间教几个生字。以后几年因饥荒,上级提倡“劳逸结合”,夜校停办。
1963年,芦墟公社团委在全公社发动办业余学校,各大队团支部具体组织落实。1964年公社党委指定了半脱产的业余教育辅导员,协助公社团委抓扫盲,辅导群众教师的教学业务。1964~1966年春,农村知识青年增多,他们参与办业余学校、农村俱乐部、图书阅览室,排演文娱节目等,水平明显高于50年代的教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述活动自动消失。1971年5月重建公社党委。秋天,共青团组织恢复。上级要求各生产队建立政治文化夜校,全小队社员听会计读报,学“最新最高指示”。公社有了专职业余教育辅导员。1973年又以大队或自然村为单位办政治文化夜校,重提扫除文盲;使用县里编的业余教育课本。1974年11月曾在红胜大队举行吴江县农村政治文化夜校现场会。那时为了“突击完成脱盲任务”,有的夜校白天也上课,“学员工分照记”。
1977年开始,各大队都成立扫盲领导小组,并指定大队扫盲辅导员。辅导员多数由团干部或民办教师兼任。每年举行2~3次“脱盲考试”。据统计,1975年底芦墟公社文盲4416人,其中青少年和壮年约各半。1976~1977年脱盲总数2336人,其中青少年1906人、壮年430人。1979年改由中心校指派教师担任业余教育专职干部,扫盲教师亦由中小学教师兼职的多。1981年春农村推行联产到劳(户)包干责任制后,业余教育困难增大。1981~1982年在少数大队如三村、秀士等办起比较稳定的扫盲班。这时开始在社办厂工人中扫盲,效果较好。1984年业余教育干部改名为成人教育中心校专职干部(学校尚未成立)。当年在7个大队办扫盲班,兼职“群师”12人,扫除文盲257人。以后成教中心不再把扫盲作为重心,但仍然组织各村、各厂办班。1990年在电线二厂和丝织厂各办起25人的扫盲班。这年全县扫盲工作验收现场会在芦墟召开。1992年,镇领导拨款3000元给成教中心校,用于扫盲达标工作。
第二节 芦墟镇职工业余学校
由工会主办,县文教科指派专职教师,1950年秋冬,芦墟镇职工业余学校开办。由2位副校长和1位教导主任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至1951年下半年,办学方式基本稳定。在工会本部和借附近小学校舍集中办学,开设普通班(即扫盲班)4个,中级和会计班各1个;并在西北栅、东北栅、东栅砖灰窑等处分别单独办班或办学习小组,称为“分散点”,以解决学员交通困难。1952年初“芦墟镇共有工人1257人。计:建筑(指窑业)工人305人,店员417人,食品47人,手工业333人,搬运工62人,海员(即船员)93人”。后几年减少至1000人左右。当时文盲半文盲约占七八成,其中青壮年扫盲对象660~700人。开学时入学率多在三四成(见表格),期末巩固率为五至七折。一般每夜上课2节;少数“分散点”在午后或收工时上课1~2小时。每学期(半年)上课50~80天不等。每周语文课占了一大半,通常由2~3名“群师”轮流上课;还有2节算术、1节政治讨论。使用职工业余教育课本。因开会多,时常停学。教员以聘请群众教师为主,给少许报酬。几位专职教师起骨干作用。1956年开始,中级、高小班人数增多。1957年办起了初中班,且有了10名高小毕业生。
表12-20 50年代芦墟职工业余学校师生数表 单位:人
学年
|
班数
|
学员总数
|
扫盲班人数
|
中级高小
|
其他班级
名称人数
|
教师
|
说明
|
集中
|
分散
|
入学
|
毕业
|
1951年
|
上
|
|
|
214
|
154
|
无
|
60
|
|
|
|
下
|
6
|
4
|
191
|
138
|
40
|
|
会计研究班53
|
26
|
|
1952年
|
上
|
6
|
4
|
481
|
392
|
无
|
56
|
会计研究班33
|
29
|
|
下
|
7
|
4
|
319
|
221
|
30
|
60
|
速成识字班38
|
42
|
|
1953年
|
上
|
7
|
4
|
336
|
286
|
无
|
50
|
速成识字班36
|
26
|
|
下
|
|
|
181
|
148
|
27
|
33
|
|
|
|
1954年
|
上
|
|
|
315
|
259
|
无
|
56
|
|
|
两学期都没结束就停了
|
下
|
|
|
255
|
210
|
无
|
45
|
|
|
1955年
|
上
|
4
|
6
|
284
|
249
|
无
|
35
|
|
26
|
|
下
|
6
|
9
|
293
|
236
|
45
|
57
|
|
32
|
|
1956年
|
上
|
8
|
8
|
632
|
540
|
无
|
62
|
会计班30
|
33
|
|
下
|
6
|
4
|
462
|
317
|
19
|
107
|
簿记班38
|
29
|
簿记即记帐
|
1957年
|
上
|
8
|
4
|
456
|
234
|
28
|
144
|
初中班78
|
28
|
|
下
|
8
|
5
|
304
|
123
|
14
|
137
|
初中班44
|
|
本期才有高小毕业10人
|
七年汇总(人次)
|
|
|
4723
|
3821
|
203
|
902
|
|
|
|
七年平均(人)/期
|
|
|
337/期
|
273/期
|
29/年
|
64/期
|
|
|
|
1958年秋天“大炼钢铁”,学员减少,事业萎缩;经济困难的几年中尤甚。1963年后逐渐恢复正常,除扫盲、高小、初中、财会班外,还办过电工班(当时浙江来的电力逐渐向全镇延伸)。“文化大革命”高潮中学校停办。70年代初,各工厂、商店都办起政治文化夜校,听传达,读报纸,学“最高指示”,写“大批判文章”。
1977年下半年,镇工会重办职工学校。当时国家开过科学大会,又刚恢复高考,社会上学习文化技术的气氛浓厚。职校适时开办多种班级:职工初中、高中文化补课,初级英语;电视中专的英语、机械制图、工业会计等;还有班组长培训、职工代表培训、青年工人基本教育以及在工厂组织办扫盲班等等。1985年市镇基本扫除文盲。1985年春至1987年,职校开办的首届上海电视中专班27名学员全部毕业。1988年3月,镇成教中心校正式建置,工会职校结束。
附记50年代街道居委会也开办过5所(5条街)居民夜校,以读报、扫盲为主,对象是无单位的居民,以家庭妇女为多。
第三节 芦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1985年1月,县政府发出《关于试行“吴江县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章程”的通知》后,业余教育专职干部改称成人教育中心校专职干部。10月,芦墟乡镇合并时,以成教中心名义在镇工会开办成人业余电视中专班,是苏州市电视中专学校的下伸班;企业管理专业,学制三年。学校聘请兼职教师授课。1986、1987年在第二中学办初三复读班,主要由二中教师任教。后来迁往浦南路新建的镇工会大楼上课。
1988年3月,在镇教管会的努力下,县文教局核准芦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正式建置。学校的宗旨是:继续扫盲、岗位培训、学历教育,为条线办学、自学考试做好服务工作。当年开办四年制机电专业电视中专班和高考复读班。学校专职教师2人,聘请兼职教师12人。学校正式起步。12月,镇教管会被评为苏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先进集体。
1989年开始招收职业高中班。从此,成教中心校学历教育以职业高中为主,其次是初中专。专业设置以机电、计算机为主或相关。因无自己的校园,学生在工会大楼上课,食宿要借助芦墟二中等单位,甚至住招待所。学校管理难度大。1990年8月,教育局任命原二中姚荣荣为副校长,是首任校级领导。
1993年秋,成教中心校迁到九曲弄,使用原中心小学的一半校舍。这年学校置办16台微机,建立微机房,开设成人电脑培训班。以后,师生数逐年增多。1992年以来,借助社会教育力量,举办过多种培训班。如属于“星火燎原”示范项目的家禽饲养防病技术;又如企业财会、农业技术、乡村医生、养猪技术和服装裁剪等,培训期长短不一。1995年开始“向上挂靠,横向联合办学(简称上挂横联)”:与市党校和苏州职大等联合办学,聘请大学教师到校上课,成功开办党校大专专业证书班。1998年与永鼎集团合办电缆光缆职高班。
为使教育现代化,镇政府筹集250万元,在开发区东港路北湾村桥东堍建造新校,1998年8月落成启用。新校占地6600多平方米(约10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教学楼有办公室3间、普通教室6只、专用教室2只,即图书阅览室和微机房。微机房有40台电脑,教室有4台大彩电等电化教学设备。生活楼有宿舍30间,每室有卫生间,衣橱、书桌一应俱全;食堂宽敞整洁。校园里假山、池塘、亭榭、香樟、草坪与篮球架、排球场、校训屏风错落有致、相映成趣。1998~1999学年职高类学生150余人,成人大专138人,中专类54人;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7人。1999年1月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
表12-21 1985~2000年芦墟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事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人
年月
|
全日制各年级学生
|
教职工
|
成人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办班情况
|
班数
|
学生
|
一年级
|
一年级
|
三年级
|
专职
|
兼职
|
1985.9
|
1
|
57
|
电中57
|
|
|
1
|
3
|
招电视中专班57人
|
1986.9
|
2
|
|
初复48
|
电中班
|
|
1
|
8
|
48人是初三复读班
|
1987.9
|
2
|
|
初复班
|
|
电中班
|
1
|
8
|
新的初三复读班
|
1988.9
|
2
|
86
|
机电32
|
|
高复54
|
2
|
12
|
7月电视中专8人毕业,招机电中专和高复班
|
1989.9
|
3
|
|
职高32
|
机电32
|
高复班
|
|
|
招职高和高复班
|
1990.9
|
2
|
54
|
中专22
|
职高32
|
|
5
|
|
在工厂办扫盲2班50人
|
1991.9
|
2
|
54
|
职高32
|
中专22
|
|
5
|
|
|
1992.9
|
2
|
60
|
31
|
29
|
|
|
|
扫盲达标、燎原计划
|
1993.9
|
3
|
98
|
37
|
32
|
29
|
6
|
|
另办电脑培训班
|
1994.9
|
3
|
101
|
34
|
35
|
32
|
7
|
|
另办电脑培训班
|
1995.9
|
5
|
127
|
60
|
32
|
35
|
|
|
另办党校大专证书班
|
1996.9
|
5
|
129
|
40
|
57
|
32
|
11
|
|
电脑、日语培训班
|
1997.9
|
6
|
152
|
56
|
39
|
57
|
|
|
电脑、日语培训班
|
1998.9
|
6
|
157
|
光缆68
|
51
|
38
|
10
|
7
|
光缆职高68人。还有成人大专、中专和电脑培训班
|
1999.9
|
5
|
128
|
16
|
68
|
44
|
14
|
|
2000.9
|
4
|
99
|
15
|
16
|
68
|
9
|
|
专任教师9人
|
说明:1993年以来的数据摘自市统计资料。